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記恨任何一個人
曼德拉為了實現種族和解的理想,受盡了磨難和痛苦,但他從沒記恨過任何一個人,后來終于成為南非第一位黑人總統。他說,他之所以能夠歷經挫折而不改初衷,是因為學生時代老師上的一堂課影響了他一生。
小時候有一天上課,老師拿出一張白紙,中間有一個黑點,問大家看見了什么,同學們異口同聲地喊道:
“一個黑點!”老師搖搖頭說:“不對。這是一張白紙,黑色只是白紙上面微不足道的一小點。這么大的白紙沒看見,只盯著一個黑點,如此待人處事,就等于只看人的缺點、毛病,不看人的優點、長處,那樣的話,你們的一生將是非常不幸的!”整個教室寂靜無聲。沉默中,老師又拿出一張黑紙,中間有一個白點,又問大家看見了什么。這次同學們開竅了,齊聲說:“一個白點!”老師欣慰地笑著說:“太棒了!無限美好的未來在等待著你們!”
啟示 隱惡揚善是古今中外公認的待人處事的原則和美德,有著深刻的倫理意蘊。如《弟子規》所說:“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奠說。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事實上,對惡人惡事加油添醋大肆渲染,或如網絡暴力般攻擊過度,本身也是在作惡,既不利于恰如其分地懲治罪惡,反而可能擴大壞事的消極影響。另一方面,即便是一個屢作壞事的惡人,只要他做過一點好事,也應給予肯定,予以鼓勵,這有助于浪子回頭。對企業管理來說,隱惡揚善無疑是一個值得倡導的道德原則,既有助于個人素質的提升,也有助于改善人際關系,增強團隊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寂寞困苦,玉汝于成
2006年,一部名叫《明朝那些事兒》的白話史書在天涯論壇、新浪網站如狂飆般突起,備受網友們的追捧,月點擊率均超過百萬。作者“當年明月”究竟是何許人也?原來他的真名叫石悅,并非大學里的專業學者,而是廣東某地海關的一名普普通通的公務員。他的成功,可說是他憑著自己堅韌不拔的意志,一步步奮斗出來的。
石悅出生于一個普通家庭,性格偏內向,從小學到太學,成績平平,一直被老師、同學視為資質平庸、將來難有大出息的那類男孩。唯一與眾不同的地方,就是對歷史的癡迷。從小時起,他就喜歡捧著歷史故事書獨自閱讀。上大學后,他不談戀愛,不玩電腦游戲,把課余時間都獻給了歷史書。大學畢業后,石悅考取了公務員。他不抽煙不喝酒,不打麻將不泡吧,也不愛交朋友,一有空閑,依舊是看歷史書。他暗自立下了目標,將業余時間都放在創作《明朝那些事兒》上,并將文章登載到網上。隨著文章迅速走紅網絡,他在網絡上也出名了。但在同事們眼里,石悅一直被視為有點孤僻的另類,一點都不像“80后”的年輕人,直到有一天,當許多出版商趕到石悅的單位,爭相要跟他簽訂出版合同時,同事們才驚訝地發現:原來這個有點木訥內向的小伙子,竟然就是網上大名鼎鼎的“當年明月”。
哲學家培根說:“史鑒使人明智”。以通俗、生動、耐心、嚴謹又不失幽默的白話表達方式,來解讀明朝的歷史,展示從皇帝到各個王公權貴乃至其他小人物的命運變化,揭示復雜的官場政治、權謀之術及戰爭策略,寓褒貶,別善惡,從而給讀者以深刻的思想教益和啟示,這是許多研究歷史的專家學者想做而沒有做到的事,但石悅在相當程度上做到了。有記者曾向石悅問起成功的經驗,他調侃地說:“比我有才華的人,沒有我努力;比我努力的人,沒有我有才華;既比我有才華,又比我努力的人,沒有我能熬!”
