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產權制度改革,傳統國企由單一投資主體轉變為多元化投資主體,企業的產權結構也隨之呈現出多元化,國企在競爭r市場中實現了脫胎換骨式的變化,新國企現象橫空出世。文章通過對新國企研究文獻的綜述,提出了對新國企的獨到理解——“三個代表”“八個堅持”和“一個本質區別”,并從產權制度視角通過理論與案例的分析對新國企及其現象進行了研究論證。
[關鍵詞]新國企;產權制度;現代企業制度;股份制;新國資運動
引言
從2003年開始,“新國企”概念及現象成為學術界和企業界熱議的話題,有人為“新國企”現象歡呼,認為中國轉軌中群體性出現的“新國企”現象,有可能吸引國際注目,甚至成為轉型經濟學研究的一大熱點,并將對國有銀行改革以及世界其他發展中國家國企的改革與發展產生有益的啟示;也有人對“新國企”現象感到擔憂,認為“新國企”現象的背后涌動著新一輪的“國進民退”的浪潮,在這股浪潮中,大型國企利用自己的優勢跑馬圈地、大肆擴張,其結果是它們在市場中的壟斷地位逐漸增強,尤其是在壟斷領域的競爭性環節,國有經濟的比重出現了由下降轉為上升的態勢,而此舉必將加大壟斷行業改革的難度,這也是與國企改革總體方向相背的。在這些對“新國企”現象持懷疑態度的學者當中,甚至有人認為,“新國企”盡管在在形式上是股份制企業,有些甚至已經是上市公司,但實質上其企業體制還是承包制,因為國家仍然是大股東并有絕對控制權,國家激勵企業經理人員的主要辦法還是利潤分成及行政控制……那么,到底什么是“新國企”它與老國企之間存在哪些區別?究竟應該如何認識“新國企”現象?這種現象對國企改革來說是成功還是倒退?本文試圖從產權制度人手并結合中國海油案例來研究上述問題,以期揭示“新國企”的本質特征,闡明“新國企”現象的理論依據和現實意義,并就如何深化國企改革特別是產權制度改革作理論層面的探討。
一、文獻綜述
從現有文獻來看,最早較為正式述及“新國企”一詞的當是韋三水’。早在2003年4月初,作為《今日東方》主筆的韋三水發表了《新國企群落——三國鼎立時代的到來》一文,該文比較正式地述及到了“新國企”(新型國有企業)一詞,并將其與大型民營企業、跨國公司并駕齊驅,認為新國企群落可劃分為兩類:一類是在競爭中壯大的市場化新型國企,如海爾、TCL、長虹;另一類是傳統的新型國企,如華潤、中糧、中石化、中聯通、一汽。不管是市場化新型國企還是傳統的新型國企都基本具備了現代企業的共性:明星級企業領袖、鮮明的企業形象、現代公司治理結構、完整而清晰的產業鏈條、良好的融資渠道、初步的跨國戰略、行業領導者。文章認為,除了保留國有控股權不變外,新型國企的新目標已經和任何民營、跨國公司沒有什么兩樣。
2003年4月6日,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國資委)在北京正式掛牌,這標志著近10萬億國有資產將面臨重大的監管變革。4月底,《今日東方》又發表了吳先民的文章《新國企破題》,吳文提出,新國企主要新在以下5個方面:一是市場化生存方式;二是顧客導向的經營理念;三是明晰的經營戰略;四是勇于創新的企業家精神;五是建立了新型的企業文化。吳文認為,“新國企”現象促使外資、國有資本與民營資本三種資本力量的竟合,有利于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同年5月6日,《光明日報》刊發了吳先民的“‘新國企’新在何處”,由此引發了一場涉及學界、企業界、政界的關于“國有經濟(國有企業)在中國何去何從”的辯論。由于正值“十六大”剛剛開完。新一屆政府走馬上任之際,加之中國于兩年前加入了WTO,既需要逐漸兌現WTO承諾,更需要緊鑼密鼓地與國際接軌。因此這場辯論比之以前的類似辯論具有了更務實的、更深遠的意義。
