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糧食生產涉及的不是抽象的經濟問題,而是13億人的吃飯問題。在中國大地上,還有什么東西比13億人的吃飯更重要呢?——王云龍
2010年,我國全年糧食總產量達到10928億斤,連續多年居世界首位。
這樣驕人成績的背后,有很多農業及相關領域的工作者辛勤的付出。全國人大農業委員會主任王云龍說:“近年來中國政府為促進農業生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其中包括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向種糧農民提供政策扶持、發放補貼,以及提高糧食收購價格等,這些措施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為中國的糧食增產創造了條件。”
農委的“調查員”
2005年,王云龍從重慶市委調任全國人大農委會還不到幾個月,便迅速地組織了一個調研組,到全國多個市縣考察調研農村經濟發展情況,開始了農業問題的研究和實踐。
在此之前,長期從事黨政機關工作,多年來積累的豐富經驗使他很快就獲得了中國高層的贊許和老百姓的信任,王云龍從一個主政一方的市委副書記一躍成為受人矚目的農村問題專家,但是他一再聲稱自己并不是什么農村問題專家,他說:“在農委有很多比我年長的,比我資深的農業問題專家,我只不過是農村問題調查員。”
1998年3月,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決定設立全國人大農業和農村工作委員會,王云龍是第三任主任委員。
全國人大農業委員會在全國人大幾個專門委員會中成立得最晚,但是這些年卻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王云龍很自豪,“我們人大農委這些年工作環境基礎一直很好,無論是辦事機構,還是委員會的委員、主任,大家都是團結一心,都很支持和配合我的工作。”
在大家印象中,人大專門委員會相對于黨政部門工作會比較輕松,處理的政務不多、考核少,但從王云龍密密麻麻的日程安排上看得出,他所從事的工作,并不像大家想象中那樣輕松。他不照本宣科,也不為世俗潮流所動,重在調查研究和實踐。“我淺嘗輒止隨便寫個東西報上去也行,但是想提出真正有見地、有真知灼見的、可供采納的建議不做大量的考察和調研是不可能的。不能每天把‘你們要高度重視啊,加強’掛嘴邊,這不頂用啊!關鍵是要提出具體建議,建議采取什么樣的措施讓人家參考。”
合理的價格可調動種糧積極性
為促進農產品和糧食產量的增收,2010年8月,全國人大農委會在相關調研報告中建議:建立合理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糧食生產說到底是農民的選擇,農民為什么要選擇種糧,第一是糧食價格有保障,第二是種糧有“四補貼”,有這兩條農民種糧的收益就有了保證,積極性也自然就高漲,這也是今年糧食穩定高產的重要保證。
王云龍就農產品價格問題繼續闡釋:“因為價格問題涉及到老百姓切身利益,所以中央領導和各方面都給予了高度的關注。我覺得農產品價格還是應該保持穩中有升,因為根據農業部在人大常委會作的關于糧食生產方面的報告,據統計一畝地扣除化肥,種子,水電等的收益是180多塊錢,有些做得好的地區一畝地收益可以達到幾百塊錢,可是一畝地單靠糧食收入上千塊的幾乎沒有。”
王云龍細細地算了一筆賬:“現在我國農民人均是一畝二的地,按平均數來說,現在一個農民辛辛苦苦種糧干一年只能掙幾百塊錢,如果他們到城里打工,一個月可以掙到一兩千塊錢。種糧的農民辛苦一年,操那么多心,還不如到城里打上幾十天的工。現在的狀況是誰種糧誰窮,產糧大縣卻是財政收入最少的縣。如果這樣下去,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不高,不愿意在種糧這件事上投工投勞,不愿意認認真真把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搞上去,那么穩產高產田就很難建成。這是個很大的問題,所以我們起碼要通過各種政策,讓產糧縣的財政收入達到一個中等水平,種糧的農民能達到一個中等收入。我認為國家在這上面是采取了很多政策,但是還要進一步加大重視的力度、投入的力度、扶持的力度,包括市場調節,還是要保證農產品價格在穩中要有升。”
關于眼下農產品價格上漲的熱議,王云龍回應說:“農產品價格的上漲,不能說是受了農產品產量增收的刺激,它有很多因素,比如俄羅斯糧食產量的減產等其他國際環境的影響。這些年我國農產品的價格,是在平穩的基礎上略有上升,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下,價格反過來會對生產的產生促進的作用。另外,價格上漲實際在某種意義上講反應了產品的短缺,所以農產品增收和價格上漲的關系不是線性的,是波浪式的關系,完全呈正比例。有的時候是價格高,反過來促進生產的增產,有的時候是相反。豬肉就是這樣,豬肉一多,價格就下來了,豬肉一少價格就上去了。”
促進農民增收的同時也要保障糧食安全
中國糧食產量的巨大轉變,始于1978年安徽小崗村冒險嘗試。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有關負責人說:“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依靠自己解決吃飯問題,就是對世界的最大貢獻。”
目前,我國糧食總產量連續7年實現增長,不僅大幅提高了中國國內的糧食自給率,而且對于穩定世界糧食價格也起到積極作用,這些對于中國自身以及整個國際社會都有重大意義,糧食自給率連續10年保持在95%以上,糧食儲備遠遠高于糧食安全警戒線。
特別是近些年,我國始終把發展糧食生產放在首位。連續8年,糧食產量都超萬億斤,這種情況下,人們很容易忽視糧食安全問題。“在糧食安全問題上,很多人有不同看法,他們說我國糧食問題根本不存在問題,認為完全按照市場經濟就行了,在市場經濟下,有錢就可以買糧,實際這說法都有一定片面性,因為13億人的吃飯問題,國際上是無法解決的,命運是要掌握在我們自己手里的。而這些年,我國糧食問題也實實在在出現了不少隱患,比如:耕地減少和農田水利建設的問題,也包括越來越頻繁的自然災害,所以糧食安全問題不能有絲毫的松懈。”