啟示 古人云: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正是石悅多年如一日地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全身心地專注于目標,才換來了后來事業的輝煌。從人才成功的歷史經驗來看,那些能夠堅持不懈的人,往往能走向最后的成功。正如微生物學之父、法國科學家巴斯德所說:“告訴你使我達到目標的奧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堅持精神。”
根本沒有那么多問題
“IBM就是服務”,這是IBM公司自己認定的最好的廣告詞。其創始人老托馬斯·沃森曾主持一個探討有關用戶問題的銷售經理會議,前面桌上擺著8到10堆文件,分門別類地標明問題的原委,諸如“制造問題”、“技術問題”等。討論了好大一會兒之后,身材魁梧的沃森先生站起來緩步走到桌子前,然后突然一揮手,把桌面一掃而光,弄得那些文件四處飄落。他大聲地說:“根本沒有那么多問題。問題只有一個:你們有些人對我們的主顧關心不夠!”
啟示 “以客戶為中心”是業界公認的企業核心價值觀,但在現實中不少企業的生產和經營仍在以企業為中心的框架內展開,缺乏對客戶的深入溝通和了解,因而導致在經營中總是出現一些問題難以解決。要真正解決好這些問題,必須從思想、決策和行動上真正貫徹“以客戶為中心”的理念,4C營銷組合策略就是一個切實有效的手段。它可概括為“4忘掉4考慮”:忘掉產品,去考慮消費者的需要與欲求;忘掉定價,去考慮消費者為滿足其需求愿意付出多少;忘掉渠道,去考慮如何讓消費者購物更方便;忘掉促銷,去考慮如何同消費者進行溝通。如此換位思考,有助于企業從客戶角度找到問題的真正癥結所在,并獲得有效解決問題的靈感和方法。
尊重他人的善意
一個國內考察團到國外訪問時迷了路,這時過來一個外國男孩主動提供幫忙,并非常熱情地作了幾遍指點,大家才昕明白。待男孩走了,考察團正要出發,一直站在旁邊的一位當地中年人走了過來,對大家說,他將告訴正確的路線。大家疑惑不解,心想:為什么他剛才不說呢!看到大家驚訝的神情,中年人微笑著說:“我剛才就發現孩子告訴你們的路線錯了,但看到他那股熱情勁,為了尊重他的善意,我只能等他走了再做糾正。”
啟示 常言道:愛心無價。只要是出于關心他人的動機,每一個善意,每一份熱情,都值得尊重,值得珍惜,即便其中有無心的錯誤,也應感激,也應包容。以如此心態來為人處世,必能創造出一個彼此尊重、知恩報恩、相互包容、和諧美好的生活世界。
因勢利導勝過懲罰
“郭老駝”是個駝子,人們這樣稱呼他,他并不介意。他的拿手本領是種果樹,他種的果樹特粗壯,果實累累,又大又甜。長安一帶的果園地主都喜歡請他幫忙種果樹,“果樹專家郭老駝”的美名不脛而走,廣泛流傳。有人偷看他怎樣種果樹,但總不能種到他那么好,于是請教他有什么妙法。郭老駝說:“我并沒有什么特別方法,只是順著它的天性,讓它自然發展就是。樹根要舒展,培土要均勻;要帶根培舊土,又要有新肥;培土要緊密,水分要濕潤均衡。果樹長起來了,初春要修枝剪葉,讓它儲蓄足夠養分長芽;初夏注意防蟲。讓它健康成長;結果子后要少澆水,這樣才能讓果實長得又紅又大又甜。”有一個縣吏問他:“你管理果樹的經驗那么好,能否幫我應用于管理縣政呢?”郭老駝說:“政務我不懂,但你們官吏常常召集百姓開會,傳達命令,督促交糧,卻從來不深入到百姓中,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老百姓哪會有時間和精力去用心耕作呢?”
啟示 企業培育人才這棵果樹,也需要遵循和把握人才成長和發展的規律,注意全面培養、循循善誘,萬萬不能——只求速成、揠苗助長,只有督促沒有鼓勵,只下命令缺乏引導,只看業績不顧感受,只重知識不重創新,只重智商不重情商,只重聽話不重品性。應把學而不厭、勤于提問、獨立思考、勇于創新、自我激勵、盡職盡責、相互協作、經驗分享等創新型人才的優秀特征,作為人才培訓目標的重點要求。
(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