幾乎在同一時間,李震中、劇錦文等學者也提出“新型國企”的概念。劇錦文(2003)認為給“新型國有企業”下一個準確定義比較困難。但可以對其表現出來的外在特征和內在特征加以描述,“新國企”具有5大內在特征:第一,新國企的產權結構呈現出明顯的多元化:第二,新國企擁有獨特的企業治理結構;第三,新國企擁有獨特的管理模式;第四。新國企高度重視企業經營戰略;第五,新國企具有鮮明的企業文化。劇文特別提到從產權結構來看,新國企的產權結構呈現出明顯的多元化,通常此類企業多數是由若干個子企業或孫企業共同組成,有的是企業集團,有的采取總公司模式。下屬企業的產權結構差別很大,其中有的可能是完全的國有企業,有的是股份制企業,有的是中外合資企業,有的則干脆就是私有企業。不同產權結構的企業共同構成一個具有產權混合特征的更大的企業組織,而在該組織中。國有產權在企業產權結構中仍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保證了其國有性質,這也正是新國企同私營企業的本質區別。劇文認為,擁有這種產權結構的企業其最大優勢在于實現了資本的社會化和“利益均沾”。一方面,作為國有企業它可以享受到來自政府的各種“偏愛”和政策優待;另一方面,作為股份公司它又可以到資本市場實現資金融通。
國資委研究中心的趙曉博士(2005)較為系統地闡釋了“新國企現象”,他清晰地概括出了“新國企”的5大特點:首先,政策性包袱幾乎沒有或者已經解除;二是企業治理結構完善;三是企業管理完善:四是效率很高;五是市場競爭力強。趙曉按包袱是否消除、治理結構是否完善(是否已經實行公司制改造)、管理是否規范(“三項制度”改革是否到位)、競爭力是否強大(在行業是否排前三名)等四項指標對當年178戶中央企業進行分類,發現四個指標全部符合的新國企已達數十家,這也充分說明“新國企”已作為群體性現象出現在中國經濟社會中。趙文預言:中國的轉軌中群體性出現的“新國企”現象有可能吸引國際注目,甚至成為轉型經濟學研究的一大熱點,并將對國有銀行改革。以及世界其他發展中國家國企的改革與發展產生有益的啟示。
金碚、黃群慧(2007)指出,從語義上理解,“新型國有企業”當然是相對于原來國有企業或者說老國有企業而言,而從現有的文獻看,被稱之為“新型國有企業”的企業至少有這樣幾類:一類是由“撥改貸”方式投資形成,并在市場競爭中自我積累、自我發展起來的注冊為“全民所有制企業”的企業;二類是非國有資金投資建立的注冊為“全民所有制企業”或者“國有企業”的企業,此類企業通常被稱為戴“紅帽子”的非國有企業,這類企業在研究新國企時不具有典型意義;三類是改制為股份公司、有限責任公司的國有企業,這類企業是股權多元化的,但國有股東是最大股;四類是國有控股的上市公司;五類是各級國有資產管理公司;六類是大型國有獨資公司;七類是在競爭性行業中,完全是通過參與激烈的市場競爭發展壯大起來的知名國有企業,這類企業一般被認為是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新型國有企業”。文章指出,新型國有企業與老國有企業的本質區別在于,它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獨立的市場競爭主體,也就是說市場化導向的獨立競爭主體是它的本質特征或屬性。典型“新型國有企業”就是處于競爭性市場環境中,具有現代企業產權制度和市場化企業管理體系的國有企業。該文特別強調,“新國企”并不一定是成功的國企,企業的經營業績和成敗也不是判斷“新國企”的標準,,由于“新國企”進行了改革,克服了許多老國企的弊端,更能夠適應市場競爭,因而具有更大的成功概率。而在性質上,新國企恰恰是可能失敗甚至破產,并且必須自己承擔其后果的國有企業,正因為這樣,才具有很強的競爭動力;而老國企則是通常不會破產,即使破產也不承擔后果(只是關、停、并、轉后由政府負責善后)的國有企業。
韋三水(2009)在《北大商業評論》上發表文章再次系統地總結了“新國企”的“四新”:產權結構多元化、靈魂人物掌舵、市場導向、全價值鏈戰略,認為這些才是“新國企”的典型特質。
關于“新國企”概念以及新、老國企的本質區別問題,李榮融(2006)在一次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指出,新國企新在“活力”上,新和老的區別,本質在于“活力”。老國企缺少活力,但是,新國企充滿活力。結構。調整后,要按經濟規律辦事,不按規律辦,無論什么所有制都辦不好。