2010年,全國人大農委會仍然把工作重心放在了糧食安全和現代農業建設方面。
年初,人大農委聽取發改委主任張平代表國務院向大家做作有關糧食問題的報告。報告之后,人大分為兩組進行討論,兩個小組的討論由兩位委員長分別主持,為了這次的討論代表委員們都做了充分的準備。這次的報告和討論于糧食安全工作的發展起到很大推動作用,特別是對于制定糧食法是一個很大的促進,因為制定糧食法是本屆人大常委會的規劃,也是我們全國人大農委在立法上的重點工作。
“全國人大常委會是我國的最高權力機關,是立法機構,所以推動糧食法的制定是我們目前最重要的工作任務,現在國務院有關部門關于糧食法的起草,進展還是比較好的,我們爭取明年能將它放到國家立法的計劃案中。”
全國人大農委在2010年的專題調研報告中還提出:落實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進一步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減少或取消農業生產項目的地方配套、建立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加快農業科技進步、逐步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采取有效措施,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穩定發展糧食生產,建立了中國特色的糧食安全體系。推動糧食生產,推動糧食流通,推動糧食儲存,推動糧食的保障供給。
王云龍強調,“我國的糧食安全問題可能是各種問題中分量最重的一個,如果糧食安全出了問題,等于是動搖了根本,其后果不堪設想,依靠任何國家、國際都沒辦法解決,而且不要說是靠國際解決,恐怕國際上就會趁機來卡你的脖子。糧食關乎13億人的吃糧問題,這是最大的問題。”
另外,針對當前農民增收方面的制約因素,全國人大農委還提出:把增加農民收入逐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作為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的重點、通過擴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等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通過積極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等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根據貧困地區實際情況和致貧返貧因素采取不同扶貧政策等建議。
用農村社保體系建設保障糧食產量
當然,糧食產量的增加還離不開健全和完善農民社會保障體系制度。國務院自2006年起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對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對象、資金來源、待遇水平等做了規定,明確要求“社會保障費用不落實不得批準征地”和“先保后征”。但有些地方的社保資金籌措施不能完全到位,一些被征地農民還未納入基本生活或養老保障制度。
2010年,全國人大農委在17個省區市進行了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情況的跟蹤調研。
調研發現,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近一年來雖然取得了一定進展,但總體保障水平還較低,其中,被征地農民和農民工社會保障工作是整個體系中的薄弱環節。
這樣的結果讓王云龍感到憂心忡忡,“農民們辛辛苦苦,為國家做出了那么大的貢獻和犧牲,卻沒有或者僅有水平很低的社會保障是很不公平的,就因為城鄉戶口的差異,待遇完全不同,這是不應該的。建立和健全好這一整套的農民社會保障體系的制度,等于是解決了農民的后顧之憂,促進他們種糧的積極性,放心搞生產。”
王云龍告訴記者,關于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整體是屬于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分管的,過去農委會不過問此事,但考慮到財經委事務很重,農委會就主動地承擔起這項任務。
經過調研,全國人大農委建議,修改《土地管理法》,提高征地補償標準,完善征地程序,增加社會保障費用,逐步建立被征地農民生活保障的長效機制。
此外,全國人大農委會還建議,抓緊出臺農民工社會保險關系轉移續接有關規定,解決他們在流動就業中的關系轉移問題,對建筑業和其他具有危險性特征行業的農民工,要建立強制性的工傷保險制度,對靈活就業的農民工,應當允許其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參加城鎮職工、城鎮居民或農民的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制度。
最后,王云龍說:“盡管未來國家糧食安全還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但也面臨一些機遇和有利條件。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國能夠養活、養好自己,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不但不會影響和威脅世界糧食安全,而且還會為全球糧食安全做出應有的貢獻。”
責任編輯 李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