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30日,中國政府總理與歐洲理事會主席以及歐盟委員會主席在中國的南京市舉行了第12次中歐領導人會晤。南京峰會取得哪些具體成果?它反映出中歐關系中的什么元素?向外界傳遞出中歐合作的何種信號?這些話題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
中歐領導人會晤的成果
此次南京峰會是在全球性問題日益突出、世界處于大變革大調整的背景下召開的。具體說來,中歐峰會召開的相關背景因素有以下幾點:
首先,歐盟新近通過了《里斯本條約》,并選出新的掌門人,這對中歐關系的走向勢必產生影響。一波三折的《里斯本條約》終獲通過,表明歐洲一體化事業不可逆轉,而歐盟成員國在爭執不休的同時,又能理智地選出歐盟“總統”和“外長”,確立歐盟新的政治導航機制,說明歐洲一體化正向更高級的政治層面整合。《里斯本條約》生效后將提高歐盟的政治曝光度,增強歐盟在國際舞臺上的話語權。在此背景下中歐關系今后如何把握發展大局和戰略方向,自然成為南京峰會的一個主要議題。
其次,此次南京峰會正值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召開在即,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利益沖突明顯,各方能否達成協議以造福全人類,中歐雙方怎樣聯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推動哥本哈根大會取得成就,是南京峰會關注的另一個熱點話題。
再次,全球金融危機余波未平,改革金融監管體制刻不容緩。雖然國際金融危機對西方國家的沖擊有所減弱,但余波已蔓延至中東等地,迪拜世界深陷債務危機由此引發的金融影響再次向國際社會敲響警鐘。舊的國際金融體制亟需改革,中歐兩大經濟實體都有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迫切要求,因此,南京峰會為雙方探討這一話題提供了一個契機。
最后,世界經濟的衰退引發地區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近年來,中國與歐美國家乃至東盟的貿易摩擦不斷升溫,2009年頭10個月中國已遭受貿易救濟調查99起,涉案金額116億美元,包括歐盟對華采取的數起反傾銷調查。中歐貿易摩擦的增多,要求雙方領導人更多地溝通磋商、妥善處理分歧,而南京峰會為此提供了一個最佳的對話場合。
南京峰會取得的成果主要體現在第12次中歐領導人會晤聯合聲明中,25點聲明從幾個方面反映出中歐領導人關注的話題以及達成的共識。
其一,關于中歐關系今后如何把握發展大局和戰略方向。聲明突出強調,在當前國際形勢復雜多變的背景下,中歐關系日益超越雙邊范疇,具有國際意義;強調中歐政治和行業對話、尤其是領導人會晤機制對雙邊關系的引領作用;歡迎中國、歐盟和非洲三邊對話,同意探討合作的適當領域。這些措辭一方面反映出中歐雙邊關系已具有全球角色的重要性,應對全球性挑戰,離不開中歐雙方的密切合作,另一方面又突出了中歐高端政治對話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其二,關于中歐如何合力推進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取得實質性成果。聲明從原則上強調雙方將按照《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和“巴厘路線圖”的要求,在“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基礎上,同國際社會一道推動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達成全面、公平和積極的成果。在具體目標上,聲明指出發達國家承擔主要的溫室氣體減排指標,發展中國家在發達國家資金、技術和能力建設支持下采取適當國內減緩行動,以促進向低碳經濟轉型,對進一步致力于應對氣候變化至關重要。聲明傳遞出三個重要信息:一是中歐雙方都贊成在“公約”、“議定書”和“路線圖”的框架下,本著“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推動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取得成就;二是發達國家承擔溫室氣體減排的主要指標,發展中國家則在發達國家的支持下盡力而為;三是發達國家大幅提高對發展中國家的資金支持,并向發展中國家轉讓低碳經濟的技術。在美國政府不太熱衷于減排的背景下,中歐聯手促減排的重要性就顯得尤為突出。
