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資產減值政策

2010-12-29 00:00:00高曉林
會計之友 2010年17期


  [摘 要]資產減值政策對企業而言是一把雙刃劍,企業如何在真實反映資產價值與避免資本市場懷疑會計政策選擇不良動機的夾縫中作出抉擇就顯得尤為重要文章從資產減值政策產生與變遷的理論出發,指出企業資產減值政策選擇是企業真實體現資產價值、實現財務會計目標的必然要求、通過分析理清目前資本市場對企業資產減值政策選擇持懷疑態度的原因,提出應當從企業與資本市場兩方面共同出發,修正各自的思想與行為,理性地看待資產減值政策選擇問題,真正實現會計選擇的本質要求
  [關鍵詞]會計政策選擇;資產減值政策;未來經濟利益;決策有用論;企業道德倫理
  
  引言
  
  2006年2月15日《企業會計準則第8號——資產減值》的發布,標志著我國資產減值會計政府層面制度規范的形成,同時也引起會計理論界及實務界對其可能產生的經濟后果展開持續的大討論。截至目前,關于資產減值問題研究集中于資產減值與企業盈余管理的關系方面,并且強調企業有主動利用資產減值政策的可選擇性進行盈余管理的動機,不斷探求政府監管部門如何利用制度設計的優勢遏制企業的不良動機,將企業置于道德死角。即便是各種實證研究,也總是利用數據分析說明企業存在利用資產減值政策進行虧損調整、臨界調整和利潤平滑的行為,力圖證明企業資產減值行為的不良動機,唯獨沒有反思資本市場是否有效,是否能夠實現完全競爭,資本市場是否利用信號反饋作用和企業對資本市場的依賴。對企業實施的道德擠壓,使企業為生存而被迫迎合資本市場的無理要求進行資產減值政策選擇?
  
  一、資產減值政策產生與變遷的理論基礎
  
  (一)符合資產本質要求:未來經濟利益觀
  國際財務會計理事會于1989年4月批準,1989年7月公布,2001年4月被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采納的《編制財務報表的框架》第49段指出:資產是指由于過去事項而由主體控制的、預期會導致未來經濟利益流入主體的資源。第53段對未來經濟利益作了進一步的說明:資產中包含的未來經濟利益。是指直接或間接地導致現金和現金等價物流入主體的潛力。財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發布的《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第三章第二十條指出:資產是指企業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的、由企業擁有或控制的、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的經濟利益,是指直接或間接導致現金或現金等價物流入企業的潛力。以上兩個權威機構對資產的釋義基本是相同的,都在特別強調資產的未來經濟利益特征,可以理解為,資產的本質特征就是具有未來創造經濟利益的能力,反過來,如果資產不具備這樣的潛能,那也就不成其為資產了。這樣的理念來自于經濟學中對資財、財富的認定。經濟學認為,只有在資產預期帶來的經濟利益高于或等于其取得時的市場價格時,企業才會作出取得資產的決策且為此付出交易成本,這個交易成本即為取得資產時的價格,它代表了主體當時對資產在其壽命期內所能產出的未來經濟利益的合理評價。因此,資產取得時,會計上予以確認記錄的資產取得成本(市場價格)同資產預期帶來的未來經濟利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企業所處經濟環境的復雜多變,資產在被企業擁有和使用過程中會產生諸多在資產取得時無法預料的不利影響因素,從而導致資產取得時的價值評價曲線與企業資產的真實價值在特定時點上產生差距,這個差距即為資產的價值變動。這種資產價值變動可能呈現兩種方向,一是資產取得時的價值評價曲線高于現實資產的真實價值,二是資產取得時的價值評價曲線低于現實資產的真實價值。第一種情況意味著企業可以從所擁有資產上獲得取得時沒有預期到的超額經濟利益,會計本著保守、謹慎的態度不在會計信息系統中體現。第二種情況意味著企業將無法從所擁有資產上獲得取得時預期的經濟利益,那就是資產價值已經貶損,出于會計信息的有用性、可靠性要求,必須在會計信息系統中加以反映和揭示。
  由此可見,為了深刻揭示資產的本質特征,企業必須根據資產取得時的交易成本與資產現實價值對比,一旦發現資產價值貶損,應當選擇適當的資產減值政策,如實地在財務報告中予以披露,提供可供利益相關者信賴的會計信息。
  
