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電影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史東明被稱為“金牌策劃人”,對這個稱謂,史東明搖搖頭很謙虛地說,那是大家對一個老同志的尊稱而已。
2009年,《建國大業》創下了意想不到的成績,史東明參與了這部電影的策劃。而今,他又擔任了建黨90周年獻禮片《建黨偉業》的總策劃,這部將在2011年6月上映的、被媒體熱炒的片子,目前仍在拍攝之中,這部片子究竟有著怎樣的幕后故事?
千錘百煉的劇本內容
2009年8月,《建國大業》還未上映之時,中影的高層們就商議定下要拍攝當時還被稱為《建黨大業》的電影。2011年是建黨90周年,配合這個年份,中影要推出更新的力作。
作為總策劃,史東明更多是對劇本的重點把關。“我個人比較堅持的是這還是一個政治片,故事體例要發揮《建國大業》的風格,展現的是波瀾壯闊的故事和背景,而不是一個小故事和幾個人物。”這個觀點也是很多人都堅持的。
最開始,有人提出是否可以按照老電影的常規方法——圍繞一個人物來拍攝。但這個說法很快被否定,圍繞一個人來寫,這是常規的寫法。“當時我們就想,1911年是辛亥革命,這之后一直到1921年整整10年間,有那么多政體政黨,包括當時朝氣蓬勃的國民黨,可后來為什么會誕生一個共產黨?靠寫某一個人的某一個故事是不能完成的,我們把那個時期對中國有特別重大影響的人物都放進去了,描述當時非常壯闊的政治長卷,才能把共產黨誕生的意義和影響表現出來。還有就是時間跨度上,有人覺得寫10年時間太長,還是寫3到5年間發生的事集中一點。但是最后大多數人都堅持寫10年的跨度,只有把很多事情寫清楚了,共產黨成立的歷史必然性才能夠表現出來,故事才顯得豐滿。”
2009年11月,電影劇本的第一稿完成。至2010年8月18日正式開拍前,劇本論證就有幾十次,劇本修改達14稿。就是開拍之后,劇本還在不斷修改和完善。“因為歷史容量很大,從80、90后觀眾主體的觀賞能力來說,從歷史和哲學的高度審視,還必須對一些戲份進行增加和刪除,拍的時候,還會不斷地豐富一些東西。劇本的每一句話都經過論證和推敲,可以說是千錘百煉。”
選演員是一件很費腦筋的工作
選演員也成了一個很重要的任務。韓三平將片中要展現的歷史人物及小傳印成厚厚的一本,發到主創團隊的手中,針對每一個歷史人物,每個人至少要提出一至兩個扮演的候選人。
要選一個長得像毛澤東的年輕人來演,還要求有演技,這著實讓大家費了一番腦筋。當時,劉燁正在拍中影集團的電影《硬漢二》。他和中影的幾個領導包括導演黃建新也都很熟,突然有一天,有人說,劉燁在某個場合及某個角度,有點像毛澤東,再加上劉燁的夫人也說他哪個地方長得特別像。就這樣,大家趕緊湊湊情況后,一致認為劉燁演技很好,可以讓他來試試裝。于是,劉燁來了,化裝師給他造型之后,大家一看簡直就喜出望外,太像了!然后又報到
+I/X4u6iUstxij43a45h4Q==電影局,一致通過,最后決定由劉燁出演毛澤東。事后,化裝師說,過去給演毛澤東的演員化裝時間都很長,因為要修飾和填補面部,但給劉燁化裝的時間是最短的。
后來,史東明到拍攝現場去探班時還見過劉燁,他先是對劉燁說了很多鼓勵的話,接著又說:“我看過你拍的《硬漢二》,表演得非常棒,但那部戲里的優勢決不能帶到這個戲里來。”劉燁輕松地說自己一定會認真琢磨,實際上他壓力也很大。為了讓劉燁完成好這個角色,導演給他推薦了大量的有關毛澤東的書籍、影像,還專門從湘潭請來兩個老師對劉燁的生活細節和語言進行指導。史東明說:“我們在現場看他的表演和看回放的片子,對他的表演都很滿意。”
還有一個重要人物就是周恩來。史東明早在《建國大業》中看陳坤演的蔣經國時,就已看好他。“我當時就覺得給他戴上一頂軍帽就是黃埔時期的周恩來。我們手上有周恩來黃埔時期穿軍裝和法國時期穿西服的照片,我覺得陳坤外形就很像,他演技也很好。所以我也提了他的名。當然,很多人包括導演也提了他。”確定由陳坤出演周恩來后,陳坤還在日本拍戲,他應邀從日本趕了過來。正拍的那部戲和《建黨偉業》檔期上有很多沖突,經中影及陳坤本人的協調,最后也沒有問題了。
客觀評價陳獨秀也是影片的一個亮點。史東明說:“我們這個片子就是要客觀公正的評價陳老先生,他是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現在我們黨對歷史的研究越來越客觀,今年召開的黨史工作會議上,重申對歷史人物要客觀真實的評價。”
只有明星,沒有大牌
拍攝這部片子,史東明說有許多事情讓自己很難忘。
《建國大業》有172位明星參與演出,而《建黨偉業》也將延續這樣的做法。
明星們的敬業讓史東明很感動。2010年國慶節期間,他前往天津拍攝現場,那天的片場明星云集,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周潤發和趙本山。周潤發演袁世凱,趙本山演段祺瑞。史東明親眼看到這兩個大腕在一次次認真背臺詞,一個鏡頭不滿意又重來,沒見有一點脾氣,“趙本山那幾天身體還不好呢,過去總有媒體報道說哪個明星耍大牌什么的,我們這個片子的演員都沒有這些情況。”
史東明說,這部電影從開拍至今,因為中央及社會各界對這部電影的關注度很高,所以,每周都有相關部門的領導前往拍攝現場觀看,這么高的探班頻率,是過去沒有過的。在片場,領導們看了演員的表演都說好。
史東明說,目前,已完成拍攝任務的百分之七十,拍攝了40多小時的有效長度,到今年底殺青時,會有100多個小時。而到明年上映時,也就只能剪出兩個多小時。“每次前方拍完后,我們都要看回放,都非常精彩,但最后再心疼也要剪,剩下的片子只有看今后有時間時再做成一個個小故事。”
史東明對主旋律影片是很有感情的。
史東明曾經在電影局藝術處任處長,那時他的工作就是“吆喝”著各電影廠拍主旋律的電影。但那時他的困惑就很大:電影廠的任務是完成了,可拍出的那些片子,觀眾就是不進電影院去看。比如和《建黨偉業》同一題材的有一部電影《開天辟地》,那片子是90年代上映的,卻沒有給人留下什么記憶。他后來到北京電影制片廠擔任副廠長,1997年上任中影集團副總。2004年中影拍攝《張思德》是主旋律片拍攝手法的一個轉折,當時的各大城市的第一輪票房就達兩千萬,這件事給了史東明和他的同事們很大的鼓勵。親歷了觀眾不買主旋律的賬,再到觀眾一片叫好聲,他說,主旋律片子真正走向市場是多年來在積累很多經驗之后才打造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