其三,在改革國際金融體制方面,聯合聲明重申支持G20作為國際經濟合作的主要論壇,在規定的時限內落實其關于國際金融機構治理結構改革的目標,建立公平、公正、包容、富有韌性和穩定的國際金融體系。為此中歐表示要進一步加強國際金融監管,改革國際金融機制。肇始于美國的金融危機不但危及各國經濟和社會,而且暴露出以美元為核心的國際金融體系的種種弊端。國際社會要求對其改革的呼聲很高,美國也不得不順應改革潮流表態同意,但它反對動“大手術”。圍繞改革國際金融體制的斗爭十分激烈,在此背景下中歐能夠形成改革共識并充分表達推動這場大變革的決心,必將對國際經濟新秩序的構建產生深遠的影響。
其四,針對全球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中歐雙方表示要抵制一切形式的保護主義,保持開放和自由的貿易。聯合聲明強調,經貿關系是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重要且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高層經貿對話為現有的雙邊經濟對話和機制注入強大政治動力,促進其尋求具體措施推動貿易和投資的平衡發展。中歐近年來的貿易沖突日趨激烈,歐盟經濟下行加之金融風暴的沖擊,在客觀上刺激了歐洲貿易保護主義的盛行,盡管歐盟官方不承認這一現象,但中國遭受一系列反傾銷調查的事實勝于雄辯。為減少貿易糾紛,中歐雙方都在積極尋求解決之道。聯合聲明表示,中國和歐盟將努力為中小企業貿易和投資提供便利,尋求在包括貿易融資和技術貿易在內的其他領域合作的可能性;支持中國努力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政府采購協定》,鼓勵中國準備改進出價清單;歡迎啟動關于中國會計標準執行情況的研究。
此外,南京峰會取得的具體成果還體現在:續簽《中歐科技合作協定》以及在節能減排、貿易和投資、環境治理等領域的合作文件,深化海關合作、統計合作以及食品安全領域機制化合作,推動中歐智庫交流的機制化。同2009年5月20日第11次中歐領導人布拉格峰會相比,南京峰會取得的成就更為顯著。布拉格峰會召開時,中歐政治關系剛剛轉暖,雙方會晤的目的多少有些“補課”的味道,因此成果并不突出。布拉格峰會發表的聯合聲明只有短短的8點,缺乏實質性的內容。而半年后的南京峰會則取得上述顯著的成果,表明中歐關系的戰略內涵正得到充實和發展。
中歐合作的戰略基礎及前景
中歐關系近年來經受了嚴峻的考驗。2008年至2009年的中歐關系,先是經歷了歐美反華勢力精心策劃的西藏“3·14事件”及其對中國政府的肆意歪曲攻擊,后又經歷了中法關系的波折和政治上的倒退,同時還經歷了全球金融風暴帶來的寒流。在風雪交加的嚴冬季節,一些歐洲媒體和學者對中歐關系的前景感到憂慮。“藏獨”、“疆獨”與歐洲反華集團“新三股”勢力沆瀣一氣、遙相呼應、“妖魔化”中國,不斷給中歐關系的深化制造麻煩和障礙,意在分裂中國,損害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阻止中國的和平崛起。
中歐關系的確存在問題和困難,需要雙方重新審視,更需要有識大體顧大局的領軍者站出來重振信心。2009年新年伊始,中國領導人勇擔重任,開始了打破中歐政治堅冰、恢復信心的歐洲之旅。溫家寶總理兩次歐洲之行成果顯著、意義深遠:一方面,他向歐洲社會表明,中國政府和人民雖然對歐洲某些政要再三損害中國國家利益的言行表示譴責和不滿,但中國政府決不會因噎廢食、糾纏不休,相反,中國深化發展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信念不變,信心不會動搖,中歐關系的戰略基礎沒有改變。另一方面,他明確闡明中國政府的對歐政策主張以及發展中歐關系應遵循的主要原則。溫家寶總理在重大外交場合反復強調:進一步發展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是中國整體外交的戰略重點,這一大方向不會因一時一事而改變;面對金融危機,加強合作、共克時艱應該成為當前中歐關系的中心任務;中歐戰略合作最重要的是堅持相互尊重、互不干涉內政的原則,增強政治互信,照顧彼此重大關切,妥善處理敏感問題;中國人講求言必信,行必果,無信不立,邦國之交止于信,發展中歐關系也要遵守這個原則。這些政治主張,清楚地勾勒出中國政府發展中歐關系的立場和原則,引起歐洲政要的廣泛關注。