  (二)符合財務會計目標:決策有用論
  我國會計準則體系建設應當理解為是政府主導型,強調政府發布的各項會計準則屬于國家法規內容,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企業會計準則講解》(2008)指出:企業會計基本準則對財務報告目標進行了明確定位,將保護投資者利益、滿足投資者進行投資決策的信息需求放在了突出位置,彰顯了財務報告目標在企業會計準則體系中的重要作用。基本準則規定,財務報告的目標是向財務報告使用者提供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會計信息,反映企業管理層受托責任履行情況,有助于財務報告使用者作出經濟決策。由此可以推定,在目前我國會計準則體系建設過程中,受托責任觀與決策有用觀并存。
  我國資本市場的快速發展及其在資源配置中主導地位的確立,也促使財務報告目標由以受托責任觀與決策有用觀并存轉向以決策有用觀為主。這就要求會計信息系統必須對外提供能夠滿足信息使用者決策需求的信息,而不確定性的存在又導致穩健主義誕生。國際財務準則理事會《編制財務報表框架》(2008)第37段指出:審慎是指在有不確定性因素的情況下作出所要求的估計時,在判斷中加入一定程度的謹慎,以便不虛計資產或收益,也不少計負債或費用。資產減值會計就是在穩健主義理論基礎上產生的,它與中立會計’相比,的確提高了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和相關性,能夠實現決策有用論對會計信息的要求。
  
  (三)符合會計選擇本質要求:會計契約論
  根據現代企業理論,企業的實質是一系列契約的聯結。所以企業是眾多利益相關者的企業。這些契約,影響著企業管理者的會計政策選擇行為,由此產生不同的經濟后果,影響不同集團的利益分配。由此可見,會計選擇行為,不僅僅是一種會計技術手段的選擇過程,更多情況下,是投資者、利益相關者利益博弈機制的表現形式,是多個參與者或者參與集團斗爭妥協折中的結果。企業會計不僅要計量當期的經營成果和資產的多寡,更主要的是通過會計系統反映企業未來的獲利能力,揭示企業未來的成長性和可能面臨的風險,通過計量向資本市場傳遞信號,即財務報告系統就是一個信號顯示系統,是一個向利益相關者傳遞企業管理者努力程度、工作能力以及企業未來發展空間和獲利能力的信號系統。企業管理當局通過對會計政策的選擇向利益相關者傳遞著不同的信號。當企業選擇市場價值已經低于賬面價值的資產采用資產減值政策對會計信息予以修正,壓縮資產水分時,這種行為表明企業在自愿向契約各方發出真實信號,客觀反映公司經濟狀況,同時也體現出企業管理層對公司的發展前景和預期盈利充滿信心。
  會計也是一個計量體系,會計計量包括資產計量和收益決定,資產計量可以是資產、負債和凈資產的計量,所以資產計量是反映經濟主體財務狀況的重要手段。收益決定是要通過對收入、費用和凈收益等要素的衡量、比較,提供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經營過程和經營成果的定量信息,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有關決策的需要。不同計量模式會使會計信息系統產生不同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可以向資本市場傳遞不同的信號,以致影響資本市場對企業的評價和認識。而資產減值政策中最為關鍵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計量企業所擁有資產的真實、可靠的價值。當企業所處的外在經濟環境發生變化,導致企業資產價值貶損,那么,原來運用的歷史成本計量模式很明顯不能夠正確揭示企業資產價值,必定要求企業采用新的計量模式對此進行修正。由此可以肯定地認為,企業管理層必然會根據政府發布的會計準則框架,結合自身所處經濟背景、經營管理要求、生產過程特點,選擇既符合政府法規規范又能夠真實反映企業會計信息的會計政策,會高度、持續地關心會計信息的價值相關性,保護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訴求。
  綜上所述,企業選擇不同的會計政策將會產生不同結果的會計信息,對企業各利益相關者會產生不同的利益分配結果,并導致不同的社會資源配置效率,因此企業資產減值會計政策選擇本質上是一項社會經濟、政治利益的博弈規則和契約安排。企業擔負著重大的經濟責任。在資產減值政策選擇時應當做到:合法性、獨立性、一貫性、適用性、成本與效益相結合,特別值得強調的是,企業必須在此領域遵守職業道德,切實承擔企業應當承擔的、對各方利益相關者的責任,以高度的責任感、求實的工作態度對待資產減值政策的選擇問題。
  
