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7日,英國大選揭曉,保守黨斬獲306個議席,凈增近百,成為議會第一大黨,并成功與第三大黨自民黨聯合組閣。保守黨在野13年后終重返唐寧街10號,卡梅倫也因此成為英國近200年來最年輕的首相。
出身名門成長一帆風順
卡梅倫的人生軌跡稱得上是一帆風順。他1966年10月出生于倫敦一個富足的股票經紀人家庭,是英王威廉四世的直系后裔。優裕的家境使他得以同很多富家子弟一樣,通過赫赫有名的伊頓公學、牛津大學這條英國的權貴之路走向社會。大學期間,卡梅倫主修哲學、政治學和經濟學,但并未對政治表現出過多興趣。學生時代的他也算不上循規蹈矩,曾因吸食大麻而受到懲處,并加入過以狂歡和行為放蕩不羈而聞名的“布靈頓俱樂部”。不過,他最終仍以優異的成績完成學業,并被導師贊譽為其教過的“最具才華”的學生之一。
1996年卡梅倫與同樣系出名門的莎曼莎結合。莎曼莎是英國一著名文具品牌的創意總監,教養良好,學識豐富,是卡梅倫不可多得的賢內助。在卡梅倫競選保守黨領袖期間,莎曼莎有孕在身,卻仍堅持陪伴身側,為其加油鼓勁,兩人的伉儷情深給不少選民留下了良好印象。夫婦倆育有二子一女,憾長子早夭。如今,夫婦二人正期待他們第四個孩子的到來。
嶄露頭角 仕途平步青云
卡梅倫來自一個傳統的保守黨家庭,從小深受家族保守黨思想的影響,是一個天生的保守主義者。在進入牛津學習前,卡梅倫曾在其教父、保守黨議員拉斯伯恩的議會辦公室工作過二三個月,近距離觀察英國政治運作。1988年大學畢業后,卡梅倫正式踏足政壇,進入保守黨的政策研究部門工作,先后為前首相撒切爾和梅杰提供咨詢、準備講稿。由于表現出色,1991年被擢升為該部門政治處負責人。1992年,卡梅倫加人梅杰的競選團隊,擔任經濟事務的負責人,和一幫“乳臭未干”的年輕同伴一道,冥思苦干,最終用贏得大選勝利的事實回擊了老保守黨人對其能力的質疑。大選勝利后,卡梅倫先后擔任財政大臣諾曼·拉蒙特和內政大臣邁克爾·霍華德的特別顧問,備受霍華德賞識。1994年,卡梅倫暫別政壇,出任卡爾頓傳播公司公共關系部門主管。
2001年,在經歷了上一次競選失敗后,卡梅倫在家鄉牛津郡競選議員成功,重返政壇。從競選之初,卡梅倫便著意塑造其政治形象,經常就公眾關注的問題發表意見,并為《衛報》撰寫專欄,知名度因此不斷提升,很快便晉級前座議員,不久又出任樞密院大臣。2003年,霍華德接任保守黨領袖,卡梅倫在黨內的地位也隨之迅速上升,被任命為保守黨副主席,此后歷任保守黨地方政府財政事務發言人、影閣政策協調負責人和影閣教育大臣。如此的成長軌跡令卡梅倫積累了豐富的政治經驗,熟識了不少黨內老臣,在黨外也擁有了眾多的媒體朋友,這些都為其今后政治生涯中再攀高峰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變革求勝有志不在年高
2005年,保守黨慘遭大選三連敗,時任領袖霍華德引咎辭職。正當輿論普遍推測人氣最旺的前任黨主席、影閣內政大臣戴維·戴維斯和前朝重臣肯尼斯·克拉克將進入新領袖最后一輪角逐時,“毛頭小子”卡梅倫卻異軍突起。此前,卡梅倫雖已獲得前任領袖霍華德、黑格等的支持,但畢竟年紀輕、資歷淺而不被看好,初選中一直處于劣勢。保守黨大會的召開,使形勢出現逆轉。會上,卡梅倫脫稿發表了激情四射的演說,他直斥保守黨缺乏活力,跟不上時代發展,幾乎成了“沉悶守舊”的代名詞,誓言要對保守黨進行大變革,將之帶入“新時代”。卡梅倫的現代、熱情、活力,就像當年的布萊爾之于工黨一樣,讓低落、迷惘的保守黨人為之傾倒。卡梅倫最終以領先對手兩倍的優勢輕松當選領袖,承擔起復興保守黨的重任,時年39歲。