影響當前中歐關系健康發展的負面因素固然不少,但需要加以區別的是主客觀負面因素。像前述反華“三股勢力”就屬于主觀負面因素,它們的動機不純,對中國的政治社會制度抱有成見。客觀負面因素也很多,諸如:歐洲老牌資本主義列強被“邊緣化”了的無可奈何的政治心態(一方面承認中國是利益相關者,要求中國承擔更大的責任:另一方面時刻提防中國影響越來越大,始終想如何來遏制中國);要求用國際游戲規則來規范中國的內外政策,把中國納入西方主導的國際體系,并炒作所謂的“中國責任”;面對中國的迅速崛起,心態嚴重失衡,由此產生了某些失落感、危機感,甚至恐懼感和抵觸情緒,等等。分析這類負面因素,其主觀動機往往并無惡意,只是其觀察某一事物時只看表象而看不到實質,因此才會對中國的發展壯大感到不安,常常使用各種政治、經濟乃至文化手段與中國討價還價或遏制中國的崛起。近年來,中歐關系中出現的“對華警戒論”等調子,在經貿領域不斷升級的反傾銷立案和貿易摩擦,就是這類客觀負面因素起作用的具體體現。
中歐關系的確還不成熟,缺乏一個長效的政治互信機制,核心利益協調不夠,并且還受制于美國因素的制衡。但是不能因為中歐關系存在負面因素就對中歐關系的前景感到悲觀,或抹殺中歐關系30年來取得的成就。我們對中歐關系的前景仍充滿信心,有理由相信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一定會走向成熟。正如溫總理所言:中歐關系的戰略基礎沒有改變
中歐合作的戰略基礎主要有以下三點:首先,中歐之間沒有根本的利益沖突,既不存在邊界問題,也不存在直接沖突,歷史遺留的香港和澳門問題也得到妥善解決,這就決定了雙邊關系的發展沒有什么大的政治障礙。其次,更重要的是中歐都有許多戰略共識和類似的國際關切,這是雙方戰略合作的必要條件。如中歐都主張一個多極化的世界,反對單邊主義和霸權主義;都強調有效多邊主義的重要性,支持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的中心作用;都主張和平解決爭端,反對訴諸武力或武力威脅;都積極致力于世界的和平和可持續發展;都關注全球氣候變化及其相關的溫室氣體減排;都強調推動建立一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再次,中歐經貿關系十分密切且互補性強,改革開放30年來,經貿合作已成為推動中歐關系走向深入的一個重要引擎。目前,歐盟是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場、第一大技術供應方和第四大利用外資來源地。中國是歐盟第二大貿易伙伴、第一大進口來源地和第三大出口市場。雖然中歐經貿關系中存在矛盾和沖突,但并不妨礙雙邊合作取得更大的成就。
從大局觀來看,中歐關系穩定發展的政治根基還是牢固的,不會因出現一些波折而動搖或改變。不過,中歐關系若要經得起更加嚴峻的考驗,就必須不斷增強雙邊關系的內涵。溫總理在出席南京峰會時語重心長地表示,形勢發展要求中歐關系增強戰略性、全面性和穩定性。增強戰略性就是擴大雙方在重大問題上的共識,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增強全面性就是加強在各領域的務實合作,更好地實現互利共贏;增強穩定性就是照顧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確保雙方關系沿著正確軌道健康、持續向前發展。溫總理還高瞻遠矚地指明了今后中歐關系發展的戰略方向:一是發展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要以經貿合作為基礎,以高新科技為引領,以綠色經濟為重點,加強互信,著眼長遠,互利共贏。二是中歐要徹底摒棄歧視、對抗和遏制,倡導平等、對話與合作,增強戰略互信,永遠做朋友,不做對手。三是要旗幟鮮明地反對霸權主義,推動世界多極化,支持多邊主義。四是要把發展作為首要任務,走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道路。五是要加強文明對話,尊重彼此的文化傳統、社會制度和價值觀念,秉持開放包容的精神,在交流借鑒中實現創新和進步。六是要致力于解決國際關系中深層次結構性問題,促進世界和諧與可持續發展。
展望2010年的中歐關系,干擾因素或潛伏的負面因素仍然會凸顯出來,并且還會對中歐關系的深化起阻礙作用,但這些都不是什么難以逾越的障礙。只要雙方加強溝通、增信釋疑、真誠合作、互諒互讓,雙邊關系就能夠穩定持續地向前發展。中國應加大與歐方的合作力度,弱化競爭與沖突。面對中歐經濟關系的利益博弈,既要堅定地維護國家利益,又要更多地考慮對方的利益,不應把雙邊貿易摩擦中的負面因素看得太重。在審視中歐關系時,要注意區別高層定調與下層感受的不同,精英意識和平民意識的鴻溝,媒體渲染與理性看待的差別。同時,通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進一步擴大內需,避免貿易問題政治化,勇于承擔與中國發展水平和經濟實力相應的國際責任和義務,更廣泛地參與國際規則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