  二、資本市場對資產減值政策的態度與反應
  
  (一)懷疑企業資產減值動機
  自亞當·斯密提出經濟人理論以后,該理論已經成為經濟學研究過程中對人性認定的一個基本假設。“經濟人”就是在利己動機的支配下,以期用最小化的經濟代價去追逐和獲得最大化的經濟利益的個體。穆勒(John Stuart Mill)進一步認為,“經濟人”定義中應當強調人的“理性行為”。所有經濟行為者天生具有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行為動機,它們會利用自己所收集的信息來估計將來不同結果的各種可能,通過趨利避害的原則對面臨的選擇以及將要實現的目標進行分析,最后最大化其預期效用。由此,資本市場先天地認為,企業一切經濟行為都是經濟人的理性行為,都會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與手段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必然會放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訴求。為了維護自身的經濟利益,必須以懷疑的態度審視企業的經濟行為,包括會計政策選擇行為。
  隨著財務會計理論的發展,會計準則制定的指導思想由規則導向改變為目標導向,因此會計準則體系為企業留下了可以想象的職業判斷空間,企業擁有了會計政策的自由裁量權。加之對會計信息而言,資本市場只是會計信息的外部使用人之一,不可能參與會計信息生成過程,必須被動地期望企業誠實守信,嚴格約束自身行為。因此企業亦即信息提供者具備信息優勢,而資本市場亦即信息使用者處于信息劣勢,導致企業與資本市場之間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的問題。那么,信息提供者有可能利用信息優勢謀求對其有利的經濟后果。產生行為中的道德風險。也正因為兩者之間這種信息不對稱的關系,資本市場持續地認為,企業在會計信息披露問題上總是存在機會主義傾向,有可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謀求其經濟利益進而損害投資者利益。也就是說,資本市場總是認為企業有異化會計行為的主觀動機和客觀條件。加之國內企業虛假會計信息披露案例又屢見不鮮,并且嚴重程度不斷增加,這種現實更加重了資本市場對企業的不信任。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會計行為不是簡單的企業內部行為,對外披露的會計報告對利益相關者的決策行為將產生影響。Zeff(1993)指出,會計信息的有用“是指信息必須及時可靠地傳播,必須是再現——被理解為再現——一個想要如實反映的經濟現實”。作為會計準則的制定者,要求“財務信息必須是無偏的——也即財務報表必須是平衡且公正的,而且必須是反映經濟現實的真實表象”,但是“社會上總存在從一個角度或另外一個角度抨擊財務信息的力量。”在現實經濟生活中,資本市場堅持認為企業會根據自身不同需要(例如,扭虧為盈、配股、股權激勵等)主動通過資產減值政策謀求預期的經濟后果。多年來學術界對該問題研究所選取的角度也證明了這一點。顧振偉、歐陽令南(2008)指出:資產減值準備于盈余管理之間存在顯著相關關系,而且,資產減值準備對于盈余管理的影響是在若干年度中體現出來的。薛爽(2006)發現扭虧公司在扭虧前一年多計提減值準備,而在扭虧當年大額沖銷減值準備的現象。陳小超(2008)認為,會計準則的經濟后果直接激發了利益相關方的盈余管理行為。其目的有三:一是為實現企業融資要求;二是為管理層實現高額薪酬;三是為了債務契約或合理避稅。蔣義宏、李穎琦(1998)指出,我國上市公司自愿性會計政策變更與政策誘增式盈余管理動因的關系十分密切。丁方飛(2008)指出,在具有強烈盈余管理動機需求(如扭虧、保牌)的上市公司,資產減值準備被利用作為盈余管理的工具。財政部會計司在2008年上市公司執行會計準則情況分析報告中指出:上市公司2008年巨額資產減值損失也不排除某些公司過度計提資產減值準備,人為調低2008年利潤以實現2009年業績回轉的可能性。
  
