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小民營企業是創造就業機會的主體,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不容忽視,但由于會計監管不到位,導致企業會計秩序紊亂、造假嚴重,文章從中小民營企業財務監管的現狀出發,就如何實現有效的財務監管,從加強中小民營企業的內部管理和企業外部約束機制方面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中小民營企業;會計信息失真;會計監管
經過30年的發展,我國民營經濟已經從“必要補充”發展到“重要組成部分”,從“草根經濟”發展到超過“半壁江山”,并已經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基礎性力量,是解決我國就業問題的主要渠道。民營經濟的主體是中小企業,但由于企業會計管理體制不完善、法律法規不健全等原因,導致企業會計秩序紊亂,國家稅收大量流失,腐敗現象加劇。如何加強中小民營企業會計監管,成為企業發展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不可忽視的問題。
一、中小民營企業概念的界定
中小企業的劃分標準是根據企業職工人數、銷售額、資產總額等指標,結合行業特點制定的。2002年6月2g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法》第一章第二條規定,中小企業是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依法設立的有利于滿足社會需要,增加就業,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生產經營規模屬于中小型的各種所有制和各種形式的企業。中小企業的定義及劃分標準應隨著經濟的發展而不斷變化,它是一個動態的概念,但這并不影響對中小企業財務監管問題的研究。因為,中小企業在行業中未取得支配地位,意味著企業在產量、定價等方面無法影響行業的市場供求和價格確定、變動,處于受更大規模企業的控制和支配中。
中小民營企業中的“民營”是與“國營”相對應的詞語,談到民營企業還要從民營經濟談起。民營經濟作為中國的一種特定的經濟形態,理論界和實務部門往往認為民營經濟實際就是私有經濟。從經濟學上講。民營經濟就是按照商業原則和市場規律運作的微觀經濟組織形式。民營企業可以定義為國家投資且國家經營企業以外的其他各種形式的企業,是國家及其所屬部門以外的民間主體作為經營者的企業,經營范圍主要是法律許可的具有一般競爭性的領域和行業。在本文中,中小民營企業的概念可以從兩方面來理解,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這兩個概念的交合點就是中小型民營企業的概念。
二、中小民營企業的財務監管現狀
中小民營企業會計監管薄弱,管理權高度集中,重大經營決策和一般管理決定基本由業主或主要投資人決定,不存在公司制企業中較為普遍的“內部人控制”現象。因此,中小民營企業會計監管弱化的根源在于外部約束缺乏或失效,如政府監管不力、缺乏社會審計監督、會計基礎工作不規范及內部監管薄弱等。目前,由于監管的主管部門不同,各部門之間相互協調較差,因此在實際監管過程中,往往會出現重復檢查、重復監管,不但造成經濟資源的大量浪費,而且也使得企業疲于應付檢查。會計監管立法滯后、法律框架不完善以及監管人員素質不高等因素的存在,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國會計監管的有效性和權威性。
(一)政府監管不力
《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第七條規定,財政部門負責企業會計監督管理工作。而實際上,有關部門既沒有要求中小民營企業報送會計資料,又沒有對其實施檢查,僅僅負責對會計人員的培訓和會計資格證書的發放,對民營企業財務基本不管或管理不到位。《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規定稅務機關有權檢查納稅人的賬簿、記賬憑證、報表和有關資料并對報送虛假會計資料的有權進行處罰。而實際工作中。國稅部門關注的主要是增值稅的進、銷項核算,對企業的資產、成本等不會過多地深入稽查:地稅部門更多關心營業稅,對所得稅征收管理中,關注的是收入、成本、所得額和應納稅款,且對規模不大、年產值少的企業的所得稅實行定率征收,對財務不作要求。政府審計部門只對國有企業進行審計,對其它企業一般不進行審計。可見,財政、稅務、審計等政府部門雖然對企業采取共同管理,但由于各司其職、各部門之間的信息相互獨立。使得在對民營企業的會計監管上出現了監管盲區。
