


剛剛進入20世紀90年代短短兩年多的時間里,靠近沙漠腹地的彩南油田和處在沙漠腹地的石西油田先后被發現。正因為如此,同處沙漠腹地的這片廣袤的區域——石南地區和基東地區引起了克拉瑪依眾多石油勘探科技人員極大的興趣。
1993年7月21日,石南1井在石南2號背斜的高點上開鉆。
梁承敏說,我不相信石南地區的這幾個構造都不裝油
不過,這段巖心沒有立即給克拉瑪依帶來驚喜,在有些顯示的侏羅系西山窯組2926米至2932米井段試油卻沒有“搞頭”。
梁承敏絕不相信在石南地區這樣一個油氣聚集的有利區,幾個構造當中全都是空的。
他是1989年從野外隊調到地物所從事資料解釋工作的,1993年開始擔任了課題長,具體負責“準噶爾盆地腹部基東地區地震地質解釋”項目工作。
所謂“地震解釋”,簡單的說就是將一線地震隊采集的地震資料經過處理后,形成地震剖面,資料解釋人員再在地震剖面上進行復雜的綜合對比、成圖發現圈閉、確定油氣聚集有利區的過程。這個過程,這類似于警察破案——將現場留下的一些蛛絲馬跡綜合分析,找到犯罪嫌疑人的特征。
石油地球物理研究所大院很小,辦公室與職工居住區很近,相距步行只需5分鐘。多年來科研人員已經養成了習慣,晚飯后都自覺來到辦公室加班,忙工作和課題。科學研究其實是沒有什么捷徑的,需要科研工作者沉下心,將每個難點逐一用“笨辦法”破解。“從接到項目開始,我們每天基本就有兩件事:吃飯和作圖。如果要算工作時間的話,那肯定每天都遠遠超過十個小時了。”梁承敏說。
地物所的每間辦公室里都有一個長五六米、寬兩三米的大桌子。這就是他們的作圖桌,是為了能鋪開大比例尺的圖紙。
在搜尋石南油跡的過程中,在成圖時,有時
大家還要脫了鞋、趴在桌子上作圖。
夏季的夜晚是作圖的好時機,因為附近機場,這時飛機起降的次數少,轟鳴聲小了許多,比較安靜。那個年代,辦公室里是沒有空調的,夏季炎熱,電扇也不敢開,因為會把圖紙吹亂。為了不讓頭上的汗水落到圖紙、手上的汗水弄皺圖紙,梁承敏和項目組的6個同事都要不停的擦汗,還要帶上白手套繪圖。
從1993年春天到1994年春天,整整一年的努力之后,新發現和證實了8個圈閉,其中石南9號背斜,經過綜合評價被確定為最有利的構造之一。
1995年5月,地調處經過慎重研究,向新疆石油管理局提交了一個井位建議——在石南9號背斜東高點部署一口預探井——石南4井。
1996年3月17日,石南油田被發現
1996年3月17日,在石南5井的侏羅系頭屯河組2560米至2552米射孔,用6毫米油嘴求產,日產油24立方米,天然氣4896立方米,油層的厚度是20.6米。
1996年在7月23日,克拉瑪依市、新疆石油管理局干部大會召開,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副總經理張永一高度評價了新疆石油管理局領導班子的工作,他說:“今年在石南9號背斜侏羅系突破性的發現,說明新疆石油管理局勘探開發形勢非常好,是全行業最好的!”