  (二)懷疑企業資產減值過程的理性
  企業資產減值過程包括:資產減值跡象判斷、資產減值損失確認(與資產的計量方法有關)、資產減值后續轉回等環節。
  首先,懷疑企業資產減值跡象判斷的動機。《企業會計準則第8號——資產減值》規定,企業可以通過外部信息與內部信息判斷企業資產是否發生減值跡象,并且羅列出外部信息與內部信息表明的具體內容。所列資產減值跡象判斷標準中不只包括定量判斷標準。還包括定性判斷標準,例如,企業經營所處的經濟、技術或者法律等環境發生重大變化,從而對企業產生不利影響。由此資本市場認為,企業如何確認這種不利影響的程度。進而確認資產減值的幅度與范圍,是否會出于自身需要認定資產減值跡象?再如,企業內部報告的證據表明資產的經濟績效已經低于或者將低于預期,這個證據是否具有公信力,是否需要鑒證?
  其次,懷疑企業資產減值損失確認的可靠性。當資產出現減值跡象后,應當確認資產可收回金額,并與資產賬面價值比較,可收回金額低于資產賬面價值部分確認為資產減值損失。資產可收回金額的估計,應當根據其公允價值減去處置費用后的凈額與資產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兩者之間較高者確定。在資產減值損失確認過程中,資產公允價值與處置費用以及資產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現值的計算是資產減值損失是否準確的關鍵因素,而這需要有一個成熟且活躍的生產要素市場做支持。但是由于國內市場經濟仍然處于發展階段,生產要素市場的活躍程度不夠,公允價值確認一直受制于各種主觀與客觀因素的影響,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企業在具體操作過程中有可能由于主客觀原因產生技術偏差。所以,企業無論采用哪一種方法確認資產可收回金額以及資產減值損失,資本市場都懷疑其可靠性。
  最后,懷疑企業資產減值轉回處理的真實性。雖然《企業會計準則第8號——資產減值》不允許企業長期資產計提的減值準備在以后期間轉回,但是并不限制流動資產計提的減值準備在以后期間的轉回。資本市場認為這樣的制度安排給企業通過資產減值政策選擇謀求自身利益留有缺口,使得資產減值政策演變為企業盈余管理、盈余操縱、選擇性披露、財務包裝、會計舞弊等異化會計行為的手段。
  綜上所述,由于企業會計信息產生的經濟后果直接關系資本市場的利益,那么,資本市場有可能出于保護自身利益的考慮,利用企業對其融資功能的依賴,發揮信號傳導功能干預企業資產減值政策的選擇,形成迫使企業按照資本市場對會計信息的要求進行資產減值政策選擇的信號傳導效應。
  
