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拉拉升職記》熱了好一陣子,小說、影視、話劇輪番“上眼”,讓職場人士的記憶鍵一直無法刪除。無疑,杜拉拉是個職場的大贏家,她在國營企業待了一年,在民營企業混跡兩年,在大學畢業第四年的時候邁進了美資500強企業DB,任職為銷售助理,兩年后升至主管,后又坐上了行政人事經理的位置,年薪23萬,時年30歲。這對于所有想通過“體面勞動”獲得升職的新人啟示多多。但并非每個人都能“秀”出杜拉拉,她的成長路徑又豈能原版復制?如何把握住成熟與青澀、成功與失敗的分野,是需要知葷知素的心理定力。職場人生不是意氣人生,透過杜拉拉務實進取甚至是傻乎乎的形象,我們感覺到她潛意識里有一幅心理地圖,既有方向感,又有路遙知馬力的韌性,每一個路標似乎都有可以參考的價值,不妨當作職場心理定律拿過來放大一下,與大家分享。
定律一:好公司>好工作
從心理學意義上講,人是趨利避害的高級動物,不論是自然人還是社會人,都關注一切有利于生存的信息。凡求職者采集擬供職單位信息時,都自然會在過多過濫的招聘廣告中篩選最優的注意力信息,或次優的注意力信息,作為應聘的待選目標。其所奉行的心理邏輯應該是“到哪去工作——做什么工作——怎樣去工作”,因此,“到哪里去工作”成為思維定勢的首要。杜拉拉之所以能走到后來的高度,擁有一個有高度的公司作為平臺是很重要的。杜拉拉在求職的心理地圖上指向明確,不能不說其選擇的智慧。智者為知優長,計深遠。赫赫有名的DB公司所呈現的外企大公司氛圍,讓杜拉拉的上位拔了頭籌。國際大公司不僅具備持續發展的優勢,還有專業的平臺、嚴謹的流程和制度,更能鼓勵有才能的人發揮其優長。
好公司>好工作,此一職場定律應該奉為“硬道理”。與此同理的是女孩埋藏于心里的名言:“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當然,不是求職者都有機會去杜拉拉那樣的外企供職,圓滿之求不可求,但還有次優選擇的機會。“挑出來的才是最好的”,這是心理學上的道理。太容易得到的東西沒有人會珍惜。電視劇版的杜拉拉一開始就去DB公司面試,DB公司當時正缺人,杜拉拉很幸運被聘用。但對應聘者都應該有這樣一種心理狀態,經過嚴格挑選、層層過關的企業會暗示你“這家公司很正規”。其實,正規化的好公司是相對而言的。歷史早已證明,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上切優秀公司的成功,都是產品生態、組織生態、文化生態協調的結果。產品生態的軸心原則是“合法性”,組織生態的軸心原則是“合理性”,文化生態的軸心原則是“合情性”。對那些一門心思找好工作的人來說,如果想向杜拉拉看齊,就該將特別關注點轉向接近于“三性”的公司吧。因為這樣的公司呈現的組織行為更重視企業成員的價值觀,讓人的感覺體系享有較少被肢解的尊嚴。
定律二:論資排輩是自我實現觀的存在必然
電視劇版的《杜拉拉升職記》第20集中有個情節:杜拉拉把李文華拽到茶水間,直截了當地說不知道自己升職會和李文華直接競爭,論資歷和能力李文華遠遠在自己之上。李文華并不責怪她,開誠布公地表示,自己和李斯特一直都有分歧……這個情節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杜拉拉的心理尺度與升職的目的還有一大段距離,而這段距離差恰恰就是“資歷”。
資歷這東西,歸根到底標志著知識和經驗的積累。沒有一定的資格和經歷,哪怕是你是曠世奇才,也很難一下子就勝任要職。所以,盡管資歷不等于能力,但從概率上看,資歷和能力在多數情況下是正相關的。用人要講資歷,就是出于這種概率判斷。而“破格”在任何情況下確是少量的,是對循格的補充而不是替代。一旦大量“破格”,就有可能引起混亂。