上述文獻或者觀點基本上都是從正面肯定“新國企”以及“新國企”現象的,但在理論界和學者當中,也不乏懷疑、質疑和觀望者。
香港大學研究員肖耿(2004)在“第一財經日報”撰文指出,現在的“國企不僅規模大,而且占據重要的戰略或壟斷地位。這些國企形式上是股份制企業,有些甚至已經是上市公司,但實質上其企業體制還是承包制,因為國家仍然是大股東并有絕對控制權,國家激勵企業經理人員的主要辦法還是利潤分成及行政控制”,而當這種承包制“被用于國有企業時,道德危機問題就出現了:企業管理者和職工可以與國家分享利潤,但不可能分擔虧損及負債,因為企業的虧損及負債可以遠遠超過工資及獎金,企業也就不顧虧損及負債的風險去追逐利潤。承包制在國有企業實行的結果往往是利潤或資產的流失及私有化,虧損及債務的國有化、社會化,中航油只是又一個新的案例”。
張維迎(2007)也在“創造價值,貢獻中國·共創中國商業價值十年”的主題研討會上戲稱,“以前是民營企業稍不留神就賺錢,現在是國企稍不留神就賺錢”,他認為,最近幾年國企賺錢的原因之一是整個市場環境的變化,特別是上下游產業的優劣地位發生了變化,“上游的國企賺錢,有一個原因就是下游的民營企業發展得非常好,創造了一個巨大的市場需求”。談到國企的利潤和壟斷的關系,張維迎以電信行業為例說,盡管20世紀90年代分拆電信,使市場上競爭關系發生很大變化,但如果中國也像英國那樣拍賣電信營業牌照,在競爭的市場上,我們的電信行業恐怕就沒有多少利潤了。不過,張維迎也承認,“新國企”確實與過去發生了很大變化,特別是大部分的國有上市公司,不論是在海外上市還是在A股上市,都增加了透明度,治理結構也有很大改善。
如果肖、張的觀點僅僅是個別學者對“新國企”及其所引發的負面問題的一種思考,可以被視為非主流觀點,那么,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深化中央企業改革”課題組(2007)所發布的研究報告則多少代表了官方對當前國企特別是中央企業改革的一種隱憂或者不滿的態度,該課題組在報告中指出,當前中國國有企業改革存在多個新誤區,國企以盈利能力強為理由盲目擴張,在競爭性領域“與民爭利”,擠壓民營企業的發展;在國企改制過程中出現的外資化傾向令人擔憂;而國資委對國企的管理也仍未理順。報告指出,最近幾年伴隨中國宏觀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也借助規模、資金等優勢。開始了新一輪跑馬圈地式的“新國資運動”,出現前所未有的高增長和高盈利。特別是在一些壟斷領域的競爭性環節,國有經濟的比重由下降轉為上升,不少地方政府加大對競爭性領域的投資,重現新一輪低水平的重復建設;而中央企業“好大喜功”,盲目擴張,存在強烈的做大;中動。報告認為,這種“新國資運動”有三大弊病:一是直接影響到市場化水平和國民經濟的運行效率,并擠壓民營企業的發展,與民爭利:二是國有資產重新投資經營性領域,經營性國有資產過于龐大,將增加監管難度;三是在國有企業內部人控制、預算軟約束和低效率等問題仍客觀存在的情況下,以盈利能力強為理由盲目擴張可能暫時掩蓋國企低效率的本質,如果忽視進一步的改革,國企暫時的繁榮或導致體制的復歸。報告指出,“不論是國有資本要保持‘絕對控制力’的七大行業,還是要保持‘較強控制力’的九大行業,大都是第二產業中的主要行業,遍布非競爭性領域和競爭性領域,中央企業分布面仍然過寬。”報告認為,這種行業分布,導致國企在競爭性領域“與民爭利”。利用政府背景瓜分市場份額,破壞市場競爭的公平性,并培養出特殊利益集團,降低國民經濟運行效率和全民福利。另外,央企壟斷集中度逐步增強,造成國民經濟對其依存度提高,亦加大了經濟運行風險。