以石南4井為地理中心的石南油田1998年正式投入開發,當年生產原油就達到了19萬噸。
1999年,包括石南4井區、石南7井區和基002井區都投入了開發,所以,到這一年年底,石南油田的原油年產量飆升到了41萬噸。
2002年7月14日開鉆,8月21日完鉆,完鉆井深2896米,完鉆地層為侏羅系三工河組。在9月4日射開頭屯河組2511—2520米井段之后,用7.5毫米油嘴試產,日產原油18.3噸,日產天然氣2120立方米,這就發現了石南油田一個新的油區——石南21井區。
那么,這個井區到底有多大呢?新疆油田公司決定進行重點評價。
由于新區塊北接陸梁油田、南靠石西油田,都是億噸級大油田,所以,中石油也很重視。
于是,在石南21井試出油不久,石南21井區就被中石油列為2003年股份公司重點評價區塊。為了保證最終的評價效果,新疆油田公司專門成立了由地質、物探、測井、油藏工程、鉆井、采油、地面集輸、經濟評價等各專業人員組成的勘探開發一體化項目組,實行勘探開發一體化研究。2002年8月底,新疆油田公司為了評價石南21井區頭屯河組油藏,在勘探開發一體化的大戰略中,首先啟動了“石南4井東三維地震”工程。
2002年12月26日,275隊提前5天完成了石南4井東三維詳探任務。275隊這時還不知道,他們這三個月的工作對后來的石南油田乃至整個克拉瑪依的意義有多大——他們的地震成果,使克拉瑪依人讓石南油田這簇水晶又增長了一大塊。
“注采同步”是“勘探開發一體化”靚麗的一筆
2003年12月底,油藏評價所的工程師張有平和劉文峰上報了石南21井區的探明石油地質儲量——2696萬噸。
勘探工作開展的同時,石南21井區的開發工作也在同步進行——在2003年不到一年的時間里,石南21井區先后實施開發試驗井17口、開發控制井實施7口。當年已經形成了商業性原油進行外輸。
但這遠遠不是“勘探開發一體化”的全部內涵——2003年底,新疆油田公司已經在醞釀“注采同步”的事情了。
一般來說,新開發的油田因為地層本身存在原始的壓力,當油層與地面的采油通道建立之后,原油會自動往外噴涌。但長時間依靠地層自身壓力生產原油,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當地層壓力釋放完之后,這口井就不會再自己噴油了。而噴出的油也往往只占整個油藏原油總量的10%不到,剩下的大部分原油就需要依靠人為增加地層壓力的辦法,把原油推出來。
傳遞壓力的媒介,一般用水,這種人工加壓的方式就是“注水”。
從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開始,克拉瑪依將及時注水工作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程度——只要發現油井壓力出現降低的情況,就及時注水,補充地層壓力。
而在“勘探開發一體化”的石南21井區,提出的口號是“注采同步”——就是采油工作和注水工作同步進行,力圖實現油層壓力基本不隨著原油的采出而降低。
這對于屬于低滲透性油層的石南21井區來說,意義更為重大。
2003年,在石南21井區雖然打了幾口開發井,但還沒有形成規模化生產能力,油層壓力還基本沒有被釋放。
那么,當規模開采的日子到來之前,必須要做好能隨時注水的準備。
2004年4月3日,“石南21井區集中處理站注水系統工程”開工了。原計劃是10月份竣工投產。但是,建設包括3座1000立方米的注水罐和6臺注水泵的注水系統,油建公司僅僅用了75天。
2004年7月1日,注水系統正式投產。新疆油田公司總經理陳新發說:“這是克拉瑪依四十多年來在低滲透油田首次實現注采同步。”
“磨刀不誤砍柴工”這句話,在石南21井區的科學開發過程中,有了新解——
磨刀既可以多砍柴,更可以砍好柴、快砍柴,那些原本不好砍的硬樹根,都有效地得到了利用。
正因為如此,在注水系統開工整整一年之后的2005年4月3日,石南21井區的日產量達到了2500噸。
戴雄軍編制的開發方案幾乎達到了百發百中的地步
