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取更多的國際話語權是中國在實現和平發展的過程中維護國家利益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國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承擔應當的國際責任、積極應對目前西方國家主導的國際體系的一種合理訴求。國際話語權作為一種“軟權力”,其基礎是“硬權力”。沒有強大的“硬權力”作為堅實的基礎,就不可能爭取到國際話語權。因此,建設強大的“硬權力”是中國取得國際話語權的基本途徑。
國際話語權及其本質
從國際政治學的角度來看,國際話語權指“以國家利益為核心,就社會發展事務和國家事務等發表意見的權利,而這些事務是與國際環境密切相連的,并體現了知情、表達和參與權利的綜合運用。就其內涵而言,這一話語權就是對國際事務、國際事件的定義權,對各種國際標準和游戲規則的制訂權以及對是非曲直的評議權、裁判權”。它通常主要表現為在國際事務中或國際社會的公開場合有能力自由傳播或表達與國家利益及其所承擔的國際義務相關的具體立場和主張,其所涉及的內容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多個方面,目標是通過具體的行為來影響他者順從自己的意愿,達到或利己或維護國際社會公平正義的目的。國際話語權的大小體現了一個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高低。
國際話語權的本質是國際政治權力結構中的一種“軟權力”。而一個國家在國際社會的“軟權力”大小就對本國的國際話語權有著決定性作用。一個國家的“軟權力”越大,意味著它對國際體系的影響力就越大,它在國際社會的話語對象就越多,可資利用的話語平臺和渠道就越廣泛,它所表達的立場、觀點和主張就能得到較大的反響、較多的擁護,它對國際社會現有制度、規則的意見和建議就越能得到重視。反之,如果一個國家沒有足夠的“軟權力”,它在國際社會中就少有或沒有國際話語權,其行為無人喝彩,甚或招致“群起而攻之”。
現代國際體系確立以來的國際政治實踐已經證明并將繼續證明,在處理國際關系和國際事務時,掌握國際話語權的國家或國家集團可以充分利用話語權優勢,按自己的是非曲直標準來定義國際事務,制訂國際游戲規則并作解釋、評議和裁決,從而獲得在國際關系中的相對優勢地位和主動權,以維護本國或國家集團的利益,或爭取更大更多的利益。
中國需要更多的國際話語權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當今的中國正處于經濟社會飛速發展的時期,中國和世界的聯系也越來越緊密。要成功應對融入現存國際體系中所遇到的嚴峻挑戰,中國需要更多的國際話語權。
首先,維護不斷拓展的國家利益使中國需要更多的國際話語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國家利益日益拓展,安全問題的領域和范圍不斷擴大。一方面,國家利益由從前的安全利益拓展到政治利益、經濟利益和文化利益。隨著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的主題,國家利益由原來的主要抵御侵略、維護國家獨立轉變為在國際社會獲取政治、經濟、文化等利益。另一方面,隨著國際局勢的變化和中國的發展,安全問題的領域和范圍電不再局限于與軍事相關的傳統安全問題,而是增加了經濟安全、環境安全、社會安全、海外公民安全等非傳統安全內容,即使是與軍事相關的傳統安全問題,也在不斷增加新的內容。這些不斷拓展的國家利益,使中國必須有更多的國際話語權,才能真正地貫徹“大國是關鍵,周邊是首要,發展中國家是基礎,多邊是重要舞臺”的外交方針,切實地維護并發展國家利益。
其次,多重身份使中國需要更多的國際話語權。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在國際上的身份地位由原來單一的社會主義國家轉變為具有多重屬性的國家:不僅是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還是最大的新興市場化國家;不僅是最大的亞洲國家,還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不僅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還是許多地區組織的主要發起國或重要成員國等等。