綜合上述各方觀點,筆者認為,從中國改革漸進式發展的思路來看,“新國企”概念及其現象也應是一個不斷發展、不斷完善且與時俱進的研究問題。但不管怎樣,“新國企”始終代表著國企改革的目標和方向,代表著中國經濟的實力和形象,代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真實水平和程度,它不僅要承擔傳統國企作為國民經濟支柱和執政黨物質基礎所賦予的政治、經濟和社會責任外,還要承擔發揮國有經濟的控制、影響和帶動作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主體作用,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的龍頭作用以及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陣地作用等諸多新的歷史使命,而要實現上述代表及其使命,“新國企”必須具備以下這些典型特質:堅持產權制度改革優先,實現產權結構多元化;堅持完善企業治理結構為主。兼顧發揮和激勵企業靈魂人物的領導作用;堅持顧客導向的經營理念,走市場化競爭發展道路;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共利益;堅持業績導向優先,兼顧社會責任;堅持企業內部治理優先,加強國資委以及資本市場的外部監督和評價;堅持長期盈利能力的提高,兼顧短期盈利水平的改善;堅持在非競爭性領域有所作為,在競爭性領域有所不為。換句話說,只有具備上述典型特質的國有企業才能稱得上是“新國企”。
上述典型特質也就是新、老國企的主要區別。而其最本質的區別應該體現在產權制度。上,其具體表現有以下幾點:老國企在產權制度上存在以下弊端:產權主體虛置,全民負責,實際上是無人負責;產權邊界不清,資本金、產權數量“一鍋粥”,界定不清;產權結構單一,只有抽象的唯一的所有權,沒有建起所有權權能結構的“產權束”,不能自負盈虧;產權關系不順,政企不分,政資不分,企業擋不住政府干預;產權配置凝固化。而新國企在產權制度上呈現出新的特征:新國企的產權結構大多呈現出明顯的多元化,通過重組上市、引入國際資本和管理者等方式實行了股份制改造,形成多元化的產權模式;新國企的控股成本大大降低,但絲毫沒有影響國有資本對企業的控制權:有的國企通過產權制度(主要是股份制)改造。國有資本僅需占33.34%便可確保國有資產在國企中的地位不被削弱,更加可喜的是,國有資產地位沒有削弱,但是企業活力卻大大增強了:新國企的經營完全由企業自己決策,不是根據任何個人的意志,而是根據市場的供給和需求變化來決策,正是由于這種以市場為導向的經營策略,使得新國企擁有成功駕馭市場的能力;伴隨產權制度改革,新國企的企業治理結構也得以完善和發展,股東大會、董事會和監事會的制衡關系成為企業重要的內控機制,特別是董事會在企業治理中的作用尤其突出。下面筆者將從理論層面和實踐層面對此作進一步的闡析。
二、“新國企”現象的理論依據
為什么說“新國企”要堅持產權制度改革優先,實現產權結構多元化呢?或者說,為什么新老國企最基本也是最本質的區別是產權制度上的區別呢?筆者認為其理由有以下四點。
第一,國有企業改革首先要解決改革的基本模式問題,而當今世界國有企業改革主要有三種基本模式:一是混合經濟模式,二是資產委托模式,三是董事結構模式。其中,董事結構模式在全部國企改革模式的比例在3%以下,而資產委托模式占比達40%以上,混合經濟模式占比達50%以上。這就是說,從世界經驗來看,國有企業改革的基本模式主要還是混合經濟體制,這與我國國有企業改革方向是一致的。這種混合經濟體制是在現有產權基礎上實現的混合經濟體制,也就是實現產權結構多元化。
第二,這是由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決定的。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正式提出要“積極推行公有制的多種有效實現形式,加快調整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要適應市場化不斷發展的趨勢,進一步增強公有制經濟的活力,大力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資本等參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實現投資主題多元化,使股份制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完善國有資本有進有退、合理流動的機制,進一步推動國有資本更多地投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增強國有經濟的控制力”。