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產業政策是現代市場經濟中政府調節經濟活動的重要方式,而在制定和實施產業政策過程中,恰當的實施手段至關重要。只有實施手段恰當,才能保證產業政策的貫徹執行。本文的研究表明:目前我國產業政策的實施手段主要有行政手段、財政手段和金融手段:產業政策實施手段具有綜合性、靈活性和動態性的特點。
關鍵詞:產業政策實施手段特點
一、我國的產業政策
產業政策是政府為了實現一定的經濟和社會目標對產業活動進行干預而制定的各種政策的總和,其目的主要是為了彌補市場失靈,促進資源在產業間的合理配置,實現超常規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的產業政策,比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幾個:1989年制定了《國務院關于當前產業政策要點的決定》,這是我國政府頒布的第一個產業政策文件。提出以產業政策為導向,逐步調節總需求與總供給、消費結構和產業結構的矛盾。1994年制定了《90年代國家產業政策綱要》,對制定產業政策的原則、產業結構調整的主要方向等重大問題進行了規定。進入21世紀后,我國產業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更加頻繁,國家發改委制定了《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汽車產業發展政策》、《鋼鐵產業發展政策》,等等。近年來,在國際金融危機形勢下,國家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產業政策,尤其加大扶持新興戰略性產業發展的力度,為國民經濟的“保增長,調結構”做出了巨大貢獻。可以說。產業政策已成為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政府調節經濟活動的重要方式。
二、我國產業政策的實施手段
產業政策的實質是政府對產業活動的干預,即政府通過一系列政策手段,促進資源在產業間的合理配置。政府作為制定和實施產業政策的主體,所能利用的政策手段比較多,目前我國產業政策的實施手段主要有行政手段、財政手段和金融手段。
(一)行政手段
行政手段是國家通過行政機構,采取強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規定等措施來實施產業政策的手段。在我國產業政策實施中,政府行政手段發揮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它是產業政策直接干預手段的主要內容。產業政策的行政手段通常包括四個方面內容:一是市場準入制度,如為避免過度競爭而在某些產業實施的進入規則,為保護民族工業而在某些產業實施的外商進入許可制等。二是價格規制,主要是在自然壟斷產業中,從資源配置和服務公平供給出發,以限制壟斷企業確定壟斷價格為目的,對產業價格體系和價格水平實行規制。三是質量規制,如對有關產業的產品和生產工藝技術標準進行規制,以確保消費者利益并在產業中保持一定的技術水平。四是環境保護規制,某些產業在生產過程中會對生態環境構成威脅,因此產業政策通過限制該產業對環境影響程度,以使產業發展和環境保護相互協調。
(二)財政手段
財政手段是指政府通過調節財政支出與稅收政策來實施產業政策手段。因為財政手段會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經營效益,所以財政手段在產業政策的實施中發揮的作用較大。財政手段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通過傾向性的政府采購、轉移支付、財政投融資等方式對重點扶持產業和保護產業進行支持,促使其發展。財政支出不僅使資金在不同的行業間配置,以體現國家產業政策,而且還會間接起到示范效應,引導民間資金流向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產業。二是利用對不同產業的差別性稅收來促進或阻止某些產業的發展,包括分產業或者產品的差別稅率和一定時期內稅收特別調整以及保護性關稅等。在我國稅收體系中,諸如增值稅、營業稅和企業所得稅等都有對特定產業的支持政策,如我國企業所得稅法規定,“企業綜合利用資源。生產符合國家產業政策規定的產品所取得的收入,可以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減計收入”。
(三)金融手段
金融手段是指政府通過政府金融機構或者對金融體系的干預,以較金融市場更為優惠的條件將資金投向某些產業。或限制對某些產業提供資金支持。金融手段主要通過以下途徑來實現:一是通過差別化的金融貨幣政策,如優惠利率政策、信貸傾斜政策和資本市場融資政策引導資金投向,從而達到對不同產業的發展進行鼓勵或限制的政策目標。如我國商業銀行法明確規定。“商業銀行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在國家產業政策指導下開展貸款業務”,監管部門也會采取措施對商業銀行信貸投向進行監督檢查。促使商業銀行貫徹產業政策。二是通過建立政策性金融機構,向金融市場機構不愿或無力提供資金的重點產業、新興產業進行投資和貸款,發揮對市場機制的補充作用。如國家開發銀行的主要任務是為國家基礎設施、基礎產業和支柱產業提供長期資金支持,引導社會資金投向,緩解經濟發展瓶頸制約:農業發展銀行則承擔國家規定的農業政策性金融業務,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服務。
三、我國產業政策實施手段的特點
(一)綜合性
我國產業政策的實質是政府通過對相關產業推行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干預資源在產業內和產業間的配置,并使資源按照不同于市場機制引導下的配置方向重新配置,是解決經濟、社會重大問題的綜合性目標政策。也是政府在現代市場經濟中發揮作用的重要方式。正因為產業政策涉及面廣,對經濟活動干預程度深,所以產業政策的實施手段比較復雜,具有較高程度的綜合性,必須綜合運用行政手段、財政手段和金融手段才能協調各經濟主體的利益,保證產業政策的貫徹執行。在產業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上,往往需要眾多政府部門的通力合作,如發展改革委員會、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農業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等等。
(二)靈活性
總的來說,產業政策實施手段有行政手段、財政手段和金融手段,但這些手段又可以細化為更多的具體手段,而我國也沒有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對產業政策的實施手段進行規定或者限制,因此政府在具體產業政策的實施過程中,可以選擇的手段相對來說就比較廣泛,具有一定的靈活性。例如,當政府希望促進某些產業的發展時,可以對該產業采取財政補貼、稅收優惠、低息貸款等一系列的方式,既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綜合使用:而當某些行業的發展偏離政府的期望,則可以采取相反的產業政策手段限制該產業過快增長。所以,不同產業政策的實施手段并不完全相同。產業政策實施手段的靈活性賦予了政府相對的選擇空間。但也給政府部門在如何選擇實施手段的問題上提出了挑戰。因為靈活性并不意味著隨意性,政府在制定和實施產業政策的時候應該根據經濟體制、環境和產業政策目標等選擇恰當的實施手段。
(三)動態性
產業政策實施手段受到一國經濟體制和經濟環境因素的影響,當這些因素發生變化的時候,產業政策的實施手段也必須發生變化。尤其是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時期,經濟體制和經濟環境都處于改革與變化中,所以產業政策實施手段表現出明顯的動態性。例如,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處于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時期,國家產業政策實施手段更多地依賴行政手段,直接干預和調節資源在各產業間的分配,以促進某些產業的發展。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各市場主體都以經濟利益為導向進行生產經營活動。在這種形勢下,財政手段和金融金融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李孟剛,蔣志敏,產業經濟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李文,稅收手段在產業結構政策中的定位分析,稅務與經濟,2005(4).
[3]簡新華,產業經濟學[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
[4]蔣選,楊萬東,揚天字,產業經濟管理[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5]趙怡試論產業政策的實施手段[J],山西財經學院學報,1993(2).
[6]中國人民銀行天津分行經濟政策協調研究課題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產業政策、貿易政策、匯率政策協調配合問題研究華北金融,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