(二)缺乏社會審計監督
目前社會審計的業務尚未全面涉及到民營企業,社會審計還不是民營企業會計監管的主要形式。這主要由于法律尚未明確規定民營企業年度會計報表必須經注冊會計師審計方能報出。由于民營企業會計基礎工作和內部控制制度很不完善,經營活動中違規違紀現象較為普遍,對其進行審計會有很高的執業風險,會計師事務所也不愿從事民營企業的審計;同時,民營企業出于降低成本的目的大多也不愿接受社會審計。此外,由于部分會計中介機構為了自身的短期經濟效益和穩定客戶等因素,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審計質量,因而沒能有效發揮社會審計對民營企業的監督作用。
(三)會計基礎工作不規范及內控制度不健全
《會計法》規定,“會計對本單位實行監督”。但目前在民營企業中,企業與會計人員之間是純粹的雇用與被雇用的關系。一方面,會計人員為了自身利益,不愿依法對民營企業進行會計監管,因為相當一部分民營企業建賬主要為了滿足稅務部門、銀行部門的需要,會計人員所作所為都必須聽老板指揮,很難有獨立的發言和監督權;另一方面,會計人員多為兼職,無法對企業深入了解。不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對企業所報送的各種單據的真實性、合法性、完整性無從核實,導致財務會計核算與生產經營活動脫離,很難進行與實際相符的會計核算。
同時,由于受自身局限性的制約,相當部分中小民營企業會計基礎工作很不規范,內控制度不健全。如:現有的財務管理制度存在漏洞,制度制定不完整;只注重制度建設,不注重制度的實施和管理等。
三、加強中小民營企業會計監管的措施
加強中小民營企業的會計監管,應建立健全內部控制的風險管理框架、推動中小民營企業會計基礎工作規范化建設和構建中小民營企業財務監管模式。
(一)建立健全內部控制的風險管理框架
內部控制是否適宜、有效,是衡量經營管理和績效的重要指標。建立科學嚴密的財務內部控制制度是企業有效財務監管體制的基礎。中小民營企業要加強財務控制,保持可持續的經營能力。提高競爭力,強化競爭優勢,就必須要建立健全涵蓋財務管理各方面的內部控制制度,規范會計處理的各項操作程序,堵塞漏洞,維護資金安全,具體包括:不相容職務分離制度、授權批準控制制度、會計系統控制制度等。
建立健全內部控制的風險管理框架,首先要改善內部環境。注重建立先進的企業文化;其次,設定明確的工作目標,通過對風險程度的評估,采取積極有效的控制措施,保證其工作目標的實現;最后。經營管理部門應對內控的管理監督和內審監察部門對內控的再監督與再評價及公司的全面風險管理活動進行必要的測量和監控。
(二)推動中小民營企業會計基礎工作規范化建設
抓好會計基礎工作的規范化,保證中小民營企業賬簿記錄的完整、系統,保證有據可查,是有效外部約束的先決條件。
1.加強會計法律法規的宣傳、立法和執法。第一,加大宣傳貫徹《會計法》的力度,抓好會計工作隊伍建設,增強社會各界“不做假賬”的意識。要加強企業職工職業道德教育和建設,提高員工的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堵住做假賬的源頭。第二,要不斷完善以《會計法》為中心的法律法規體系,制定有關實施細則及配套法規制度。對一些行業性、地域性較強的會計業務,盡量在有關會計法規中予以明確,并增強可操作性,使我國的會計準則跟國際會計準則的慣例進一步接軌。第三,加強會計工作的管理和監督,是《會計法》賦予各級財政部門和企業財務主管部門必須履行的職責。要定期檢查會計人員從業資格管理情況,徹底清除無證上崗人員;不定期地依法檢查各單位會計工作情況,限期整改;發現做假賬的及時曝光,嚴加懲處,及時糾正失真的會計信息。
2.成立會計核算服務公司,實行代理記賬。會計核算服務公司由具有會計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人發起成立,在工商行政機關注冊,按照《企業法》的規定進行經營,獨立承擔民事責任。向社會提供優質的會計核算服務,依法履行職責,全面接受社會監督。企業成立后,可根據工作需要向會計核算服務公司支付報酬,受派會計人員的工資、福利等由會計核算服務公司負責,他們與民營企業沒有經濟利益關系,只是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會計核算服務公司要尊重企業的財產所有權和自主經營權,不得干預企業的經營決策活動,但要承擔所代理民營企業財務核算的一切責任。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民營企業家族式管理財務核算的弊端,避免企業因自身利益驅動產生種種不軌行為。