以股份制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既可以便于籌集社會閑散資金,也有利于使企業所有者具體化,有助于在企業所有者、經營者和企業員工之間建立制約關系。股份制適應了資本所有權和市場主題多元化的需要,能夠協調利益主體多元化和社會化的矛盾,可以更好地適應市場經濟高度發展的要求,是一種非常有效的現代企業組織形式。股份制有利于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有利于提高企業和資本的運作效率,只要企業控股權掌握在國家資本手中,那這個企業就是國有控股企業,就是公有制經濟的具體體現。通過股份制國有資本可以吸引和組織更多的社會資本,放大國有資本的功能,整體上提高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和影響力。
第三,國企通過產權制度改革可以解決國有企業的“真正所有者”缺位問題以及主管部門及其官員的惰性問題。國企雖名義上是全民所有,但實際上全民只是作為一個整體概念上的所有,全民不可能對國企進行有效監督;再者,全民也根本沒有或無法把國企資產的保值、增值作為自己的“內化動機及任務”。劉大洪指出:西方的公司治理結構中,無論是家族集團還是機構投資者。其最終的“委托人”(即所有者)都是清楚的自然人。所以,西方的公司治理結構之鏈條中,只可能在一個環節上(即經營者環節)出問題;而中國卻可能在經營者和所有者兩個環節上出現問題。經營者環節出了問題,只不過是下游,通過迅速更換經營者即可解決;但若所有者環節出了問題,則是上游、是根源,有可能導致整個鏈條崩潰。另一方面,國有資產雖是“國家所有”,但國家本身并非一個象自然人一樣的生命體,它必須將國有資產的所有權轉交給有關的政府部門及其官員去“代理”,在此過程中,就可能滋生腐敗。通過對國企進行產權制度改革。變原來的單一國有為混合所有。從國有股份中派生出法人股和私人股(或社會公眾股)。整個企業的股份結構中既有國有股、也有私有股,是一種混合所有制,它并不是象西方那樣徹底地私有化,但卻同樣能實現其精髓(即激勵“確定的人”去關心、維護、監督企業的經營狀況)。國有企業通過產權制度改革實現了股權多元化,即使企業股份都是或者絕大部分仍然屬于國家所有,但因為分別由多家職能部門來代替國家行使所有者權益,因此任何一家都不可能再單獨控制企業,只能各自派出代表組成董事會,共同負責企業重大問題的決策,原來的政府部門自然無法單獨指揮和干預企業,政企不分的問題相應能夠得到解決或者大大淡化。
第四,從中國和世界發展的潮流來看,實行股權多元化的國有企業的績效普遍好于獨資公司。國有企業進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從而實現股權結構多元化,能有效地提高企業效益和競爭力。許多研究國有企業和股份公司業績的報告表明,國有企業引進新投資主體后,企業績效一般能夠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而股份公司一般又比國有獨資公司績效要更好一些,如表1所示。
至于國企如何進行產權制度改革實現股權多元化,從過去前蘇聯和東歐部分社會主義國家劇變后比較成功的改革經驗來看,可歸納為以下三種方法:第一種是無償私有化模式,這是捷克當初采取的辦法,它將國有企業的資產除一部份依法退賠給原所有者以外,大部分用發私有化券的辦法,無償平均分給全國18歲以上的居民。第二種是匈牙利模式,主要經過比較嚴格的資產評估,然后根據企業規模大小分類處理:對大型企業可以通過規范的公司制改組,進八股票市場,以股票的形式上市出賣;而對中小型企業,則允許其直接進入產權交易市場公開拍賣或轉讓。第三種是波蘭模式,通過組建多家國有資產經營公司,分別領導一批國有企業,然后通過公司制改組,強制分拆企業的股份,分別交由其上級主管經營公司持股,或由各資產經營公司交叉持股和委托其他公有法人持股,并相應負責國有產權的保值增值。以上三種方法中,除第~種不適合我國之外,其他兩種方法對我們均有較大的現實借鑒意義,特別是波蘭模式,更是我國國有企業進行產權制度改革慣用的方法。
