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書多的人是不是就可以稱做知識分子?我覺得,不可,特別是當今社會,大學以上學歷泛濫,專家泛濫,教授博導泛濫,無良的文人(或稱讀過書的人但約不可稱為知識分子)泛濫。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讀書人在古代中國是有相當地位的。讀書人往往也以道統自任,欲救民倒懸,致君堯舜。心氣高,志向大,只為能到“君”面前。學而優則仕,“士”與“仕”差了一個“人”,古代的“士”不能“仕”似乎就不成其為人。做官成了中國古代讀書人邁不過去的坎,在君王面前,得意時以娼優自居,失意時以怨婦自比,在權杖之下,在股掌之間,演出了一幕幕搖尾乞憐的丑劇。
當代以來,讀書人眼界更開,讀的書更多,不但會中文,還會英文,不但讀中國的書還讀外國的書,不但懂數理,還懂經濟,往往可以學貫中西,比古代的讀書人更有學問。但有的人老祖先的基因沒有質變,對權力依然臣服、對政治依然熱衷、對官爵依然崇拜。稍有變異的是對金錢的追求。不但要貴,而且要富,讀書做學問不但要有名,還要有利,更要有位。為了富貴,為了一己私利,可以剽竊,可以造假,可以造謠,可以誹謗, 什么信,什么義,什么禮,什么責任,統統可以不要,老祖先的劣根性至此可謂發揚光大!
說得有些憤慨,有些偏激,但放眼望去,陳寅恪所說“自由之思想、獨立之人格”的知識分子,實在是芳蹤難覓。
魯迅說,真的知識階級是不顧利害的,如想到種種利害,就是假的,是冒充的知識階級。“他們(知識階級)對于社會永不會滿意的,所感受的永遠是痛苦,所看到的永遠是缺點,他們預備著將來的犧牲,社會也因為有了他們而熱鬧”。沒有真的知識分子,沒有自由的、獨立的、不顧利害的、敢于批評的、敢于承擔責任的知識分子,中國永遠不會出現大師,永遠不會有真正的創新,永遠不會真正強大,中華民族就不會有真的希望。
(作者系知名學者、東中西部區域發展和改
革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國際交流協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