卡梅倫的當選最根本原因在于其出現契合了保守黨求新求變的迫切需求。隨著撒切爾時代的終結,保守黨再也沒提出過足夠吸引人的意識形態和政策,足以抗衡新工黨“第三條道路”理念。黨內內訌不斷,意志消沉,政治實力嚴重削弱,求新求變成為保守黨當時最迫切的需求,這為新生代的上位創造了條件。卡梅倫是保守黨革新派代表人物,年輕有活力,被稱為保守黨內的布萊爾,最符合上述條件。卡在競選期間,利用自己的優勢,強化保守黨要贏得大選就必須進行改革的主張,不斷拉開同對手的差距,最終輕松贏得勝利。豐富的從政經驗是卡梅倫當選必不可少的條件。卡梅倫或許是英國政壇的新面孔,卻是保守黨內部的“老革命”。他政治起點高,自投身保守黨以來一直在最具權勢的人身邊日熏月陶,積累了豐富的從政經驗,深諳政治運作之道。個人魅力也為其成功當選加分不少。卡梅倫年輕俊朗、干練雄辯、個性鮮明,加上與保守黨領袖匹配的出生背景,很快得到多位前任領袖的青睞,也贏得了媒體和廣大黨員的喜愛。
蓄強謀勢 執掌漸入佳境
卡梅倫的高票當選,使其得以大刀闊斧地實施保守黨“現代化”的藍圖。
首先,卡梅倫倡導“有同情心的保守主義”,努力展現保守黨的新型政治理念。卡梅倫在執政理念上是一個典型的實用主義者,他在傳承保守黨自由、責任和有限政府等基本價值觀的同時,又稱自己奉行的是“現代的、富有同情心的保守主義”,要做“開明的保守主義者,而非拘泥于意識形態的人”。卡梅倫認識到撒切爾主義因忽視公平及平等問題造成社會貧富分化從而導致民心背離,因此提出革新保守黨理念,大膽引入通常用以形容中左政治立場的“社會公正”、“進步主義”等詞匯,強調保守黨是“堅持社會正義的政黨”,要踐行“進步主義的目標、保守主義的手段”,力求將保守黨打造成走更中問路線及親民路線的政黨,以吸引更多選民。
其次,借鑒工黨打破政黨政策分野的做法,適時調整保守黨政策主張。長期以來,工黨與保守黨政策差異涇渭分明。但20世紀90年代,布萊爾高舉“新工黨”旗幟,大膽吸納保守黨以私有化和自由市場為核心的經濟政策,同時改革福利國家制度,其右左翼政治特性相結合的做法成功擠占了保守黨的生存空間。卡梅倫就任領袖后,效仿布萊爾的“拿來主義”,表示要適應新形勢進行變革,關注大多數選民關注的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及環境保護、生活質量等問題,占領“中間地帶”。卡梅倫更不惜稱自己為“布萊爾的接班人”,抨擊布朗為舊工黨,努力爭取中間選民甚至左翼選民。
再次,樹立黨內團結,打造成熟、自信、負責任的領導者形象。卡梅倫當選后迅速改組影子內閣,邀請包括前任領袖黑格及競選對手戴維斯在內的重量級人物擔綱影閣及黨內重要職位,穩定人心,平定內訌,同時使影子內閣迅速年輕化,改變保守黨老氣橫秋的形象。卡梅倫注意平衡黨內左右翼政治主張,在堅持變革理念的同時,高度頌揚撒切爾政績,維系黨內團結。卡梅倫衣著講究,氣質不凡,深受廣大選民特別是年輕選民喜愛。但為避免與普通選民產生距離感,他刻意避免張揚自己的出身,強調“重要的不是你出自何處,而是你將去向何方”。卡梅倫還表示拋棄為反對而反對的做法,在達成共識的領域向執政的工黨政府提供支持。國際金融危機重創英國后,卡梅倫專門發表講話表示將暫時放下黨爭,與工黨政府全力配合,盡快通過拯救金融市場的相關政策立法,著力打造積極、負責任的領導人形象。