三、案例分析:中國海油的產權制度變遷
以上從理論層面分析了新國企現象的內在產權邏輯,下面本文將以中國海油的產權制度改革為例從實踐層面來論證新老國企在產權制度上的具體區別,并進一步闡明新國企產權制度的優勢所在。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以下簡稱“中國海油”、“總公司”或“集團”)是中國最大的海上油氣生產商。公司成立于1982年,注冊資本949億元人民幣,總部設在北京。現有員工5.7萬人。
2008年,中國海油全年實現營業收入1948億元,利潤總額678億元。集團總資產4095億元,凈資產2059億元。表2揭示了中國海油歷年各項財務指標(公司業績)的具體情況。根據該表可知,中國海油從2001年到2008年營業收入、利潤、凈資產、總資產等業績指標均實現逐年連續增長,復合增長率分別為27.7%、27.7%、19.3%和24.1%,在這短短8年時間內,中國海油的營業收入增長了6.1倍,利潤也增長了6.1倍,凈資產增長3.1倍,總資產增長4.6倍。從中國海油公司成立之年到2008年的27年內,該公司營業收入增長486倍,利潤增長1694倍,凈資產增長92倍,總資產增長145倍。再來考察一下中國海油歷年上繳國家利稅費的情況,如圖1所示。不難看出,從2000年開始,中國海油上繳國家利稅費呈現快速增長態勢,而這個時間點正是該公司著手產權結構多元化改革的起步時間。正是通過一系列產權制度變革(改革重組、資本運營、海外并購等重大舉措)中國海油實現了企業脫胎換骨式的變化,公司規模不斷發展壯大,企業績效逐年快速增長,公司也由一家單純從事油氣開采的上游公司,發展成為主業突出、產業鏈完整的綜合型能源集團,形成了上游(油氣勘探、開發、生產及銷售)、中下游(天然氣及發電、化工、煉化、化肥)、專業技術服務(油田服務、海油工程、綜合服務)、金融服務以及新能源等產業板塊。中國海油這一系列的產權制度變革,正是其由傳統老國企蛻變為新國企的過程。通過考察此一轉變過程,可以清晰地閱讀出新老國企在產權制度上的根本區別。
成立于1982年的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相當國務院直屬局級,歸口石油工業部領導,由石油工業部副部長秦文彩擔任總經理。當年3月在天津塘沽石油工業部海洋石油勘探局的基礎上成立渤海石油公司;6月在廣州成立南海東部石油公司,在湛江石油工業部南海石油勘探指揮部的基礎上成立南海西部石油公司。7月在上海成立南黃海石油公司。這四個下屬地區公司成立后分別負責各海域的油氣勘探開發工作。
這一時期的中國海油公司具有一般老國企都擁有的特點:產權主體單一化。企業的產權結構也很單一,無論是總公司還是子公司都是以國家為單一投資主體;發展聽命于政府“趕超戰略”或其它政策安排。一開始就背上了沉重的“戰略性負擔”和“社會性負擔”;治理結構幾乎是清一色的政府直接管理,企業領導亦完全由政府任命(政企不分);高度計劃性的管理,人財物和產供銷均由政府說了算(企業缺乏經營自主權);效率低下,只能靠政府的優惠政策、低工資和低價格原材料供應等政府“輸血”的辦法來維持:幾乎不參與市場競爭,更談不上參與國際市場競爭。
