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巴基斯坦遭遇了歷史罕見的洪災,全國四分之一土地被淹,2000余萬人受災。在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的描述中,這是一場“全球性的災難”。甚至“恐怖大亨”拉登都在網絡“現身”,呼吁各方加大救援力度。
災難的發生,牽動了世界。
中國在向巴基斯坦提供價值數億美元援助的同時,先后派出了兩批國際救援隊116人前往南部洪水重災區。這是中國國際救援隊首次執行海外洪災救援任務。武警總醫院副院長張利巖是首批救援隊的副領隊,也是中國在海外救援中首次派出的女首席醫療官。
準備出征:“這是大事,要去要去”
8月23日,對張利巖來說是終身難忘,她受命出任此次海外救援首席醫療官。作為武警總醫院的資深醫務工作者,張利巖見證了中國國際救援隊的發展歷程。“從2001年4月,由中國地震局、武警總醫院和北京軍區某工兵團奉命組建中國國際救援隊組,迄今近10年,執行了10余次國內外大型救援任務。”
因為她長期工作在醫院管理中,曾經負責過印度洋海嘯、海地地震、汶川地震等大型國內外救援工作,像選拔救援隊員、培訓、考核等也都在她的主持下完成;在2003年抗擊“非典”中,張利巖還組織人員親上一線,積累了寶貴的防疫工作經驗。
“平時我們的救援隊員是分布在各個科室的醫生和護士,一旦有指示,可以立刻行動起來。”張利巖在最短的時間內選拔了36名醫護人員分屬19個專業,其中年齡最大的已逾五旬,都是臨床一線的醫療骨干;并組織了價值800萬元的醫療器械和藥品。
“此次的洪災救援中,還考慮到巴基斯坦因為穆斯林習俗要求男女分開,所以增加了女隊員數量。第一批派出14名女性醫護人員,第二批派出了24名,是中國海外救援中派出女性醫務工作者最多的一次。”
當準備工作基本就緒后,張利巖抽空看望了正在患重病住院的婆婆,并將這一消息告訴她時,身為老革命軍人的婆婆非常理解并支持地對她說:“這是大事,要去要去。”
艱難征途:“人比物資重要”
8月26日,經過近7個小時飛行,張利巖和其他54名隊員抵達了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她面臨的第一個考驗,就是要迅速確定救援地點。
“這次巴基斯坦的洪水是從北向南逐漸蔓延的。中國國際救援隊到達時,洪峰剛經過南部信德省,那里的災情最嚴重。在和總領隊以及中國大使館協商后,我們選定了重災區特達市。”張利巖說。
到達卡拉奇機場后,張利巖和隊員們顧不上休息和吃飯,直接乘車趕往特達市。汽車在路上顛簸了3個半小時后,大片被水淹過的土地逐漸進入救援隊員的視野。行至特達市郊,只見一個又一個災民聚集點密密麻麻地分散在地勢較高處,小小的窩棚內外都搭著簡易的竹床,很多孩子和婦女守著僅存的包裹,茫然地望著駛過的汽車。看到救援隊的車停靠在路邊,一群人慢慢圍攏過來,一位年逾5旬的長者指著救援隊員身上大紅色的救援服,問道:“你們來自中國嗎?是從遙遠的北京來嗎?”隊員們親切地告訴他:“我們來自北京,是來幫助你們的。”老者帶頭鼓起掌來,對中國隊員表示歡迎。
到達目的地時,天色已黑。留下一部分人裝卸救援物資后,張利巖便帶領隊員手持電筒,來到附近的災民聚集點展開救災摸底工作。“多了解一些災民的身體狀況,這樣開展工作時心里就有底了。”
出于安全考慮,中國流動醫院和隊員營地設在了特達警察局大院里。“他們成群結隊地來求診,每天門診量都有七八百人,相當于國內三甲醫院的日門診量,何況我們僅有30多名醫護人員。很多人都是走了幾個小時的路來這里,甚至有的是騎摩托車從卡拉奇趕過來,就是因為信任‘中國醫生’。”
9月1日,炎炎烈日下,中國國際救援隊的流動醫院接診了700余位患者。下午5時,汗流浹背的醫護人員們送走聚集的患者,剛剛松了口氣,天色突然變暗,一陣狂風攜裹著漫漫沙塵從天邊席卷而來。六頂醫療帳篷和兩頂換藥帳篷頃刻被沙塵暴淹沒,能見度不到50米。指揮帳篷也被狂風吹得東倒西歪。醫療隊員們迅速分組封閉醫療帳篷入口,頂風挖掘排水溝渠。20年難得一遇的暴雨,瞬間瓢潑而下。
“我必須要去!輸液帳篷里有病人!”就在大家紛紛撤入屋內時,張利巖抓著一件救援服往大雨里沖。
在風雨中飄搖的輸液留觀帳篷里還有5位患者正在輸液,張利巖拿著塑料布一個個裹住瑟瑟發抖的患者。醫護人員分頭行動,一組人重新加固帳篷四周的固定樁,一組人重新打開距離最近的醫療帳篷。
“我們剛剛封住帳篷”,一位志愿者在帳篷里抓著封閉帶。
“一切為了病人!人比物資重要!”張利巖火冒三丈,一把拉開封閉帶,再次沖入大雨中。張利巖和另一名護士扶起躺在病床上的患者,裹緊塑料布,向醫療帳篷里轉移。一位,兩位……五位患者順利轉移到了安全地帶,醫護人員從頭到腳淋得透心涼。他們打開應急燈,一位位重新檢測病人的生命體征。
“開始正常治療”,渾身濕淋淋的張利巖捋了一把臉上的雨水,叮囑醫護人員開始工作。
凱旋而歸:“使命莊嚴,也很神圣”
作為首席醫療官,張利巖既是“發言人”又是“管家”。對外,要和當地醫療衛生部門、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機構溝通,發布醫療信息。對內,要統領全局安排醫療工作;這要求首席醫療官既要有專業醫療知識,又要有統領全局的領導能力。“對于首次參加國際救援的我來說,要多思考,時刻保持清醒頭腦。”
剛到伊初,一名4歲的小女孩因為腹瀉,跟隨母親求診。救援隊員汪茜是名執行了4次國內外救援的老隊員,經驗豐富,立即考慮到她可能不是簡單的腹瀉。在高倍顯微鏡下,發現紅細胞遠遠超出了正常指標,加之腹痛等其他癥狀,流動醫院立即確診了首例痢疾病例。緊接著又發現其他兩例,這預示著災區已出現傳染病。張利巖馬上積極聯系世界衛生組織,將對這些痢疾患者進行追蹤,對該傳染性疾病進行監控和流行病學調查。
巴基斯坦南部的安全局勢緊張,時常有恐怖襲擊事件發生。巴方特意派來一支海軍陸戰隊,為中國隊員提供全天的安保服務。“在即將結束任務的前一天晚上,我們正在屋內開會,忽然從不同方向聽到幾聲槍響,考慮到隊員人身安全,還是當機立斷關閉了房間所有的燈。我要保證每一位隊員的生命安全。”張利巖說。
經歷近三周艱辛難忘的災后救援工作,首批赴巴基斯坦洪災災區救援的中國國際救援隊隊員帶著巴基斯坦人民對中國人民、中國救援隊的難舍之情回到祖國。
回國近兩個月,面前的張利巖,一身戎裝,十分干練。“回來后還有很多工作等著做,繁忙依舊;但通過這次海外救援,作為首席醫療官,代表國家,傳遞中巴情誼;使命莊嚴,也很神圣。”
責任編輯 張小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