(三)構建中小民營企業財務監管模式
要切實解決中小民營企業會計監管薄弱問題,必須采取綜合配套措施,在汲取西方比較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深刻教訓的基礎上,構建民營企業會計監管模式。
1.導入社會審計監管,使注冊會計師成為民營企業外部監管的主導力量。注冊會計師審計是“三位一體”會計監督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議國家盡快從法規上作出明確規定,中小民營企業必須實行年度會計報表注冊會計師審計制度。注冊會計師可以利用其智力優勢,在幫助其健全內部控制制度、代理記賬、稅務代理及重大經濟決策論證諸方面,為中小民營企業提供會計咨詢和會計服務,對規范其會計行為,提高管理水平將起到重要作用。
2.運行實時會計監管,搭建信息共享平臺。實時會計監管就是財務監管部門通過電子網絡系統實時、動態、全面收集中小民營企業在業務處理過程中的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等主要報表所包含各項指標的變動情況及相關信息。對中小民營企業日常運行進行動態、實時、持續、全過程的監管。整個會計監管系統由與會計監管有關的業務應用信息系統集成,形成具有輔助決策支持的綜合性管理信息系統。該系統主要負責實時采集與會計監督有關業務應用系統的動態信息,供有關人員綜合查詢,為決策提供可靠信息和科學依據。
3.明確會計責任主體和法律責任,加大對違法行為的懲治力度。首先,要做到有法可依。明確會計責任主體和法律責任,要弄清楚誰對企業會計信息的質量承擔責任,哪些會計行為是違法的以及違法后要承擔什么法律后果。其次,要做到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加大懲罰力度,使得違法者的風險和成本提高,從而減少違法行為。要加強執法的力度,特別是懲治的力度。這才是最關鍵的。在中小民營企業的會計執法中。要做到兩點:一是要嚴厲懲罰違法的負責人;二是對違法行為的監管檢查者徇私枉法、犧牲國家和社會公眾利益的行為加以嚴懲。第二點比第一點更加重要。
4.財政等部門要加強對中小民營企業的會計監管。為加強中小民營企業的財務核算,使其實現規范化、正規化,必須要有政府職能部門參與監督管理。中小民營企業辦理工商營業執照時,工商管理機關應對財務核算人員進行審查,不符合規定的,一律不予辦理登記:辦理稅務證件時。稅務部門要對財務核算人員進一步核實,若與實際不符可停辦稅務證件。同時,為了加大對中小民營企業的監管力度,財政、稅務、統計、審計、工商等部門應在日常管理監督的基礎上,建立部門間信息互通與共享機制。在法律框架內實現政府部門對中小民營企業信用信息的共享,強化中小民營企業財務基礎工作,規范會計核算工作,從源頭堵塞漏洞。
四、結束語
會計監管的目標是促進財務管理的各項功能得到最有效和最大限度的發揮。做好中小企業會計監管就要規范會計監管程序,制定統一量化的監管標準和非現場監管體系,以及有效的風險監測、評價、預警和防范體系,實現非現場監管和現場檢查有效的結合。同時進行會計監管信息化建設,縮短管理鏈條,實現精細化、扁平化管理,實現信息共享、實時動態監管,既降低了管理成本,又提高了監管效率,使我國中小民營企業財務監管水平再上新臺階。
[參考文獻]
[1]Arthur J.Krown,David F.Scott,John D.Martin,Jay William Petty現代財務管理基礎[M].朱武祥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7.
[2]楊海東.民間非營利組織財務管理中的問題及對策[J].財政監督,2009(08)
[3]孔平安.論如何加強會計監管工作[J].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學報,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