中國海油實現從老國企到新國企的形象轉變始于第四屆領導班子的領導期間。以衛留成為首的第四屆領導班子為了提高公司在新世紀的國際競爭能力,立足于長遠發展,于1999年開始實施資本運營戰略,進行較大規模的企業重組,經營油氣資產境外上市,成功地完成了以境外上市為中心的一系列體制改革,徹底解體原地區公司“大而全”體制,為新世紀發展奠定了體制基礎。這是該公司產權制度上的一次重大變革。中國海油的油氣勘探、開發、生產和銷售業務由其控股企業——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下稱“中海油”或“有限公司”)負責。2001年2月,中海油在香港聯合交易所和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截至2008年底,中國海油持股比例64.41%。中國海油以其所屬上游業務——中國海洋石油股份有限公司在境外上市為契機,解決了總公司與基地系統分離這一改革的核心問題,同時,將總公司改革為產權清晰的控股公司,對上游公司、下游公司、專業公司實行控股或參股,在整個公司全面建立了與國際慣例接軌的現代企業制度。以公司治理結構為例,上市公司董事會9個成員中有4人是外方專業人士,并成立了“國際顧問團”,聘請前美國國務卿基辛格博士等海外資深政治家、金融專家及研究中國的經濟學家為顧問,從海外聘請有投資銀行背景的邱子磊博士任首席財務官兼高級副總裁。上市公司一年內總市值已由470億港元增至600多億港元。中國海油的業務框架及其分析可參見表3所示。
經過上述業務框架分析。不難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經過一系列的產權制度變革,中國海油已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企業的產權結構明顯呈現多元化。通過融資社會化、引入戰略投資者和獨立董事制度等方式實行了股份制改造,形成多元化的產權模式,并建立了相應的激勵機制。
第二,中國海油所屬企業的產權結構差別很大,其中有的是完全的國有企業,有的是股份制企業,有的是中外合資企業,不同產權結構的企業一道構成一個具有產權混合特征的大型企業組織,從而使中國海油的規模在不到10年的時間迅速擴展成為一個超級企業,而國有產權在企業產權結構中仍然占有絕對控制的地位。
第三,十六屆三中全會(2003年)提出了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要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并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中國海油已經完成產權制度的變革,已經轉變成為“新國企”,而且取得了極大的成功。
第四。經營權和所有權徹底分離。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100%控股中國海油,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職責,監督管理中國海油的國有資產,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而企業的經營權歸中國海油,中國海油擁有獨立的法人資格,對企業的法人財產擁有獨立占有、獨立處置、獨立支配和獨立使用的權利。并以公司法人財產承擔有限責任。
第五,經營觀念全新、機制靈活、自主經營。現在企業的經營完全由企業自己決策,不是根據任何個人的意志,而是根據市場的供給和需求變化來決策。
第六,結合中國海油近10年(從1999年到2008年)的主要財務指標(公司業績)和企業歷年上繳國家利稅費的變化情況,不難看出從2001年開始,中國海油開始進入快速發展、迅速擴張的發展軌道,公司凈資產收益率始終在10%以上,最高達到20.3%(2005年),利潤增長率也一直維持在15%以上的水平,最高時達到61.7%(2004年)。這一切成就的獲得都離不開產權制度變革,特別是通過在企業組織形式上引入公司制、在企業資本形式上引入股份制,使中國海油的投資主體多元化。企業的產權結構也實現多元化,國有資本的控股比例持續下降,但國有資本對企業的控制力卻絲毫沒有削弱。通過中國海油這個投資客體,國有資本實現了快速增值。由于融資社會化,中國海油可以非常容易從資本市場籌集到油氣田勘探、開發、加工等所需要的資金,解決了原來企業發展所存在的資金瓶頸制約問題。