這種多重身份使中國在處理國際事務時面臨著復雜的難題:在國際事務中不但要更好地維護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大局,還要處理好與不同意識形態國家之間的正常關系;不但要考慮自身的國家利益,也要考慮他國的利益;不但要顧及內生性利益,也要考慮外源性利益;不但要獲取自利的利益,電要給國際社會提供共享的利益;不但要維護本地區區域合作組織的利益,也要維護聯合國全體成員的利益;不但要更多地參與國際合作、促進本國的經濟社會發展,還要為廣大的發展中國家探索出適合其國情的發展模式;不但要加入更加廣泛的國際組織,還要積極參與國際制度、國際規則的制定與完善,以期建設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等等。所有這些困境與挑戰,都要求中國必須有更多的國際話語權。
再次。當前復雜的國際局勢使中國需要更多的國際話語權。當今的國際體系更加民主、更加開放、更加有活力、更加緊密聯系。有關經濟、文化、環境等領域問題的“低級政治”正在從國際政治舞臺的邊緣走向中心,而政治、軍事等傳統的“高級政治”卻有淡化的傾向,“高級政治”和“低級政治”的界限逐漸模糊。國際社會將更加強調多邊主義的理念、強調大國之間的合作、強調全球性治理。面對國際體系的這種變化,提倡建設“和諧世界”的中國,就必須在國際秩序上強調平等、民主、公正、多元和開放性,使國際行為體多元化、多樣化,推動國家主權的行使者履行其應該履行的國內與國際責任,以滿足國際社會大多數成員的正義要求。所以,為了建設更加公正美好的新世界,在“共同而有區別責任”原則基礎上應對各種全球性挑戰,中國需要更多的國際話語權。
中國獲得更多國際話語權的基本途徑是加強“硬權力”建設
維護國家利益的需要和促進世界各國共同發展的要求決定了中國在國際社會必須獲得足夠的國際話語權。為此,中國除了更廣泛地履行國際義務、承擔相應的國際責任外,還要注意消除中西方由于文化背景的差異而導致的相互誤解,樹立良好的國際形象。更重要的是,中國必須加強“硬權力”建設。因為“硬權力”是“軟權力”的基礎,“弱國無外交”。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強大的“硬權力”作為基礎,就缺乏必要的威懾力,其“軟權力”就沒有依托,甚至根本談不上“軟權力”,在國際社會也就沒有話語權。正如亨廷頓所言,“是什么使文化和意識形態有吸引力呢?當它們被看做是植根于物質上的勝利與影響時,它們就是有吸引力的。軟權力只有建立在硬權力的基礎上才能成為權力。硬的經濟和軍事權力的增長會提高自信心、自負感,以及更加相信與其他民族相比,自己的文化或軟權力更優越,并大大增強該文化和意識形態對其他民族的吸引力?!敝挥袚碛辛藦姶蟮慕洕鷮嵙?、軍事實力,“軟權力”才強大,才可能獲得更多的國際話語權。
生產力在社會經濟發展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它的發展水平影響著“硬權力”建設,并最終決定著一個國家國際話語權的大小。因此,中國必須把發展生產力作為建設“硬權力”的基本途徑。事實上,在當前國際事務的許多領域能夠聽到中國的聲音,甚至是決定性的意見,其原因就在于改革開放后,中國始終秉持“發展才是硬道理”,堅持不懈地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綜合國力日益提高,最終“物質的成功帶來對文化的伸張,硬權力衍生出軟權力”?!败洐嗔Α钡脑黾?,使中國的國際話語權增多,對世界經濟和國際事務的影響越來越大。
“在國家層面上,‘競爭力’的唯一意義就是國家生產力?!庇纱藳Q定了增強“軟權力”,獲得更多國際話語權的基礎是不斷發展生產力。因此,在今后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中國要堅決拋棄離開“硬權力”而抽象地談論“軟權力”的傾向,仍然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發展作為使民富國強的第一要務,聚精會神地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不斷增強綜合國力。只有這樣,才可能壯大中國在國際上的“軟權力”,獲得更多的國際話語權,以推動世界的繁榮和穩定,實現人類的共同發展。
(責任編輯:李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