講資歷,是因為資歷和能力在一般情況下成正相關,但是單講資歷不看能力,資歷的積極意義就不存在了。“不看能力”才是人們論資排輩的關鍵。如果資歷和能力匹配,論資排輩有何不可?有人問,能不能在用人制度上建立一套十全十美的制度?《杜拉拉升職記》中DB公司應該說是人事制度中相對完備和健全的企業,可員工中某個人的職位變動也引發一定的震動,故事性往往遮蔽了人們相互覺察主人公們的心理視線。記住,人的理性是有限的,管理中千萬不要妄想提出最好的制度,我們只能提出現實條件下最不壞的制度。在用人上重視資歷固然有缺陷,但任何公司在找不出更好的辦法時只能采取這個標準。不講資歷,有可能更壞。
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教授、社會心理學博士希納·楊格爾說:“限定有利于選擇,實施控制會讓我們感到舒服。”職場就在這種限定和控制中崛起一批優秀人士。杜拉拉的優秀反映在她選擇了對自己正面積極的心理暗示,“能忍且忍”是一切優秀人士共有的內在品質。同樣在一個屋檐下工作,杜拉拉能走在前面,靠的是“底邊是愿景,左邊是責任,右邊是忍耐”的三角形骨架支撐。心理學家告訴我們成功與否,全看你“心之所向”。
一位曾在歐美企業擔任過HR總監的專家告誡初入職場的應屆畢業生們,晉升職位不是著急的事。一般部門內的職位從低到高依次為:助理——專員——資深專員——主管——資深主管——部門副經理——部門經理。主管要求有5年以上的相關工作經驗,這是一個分水嶺。喝著咖啡,看著窗外發呆的杜拉拉只是一個傳說。初入職場的人要甘愿將“冷板凳”坐下去,給待升職的自己磨礪的機會,體會人間冷暖、曲徑通幽的情調。這在發展心理學中被稱為“延遲滿足”。延遲滿足心理的最大好處是讓你不郁悶、不浮躁,心理不失衡,以爭取更大的成功。
定律三:溝通與業績同等重要
沒有背景和出眾姿色的杜拉拉不靠美色上位,而是靠溝通能力和業績實力說話,僅僅用八年時間從一個普通員工到銷售經理,再成長為掌握著企業生死大權的HR經理。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她的經歷比比爾·蓋茨更有參考價值。其價值在于告訴我們,杜拉拉在遵循近于刻板的管理制度外,做了許多上下協調、團隊溝通、心理服務等非“規定動作”。不要以為管理者在企業里有了業績就有了一切,沒有溝通的管理是空白的。卡耐基說:“組織的第一原則就是協調。”實際上,杜拉拉的心理地圖有著清晰的協調與溝通的思考路徑。
產房里,杜拉拉握著夏紅的手和助產士一起給她打氣。終于,夏紅生下了一個漂亮的男嬰。不要以為這樣的劇情僅僅反映兩個好朋友的友情深重。其潛臺詞告訴我們,這是杜拉拉不同性格的一次非常規且有規的溝通,遵循了組織行為學的氣質互補原則。白領人生的起承轉合往往少不了這樣相互站腳助威的細節。
作為行政管理人員的杜拉拉,面對員工麥琪的提升申請,先去向善于授權的上司李斯特匯報,而后坦誠向麥琪交底,愿意幫助她上進,走了一條完整的溝通曲線。杜拉拉在捕捉到下屬的心理需要后,沒有忽視對下屬關系的經管,而是像老板李斯特經管她的上下級關系一樣,讓對方覺得很溫暖,進而實現了動態平衡性、等級結構性、持續性的“三角形結構管理”。
一心想升職的杜拉拉是鐵了心要當行政經理,但李斯特卻對此一直含糊其辭,最后還是何好德出面,才幫她了了這樁心愿。實際上杜拉拉的升職故事與來自美國的一項職場調查數據非常吻合:82%的員工升職是直屬上司主動提出的。職場心理專家指出,如果上司想為你升職,需要考慮的因素不僅限于你的業績,還有你的人際關系、溝通能力等。上司的橄欖枝不會拋向一頭只會死命干活的牛。
俗話講,世上最可愛的人是做事特別有心的人。言為心聲,表達可口。一位著名企業的高管在一次演講中表達他的成功之道時,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圈,但這個圈沒有畫圓滿,留下一個缺口,讓聽眾們疑惑不解。他說:“我不會將業績做得很圓滿,要留下一個口去透氣,去傾聽,去表達,去溝通。”此話充滿著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