假如沒有2001年的中海油在香港和紐約的成功上市,當年可能還獲得不了那么多新的油氣發現,即使發現了也不可能在隨后有充足的資金進行開采。因此,產權制度改革在中國海油由傳統老國企向現代新國企轉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也為中國海油參與國際競爭提供了保證。當前國際范圍內企業競爭的本質是企業制度的競爭,一方面通過引入各種資本形式來推動股權多元化,另一方面則通過重組資本平臺打造一系列公眾型公司,以期促進公司治理結構和價值實現的改善。不論中國海油通過海外上市還是在A股上市,都會主動接受資本市場的監督,自然也就會增加了公司特別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公司治理結構也會因此得到很大改善,公司運營效率和績效相應地也會有所提高。
第七,產權制度改革使得中國海油的產權變得清晰,企業的活力得以釋放,經營者的積極性也得到了保護和提高,這為衛留成和傅成玉等那些具有鮮明的職業經理精神與企業家創新精神的“舵手”們提供了舞臺去主導并推動著持續的再造和轉型,并通過這種持續的再造和轉型來激活出企業的領導力、創新力和戰略制定能力與戰術執行能力,從而構筑了不可復制或者難以復制的競爭力。
第八,像中國海油這樣的現代新國企正從單純的資源優勢發展進化到綜合性的市場優勢,企業經營理念也從以公益性為主轉變為以市場化運作為主、兼顧公益性。與此同時,始終有一個核心的靈魂人物扮演著“舵手”的角色,并在這個角色的推動與影響下重新激活企業的文化力和領導力,同時使企業的戰略確定和戰術執行更加清晰有力。這就是現代新國企。當然,這一切的背后還有體制上的突破和努力的結果,即尋求股權多元化,以混合所有制模式來激活和影響企業的再造與轉型。
[參考文獻]
[1]張卓元,鄭海航中國國有企業改革30年回顧與展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韋三水新國企群落一一“三足鼎立”時代的到來[J].今日東方,2003(4)
[3]吳先明.新國企破題[J].今日東方,2003(5)
[4]劇錦文關于“新型國有企業”現象的思考[N].經濟參考報,2003-6-25
[5]趙 曉“新國企現象”及其啟示[N].新京報,2005-4-24
[6]金 碚,黃群慧“新型國有企業”到底新在何處?[J].黨政干部文摘,2007(3)
[7]吳先明“新國企”新在何處[N].光明日報(理論版B2),2003-5-6
[8]張夢霞.努力探索中圓特色國有公司治理模式一中國特色國有公司治理高層論壇綜述[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8(2)
[9]肖耿.從“中航油事件”看國企改革的產權問題[N].第一財經日報,2004-12-30
[10]張曉峰.國資委的達摩五指——國資委:做正確的事之一[DB/OL].中國學術引擎http://www.80075.CORl
[11]張友.張維迎激辯眾國企老總:國企贏利探究[DB/OL]21世紀網http://www.2lcbh corn.
[12]王忠明.改革開放與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8(2)
[13]鄭海航.企業改革理論對企業改革實踐發揮了重要的指導作用[J]審計&理財,2009(1])
[14]韋三水.從所史脈絡看國企新勢力的發展網易財經舊http://www.163.com
[15]仲志遠.新國企的使命[J].資本市場,2006(1)
[16]劉繼明.營造治理環境創新國企改革機制[J].發展,2007(10)
[17][美]阿道夫A伯利,加德納c米恩斯現代公司與私有財產[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18]李華振.張昕.論人力管理的改良和革命趨勢[J].企業活力,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