  三、擺脫企業資產減值政策選擇兩難境地的方案設計
  
  (一)重塑企業高尚倫理道德機制,以決策有用論規范資產減值信息
  首先,企業應當堅持以決策有用論為主導,客觀真實地選用資產減值政策。社會是紛繁復雜的,任何制度都不可能包羅社會活動的全部,會計準則也不例外。進入20世紀以來,會計準則的指導思想由規則導向轉為原則導向,給企業會計處理留有一定的職業判斷空間,要求企業根據自身經濟活動選擇最為恰當的會計處理原則與方法,提供高品質的、可供投資者信賴的財務會計信息。資產減值政策恰是這種信任的集中表現。對企業而言,資產的價值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市場波動而波動的,當資產價值向上變動時,歷史成本計量可能更可靠一些,但如果資產價值向下變動時,歷史成本計量就失去了可靠性,資產的市場價值更能夠體現會計信息的相關性。所以,出于會計信息決策有用論的要求,企業必須在適當的時間和范圍內選用資產減值政策,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
  其次,提倡企業倫理道德意識。企業是一系列契約的聯結,包含了多層委托——代理關系,有企業內部委托——代理關系。企業在處理這些復雜的委托——代理關系時,必須遵守社會公認的價值觀與秩序,必須承擔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必須在不損害他人利益的基礎上追求自身經濟利益的最大化,而這些內容即為企業倫理道德要求的內涵。所以企業管理層必須意識到經濟活動背后體現的企業倫理。任何一個企業部不可能脫離其他企業獨立存在,必須與整個經濟社會環境融為一體,在自身發展的同時促進利益相關者共同發展,只有如此企業才有可能持續發展。一旦損害利益相關者利益,資本市場就會用腳投票,將企業剔除。所以,社會公平、企業及企業家的聲譽、利益相關者利益等問題都會影響企業的經濟決策。那么,企業在進行資產減值政策選擇時,應當在企業倫理道德的規范下完成,不辜負資本市場對企業的信任。不能損害企業及企業家的聲譽,更不能將其作為企業盈余管理的手段,有選擇性地向資本市場提供會計信息,干擾視線,制造“噪音”,實現自身經濟利益最大化。
  最后,建立企業倫理道德機制,增強企業自身倫理道德約束能力。一種機制的形成須有三個必備的基本條件:一是制度;二是說明和支持制度的觀念;三是執行制度和培育觀念的機構。機制在本質上既不是制度和機構那樣的“實體”,也不是思想觀念那樣的“虛體”,而是由制度、觀念和機構這三個基本條件整合成的工作機理或工作原理。企業倫理道德機制,就是由確認一定的權利與義務的平衡關系的制度和機構及與此相關的倫理道德觀念和執行手段整合成的工作機理或工作原理。這里制度建設包括法律制度建設與道德倫理制度建設層面。目前我國法律制度建設比較完整,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中明確要求企業遵循職業道德,但是企業的道德倫理制度建設尚需健全,應當形成能夠指導企業經濟行為的倫理道德制度體系。制度只有在執行過程中才可以發揮其作用,企業領導層的企業倫理道德觀念和理解就是保證制度發揮作用的基礎,必須要求企業領導層深刻認識市場經濟也是法律經濟、道德經濟,并落實到企業的經濟活動過程中。機構是執行制度的中樞,沒有良好執行機構,任何設計合理的制度都不可能真正發揮其功效,企業應當在其內部設計保證高效運行的機構。
  
  (二)加強資本市場規范,以理性視角審視企業資產減值政策行為
  首先,資本市場應正確認識企業資產減值政策選擇行為。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福利經濟學代表人物阿馬蒂亞·森(Amartya Sen,2000)在《倫理學與經濟學》認為,經濟學應當通過更多、更明確的關注影響人類行為的倫理學的思考而變得更有說服力,雖然經濟學中關于理性行為的假設被認為是正確的,但是不一定意味著由此就可以肯定,人們一定會實際地按照它所描述的理性行為行事。所以,人類行為動機存在多元性,自利只能是人類行為動機中的一種,但是不能成為唯一動機。由此出發,可以推出,在經濟生活中,企業作為一個經濟組織,應當以理性經濟人的面貌出現,通過一系列連續的理性的經濟行為維持企業經濟活動利益并追求自身經濟利益的最大化。但是,企業經濟行為并不是狹隘的理性行為,它有機會主義的傾向,但是還會受到其他諸多因素的影響。資本市場首先應當理智地看待企業資產減值政策的選擇,不能先入為主,總是懷疑企業資產減值政策選擇的動機不良。
  其次,資本市場應當提高對制度約束能力的信任。會計準則就是會計信息產生到披露全過程的法規性制度,對上市公司具有絕對效力。根據博弈論的基本理論,制度安排即為博弈規則,不同的制度安排直接影響當事人所采取的對策,并產生相應的結果。博弈不僅存在靜態狀態,更主要的是動態狀態,所以制度安排也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在參與人不間斷的活動中不斷尋求新的均衡點的。制度安排既能對當事人行為起到激勵作用又能對當事人行為起到約束作用。目前我國會計準則體系在政府相關部門及社會團體的艱辛努力下,就其歷史而言已經取得巨大的進步,對企業的經濟行為已經起到了激勵與約束并存的作用。但是就其發展而言,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并隨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不斷地改進,力求設計一定歷史時期中最為合理、最為科學的會計準則,在更大程度和更高層面上激勵和約束企業行為。資本市場應當相信會計準則約束了企業管理層的會計政策選擇行為,正常地看待企業資產減值政策運用。
  最后,資本市場應當增加自身信號甄別能力。在信息不對稱情況下,作為處于信息劣勢的資本市場應當根據企業財務報告等載體充分地獲取信息,并對信息采取適當的甄別模型,判斷企業信息的可靠程度,并在此基礎上作出對策,避免陷入逆向選擇的境地。
  