2005年10月份,稀油組組長王兆峰把石南31井區水平井方案設計編制工作交給了設計師戴雄軍。
“態度決定一切。尤其是第一次打水平井大仗。”這是王兆峰的理由。
戴雄軍的工作作風是認真負責、踏實穩重。
研究院有一個好作風: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每年,各個科研所都要派遣設計師們輪流在現場蹲點,避免任何閉門造車的可能。這一年,恰好輪到戴雄軍在新疆油田公司開發公司蹲點。
一邊要跑現場,一邊要做設計,這對于戴雄軍來說并不是負擔:“剛好啊!這對我搞石南31井區的水平井設計工作創造了很好的條件。”
在2006年一年當中,戴雄軍的工作流程大體如此:白天跑現場,晚上和節假日做室內設計;室內設計指導現場實踐,現場實踐檢驗室內設計。用“大腦一片茫然”來形容戴雄軍剛剛接手任務時的感覺不為過分:“著重針對哪個層位布井?部署多少口井?每口井的走向要怎樣?水平段多長……”
他先把石南31井區的地質資料和直井鉆井、試油和生產資料翻了個遍,搞清了油層的走向和厚度變化情況。兩千多米深的地下情況在他眼前逐漸清晰了起來。
然后,這名謹慎的湖南人決定先打一口對比井摸摸底——
他在正常生產的石309井附近設計了一口針對油層只有2.5米厚的清水河組上層的水平井——SNHW816井。
石309井日產原油八九噸,而按照他設計完鉆的SNHW816井,實際日產量達到了三十噸左右。
這口井給他帶來了信心:“這樣的設計是可以讓石南31井區產生良好效益的。”
而第二口水平井——SNHW805井用10毫米油嘴外排,日產液162噸、天然氣約7800立方米。
而且,這口井從完井到見油僅僅用了5天的時間。
隨著他井位設計的增加,石南31井區水平井的數量逐漸增多。
“哪個井位下面的油層在多少米的位置”、“什么時候應該到油層了”,這兩個最關鍵的問題,因為隨身帶著的“巖屑實物剖面”,讓戴雄軍非常清楚。
這個“巖屑實物剖面”是開發公司地質辦公室主任崔新疆給他制作的“蹲點禮物”——把石南31井區每個層位的巖屑按照井深的比例和井身的順序排列好。
這樣一來,并沒搞過地質勘探工作的戴雄軍拿著這玩意兒在現場對照著返出的巖屑,就一目了然了。
但地下的油層絕對不是按照教科書所描繪的方式有規律地展開。
在一口井的造斜鉆進過程中,戴雄軍拿著“巖屑實物剖面”蹲在地質房門口對照著剛剛從振動篩上撈出來的巖屑。
他發現,地層“遲到”了——2450米處沒有出現應該出現的層位。這說明這口井油層上面覆蓋著的蓋層比其他井的厚,油層位置更深了。
面對這種情況,如果按照既定的設計軌跡造斜的話,鉆頭將進入沒有原油的“干層”。
他立刻與現場主管軌跡控制的鉆井工藝研究院的水平井工程師于建克討論解決辦法。
于建克快速計算出地層遲到的距離,當即決定:“把現在井下造斜率為1.75度的螺桿更換為造斜率稍小的1.5度的螺桿,剛好可以在鉆頭轉為水平方向時準確進入油層。”
戴雄軍在軌跡控制房盯著電腦屏幕上鉆頭的軌跡,心里砰砰直跳:“那一刻,我是真正理解了發射神舟七號宇宙飛船的那些科學家當時的心情了!”當屏幕上鉆頭的標志準準地與A點的標志完全重合的時候,戴雄軍的一顆心才算落了地。
2006年,戴雄軍在石南31井區所部署的16口水平井,對油層的鉆遇率達到了98%。
這是一個放在全世界水平井設計領域都足以傲人的數據。用一個大家能理解的比喻:扔進喀納斯湖中的100顆縫衣針,用了一種方法,找到了98顆。
石南油田投入開發11年了,截止到2008年底,總共生產原油968萬噸。擁有油井數量765口,開井665口。近三年來,年產量都保持在兩百萬噸左右。2008年,石南油田獲得中油股份公司“高效開發油田”的稱號。石南油田是新疆油田公司迄今為止面積最大的巖性油田。
2009年7月10日,石131井在侏羅系頭屯河組射孔后見到了油流。
這標志著石南地區發現了新的油藏——是一個千萬噸儲量規模的場面,目前正在評價過程中。
作為克拉瑪依最年輕的高產油田,石南油田正在青春飛揚!
責任編輯 全照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