在卡梅倫的帶領下,保守黨逐漸扭轉頹勢,打破了1997年下臺以來徘徊不前的局面,政壇回升勢頭明顯,地方選舉屢創佳績,民意支持率一度領先工黨20多個百分點。在經歷三次大選失敗后,卡梅倫讓保守黨看到了重新入主唐寧街10號的希望。
艱難問鼎 未來任重道遠
2010年4月12日,首相布朗宣布解散議會,吹響了大選的沖鋒號。保守黨磨礱砥礪十三載,便看今朝。卡梅倫高擎“變革”的大旗,強力抨擊工黨執政13年將國家引向了錯誤的方向,造成經濟衰退,生活水平下降,社會問題成堆,高呼唯有保守黨才能給選民帶來“希望、樂觀和變革”,號召選民“為變革而投票”。政治上,卡梅倫立志建設清廉高效透明的政治,以“好政府”和“有效政府”代替“大政府”,削減下院議員數量,賦權于個人、家庭和社區,重塑民眾對政府的信任。經濟上,堅持立即削減財赤,減少政府和公共部門開支,提出針對企業、家庭等的一系列減稅計劃,反對增加國民保險稅,促進和保護就業。社會政策上,強調建立“大社會”,減少政府干預,以社會責任帶動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關注家庭、學校、醫療、治安等公共服務問題。環境政策上,以綠色政黨示人,實施綠色新政,發展低碳能源,打造世界上第一個低碳經濟國家。安全外交上,推動國家安全機制改革,保持英國核威懾力量,打擊恐怖主義;全方位加強與各國關系,維護親密、有力、坦誠的英美關系,積極參與歐盟事務,反對未經全民公決將更多主權讓渡給歐盟,反對加入歐元區;加大對外援助力度,支持必要的人道主義干預。卡梅倫重視發展同中國關系,2007年12月訪華,成為繼撒切爾夫人之后30年來首位訪華的在野保守黨領袖。2009年溫家寶總理訪英時會見卡梅倫,卡梅倫重申保守黨致力于積極發展對華關系,但在人權、西藏等問題上與中國存在分歧。
隨著工黨領導下的英國經濟從繁榮走向衰退,民眾求變心理強烈,卡梅倫率領的保守黨打變革牌正切中選民心理,一路高歌猛進。但隨著大選進入沖刺階段,經濟復蘇前景不明,兩黨圍繞關鍵議題爭奪加劇,保守黨雖仍牢牢占據領跑優勢,差距卻較前收窄。特別是自民黨的意外崛起有可能打破工黨和保守黨傳統“鐘擺式”的權力交替方式,使出現“無多數議會”的可能性增大,卡梅倫問鼎之路更添許多變數。面對不利因素,卡梅倫積極調整競選策略,一方面繼續利用民心思變的心理大打“變革”牌,另一方面調整攻防著力點,在猛烈攻擊工黨的同時,騰出精力應對自民黨的挑戰,并極力展現自信、成熟的領導人形象。隨著5月7日大選結果揭曉,保守黨斬獲306席,凈增近百。但由于未達到單獨執政所需的326席,不得不與第三大黨自民黨展開聯合組閣談判。經過幾番博弈與較量,保守黨和自民黨最終于5月11日組成英國二戰以來首個聯合政府,“開啟英‘新政治’時代”。
在卡梅倫的帶領下,保守黨成功擺脫多年在野地位,重返唐寧街10號。但如何化解高企不下的財政赤字和錯綜復雜的社會問題并重建民眾對政治的信任,都將是對卡梅倫政治智慧和執政經驗的考驗。而作為中右政黨的保守黨與作為中左政黨的自民黨,無論執政理念還是政策主張都不盡相同,聯合施政不會是一片坦途。打著“變革”旗號上臺的卡梅倫能否兌現競選諾言、實現民眾求變的愿望,且拭目以待。
(責任編輯: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