  [參考文獻]
  [1]國際財務報告準則2008[s].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8:83
  [2]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s].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2-3
  [3]企業會計準則講解[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8:2
  [4]國際財務報告準則2008[s].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8:71-92
  [5]黃文峰.曾小玲會計政策選擇本質探討[J].審計與經濟研究,2007(2):62-65
  [6]黃文鋒.上市公司會計政策行為研究[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
  [7]葛家澍.林志軍現代西方會計理論[M].廈門大學出版社,2001:115
  [8][美]zeff.會計準則的政治學[J].EconomiaAziendale,1993(8)123-124
  [9]顧振偉.歐陽令南資產減值準備與盈余管理關系研究[J].東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100-105
  [10]薛 爽.八項計提與公司盈余管理的實證研究[J].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學報,2006(2):14-19
  [11]陳小超.會計準則的經濟后果與盈余管理[J].當代經濟,2008(8):134-1 35
  [12]蔣義宏,李穎琦上市公司會計變更對利潤影響的實證研究[J].證券市場導報,1998(12)
  [13]丁方飛新會計準則頒布對我國上市公司長期資產減值計提影響的實證研究[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8(1):67-71
  [14]財政部會計司.我國上市公司2008年會計準則執行情況分析報告[DB/OL]http//www.casc gov cn/gnxw/200907/t20090724-964417.htm
  [15][英]阿馬蒂亞·森倫理學與經濟學[M].商務印書館,20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久久久午夜精品| 色AV色 综合网站| 超碰91免费人妻| 国产午夜在线观看视频|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 99久久精品视香蕉蕉| 国产一二三区在线| 91黄视频在线观看| 黄色三级毛片网站| 国产女人18水真多毛片18精品| 国产99视频免费精品是看6| 一区二区午夜| 激情综合网激情综合| 福利一区三区|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超人该| 一级片免费网站| 国模极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专网站| 久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 欧美亚洲日韩不卡在线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自在在线午夜| 一本色道久久88综合日韩精品| 伊人成人在线| 精品久久高清| 亚洲天堂免费| 国产精品午夜电影| 日本五区在线不卡精品| 99无码中文字幕视频| 亚洲综合日韩精品| 国产区网址| 青青草原国产av福利网站| 亚洲 日韩 激情 无码 中出|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综合试看| 九月婷婷亚洲综合在线| 天天综合网在线| 国产JIZzJIzz视频全部免费| 天天爽免费视频| 伊人精品视频免费在线| 色哟哟国产精品| 免费a级毛片视频|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色欲| 91免费观看视频| 综合社区亚洲熟妇p| 精品福利国产| 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国产又大又粗又猛又爽的视频| 高清码无在线看| 性69交片免费看| 2020精品极品国产色在线观看| 国产第四页| 亚洲中文精品人人永久免费| 日韩欧美中文| 又黄又湿又爽的视频| 超碰91免费人妻|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色奶水 | 日韩无码黄色| 五月激激激综合网色播免费| 国产精品福利在线观看无码卡| 亚洲成年人网| 亚洲高清资源| av大片在线无码免费| 亚洲AV无码久久天堂| 99精品高清在线播放| 色欲不卡无码一区二区|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在线网址| 1024国产在线| 亚洲精品在线影院| 日韩中文欧美| 囯产av无码片毛片一级| 欧美人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亚洲综合在线| 久久精品波多野结衣| 婷婷五月在线| 丁香婷婷激情综合激情| 国产欧美视频综合二区| 国产精品冒白浆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亚洲专区| 91精品国产一区自在线拍| 色成人亚洲| 国产第一页亚洲| 国产精品美人久久久久久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