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沙遺址揭示和完善了輝煌的古蜀文化,具有極高的旅游開發(fā)價值。本文以《金沙》音樂劇這一旅游文化栽體為研究對象,通過意象分析法,剖析了《金沙》音樂劇的內在意蘊與外在形象,使形式與內容達到和諧統(tǒng)一。
關鍵詞:《金沙》音樂劇古蜀文化文化載體意象分析
一、引言
2001年2月,沉睡了三千年的金沙文明第一次清晰地呈現(xiàn)在我們的面前。作為商周時期古蜀文化中心遺址,金沙遺址擁有獨特的文化特質。因此,在旅游開發(fā)過程中,我們將更加注重其鮮明的文化價值與歷史價值,同時也更加關注金沙遺址旅游中意與象的和諧統(tǒng)一。因此,本文從文化的角度出發(fā)。以金沙音樂劇為例,闡述與分析了金沙遺址文化載體的內在意蘊與外在形象的和諧統(tǒng)一,
而學界對于金沙遺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對金沙遺址發(fā)掘過程的全面梳理,如朱章義等人所撰寫的《成都金沙遺址的發(fā)現(xiàn)、發(fā)掘與意義》;二是對金沙遺址出土文物的文化內涵的剖析,如劉道軍對太陽神鳥象征意義的研究:三是對金沙遺址旅游的闡述,如陳勝容對金沙遺址的旅游開發(fā)的研究:四是對金沙遺址博物館及金沙音樂劇的個體研究,如李瑛從產業(yè)化角度對金沙音樂劇進行深度分析,通過問卷調查形式分析其成功經驗及存在的各種問題。
二、金沙遺址的文化載體
(一)文化載體定義與作用
對于文化載體的研究,仍屬于一個嶄新的研究領域,因此,文化載體的定義并沒有形成正式或統(tǒng)一的意見。筆者認為,簡單來說,文化載體是指承載和傳承文化的各種物化的形式,包括各種媒介體和傳播工具。它是文化得以傳播與發(fā)揚光大的重要形式,同時也是人們體會與領悟各種文化內涵的首要途徑。在旅游開發(fā)過程中。文化載體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旅游文化載體是一種文化介質或附著物,是旅游文化賴以表現(xiàn)的各種依托,它承載者旅游文化,傳遞著旅游文化的內涵。是旅游文化的決定性因素。
(二)金沙遺址的文化載體形式
根據(jù)存在形式的不同,金沙遺址的文化載體形式可以分為靜態(tài)載體和動態(tài)載體。其中,靜態(tài)載體的代表便是以各種出土文物為核心的金沙遺址博物館:動態(tài)載體的代表則是以古蜀文化和金沙文化為背景的音樂劇《金沙》。
1 金沙遺址博物館
金沙遺址博物館是在古蜀文明的重要考古發(fā)現(xiàn)——金沙遺址原址興建的專題博物館,其占地面積456畝,由遺跡館、陳列館、文物保護與修復中心、游客中心和園林區(qū)組成。
2 音樂劇《金沙》
(1)創(chuàng)作背景。音樂劇《金沙》的創(chuàng)意來源于金沙遺址,并融入成都異常豐富的人文資源,旨在展示具有深厚底蘊的金沙文化和古蜀文化。通過音樂劇這種新穎的表現(xiàn)形式,加上視覺效果與聽覺效果的完美結合,觀眾能親身體驗古蜀文化3000年的歷史變遷。
(2)故事簡介。音樂劇《金沙》以金沙遺址為背景,講述了男主人公——轉世為考古學家卻已經失憶的“沙”與作為美麗的太陽神鳥化身的女主人公“金”的曠世絕戀。為了找尋“太陽神鳥金箔”的另一半以及恢復失去的記憶,“沙”在重生的烏木精靈“丑”的帶領下回到了3100年前夢開始的地方。在那里,失憶的“沙”與美麗的“金”發(fā)生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
三、音樂劇《金沙》中的意象分析
作為金沙遺址的文化載體之一,音樂劇《金沙》是一種意象化了的旅游產品。在資源、市場與產品兩極對應、三位一體的指導原則下,音樂劇《金沙》深入挖掘金沙文化的內涵,通過音樂劇的形式,將內在意蘊一意象之“意”和外在形象——意象之“象”形成和諧統(tǒng)一,即形式與內容的統(tǒng)一。在本文中,音樂劇《金沙》的意象分析也將沿著這兩個向度展開。
(一)《金沙》的內在意蘊
通常,內在意蘊“往往表現(xiàn)在真、愛、樂、活、和等方面”。因此,針對音樂劇《金沙》之“意”的分析將從這五方面展開。
1 《金沙》的“真”——日與鳥的崇拜
在音樂劇《金沙》中,其主導內蘊根植于對大自然的崇拜,具體來說便是對太陽、對鳥的崇拜。金沙遺址出土的“太陽神鳥金箔”更是古蜀文化中崇日崇鳥的直接證據(jù)。因此,在《金沙》中,對以日鳥崇拜為核心的金沙文化成為整部音樂劇創(chuàng)作的基礎,“太陽神鳥金箔”也成為整部劇的關鍵線索,同時,《金沙》成為觀眾感受遠古大自然魅力的主要來源。
2 《金沙》的“愛”——愛情的永恒
愛是恒久不變的主題。因此,在音樂劇《金沙》中,對愛情的永恒追求成為核心主題。男女主人公的愛情歷經磨難,從朦朧的情愫,到火熱的愛情,最后離別的感傷,兩人譜寫了一段曠日絕戀。正如紀伯倫所言,“愛是伴隨我們存在的一種力量,它把我們的現(xiàn)在同世代人的過去與未來連接在一起”。因此,《金沙》完美地詮釋了一段穿越時空的凄美愛情故事,道出了愛的真諦,同時也完全地吸收了愛這一主題元素。
3 《金沙》的“樂”——團圓的快樂
在花間盛宴中,“太陽神鳥金箔”重圓了,“金”與“沙”二人也找回了昔日的戀情,那洋溢在兩人臉上的笑容與周圍神仙們出自真心的祝福與感動就是一種團圓的快樂,也是《金沙》所演繹的另一種主題。
4 《金沙》的“活”——生命的活力
在音樂劇《金沙》中,對生命的贊美成為另一個貫穿整部劇的主題。人類“沙”、太陽神鳥化身“金”以及烏木精靈“丑”,雖然三人最后的結局各不相同:人類“沙”孤獨地生活在現(xiàn)代,期待著與“金”來世的再相見,而“金”最后卻犧牲了自己的生命,但他們的生命是精彩的,是充滿活力的,是洋溢著青春浪漫氣息的。即使生命的旅途中波濤洶涌,但迎著海浪勇敢地前進的樣子是美麗的,是令人動容的,也能與觀眾產生共鳴。
5 《金沙》的“和”——天人合一
所謂“天人合一”,就是“腳踏實地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與為精神、道德所統(tǒng)攝和提攜的自然物質世界的和諧統(tǒng)一”,在《金沙》音樂劇中,其主導意蘊便是當今社會所倡導的“天人合一”。然而,音樂劇中的“天人合一”更多是指3000多年前古蜀人與神靈之天的和諧統(tǒng)一。“太陽神鳥”的化身“金”與現(xiàn)代人“沙”,這兩人的結合便是“金沙”,體現(xiàn)出天人合一的金沙文化以及古蜀文明,同時表現(xiàn)出人類與神靈之天的和諧。
(二)《金沙》的外在形象
《金沙》的意象化,正是通過“‘象’來安身立命,通過‘象’來傳導難以言盡的‘意’,此乃所謂‘立象以盡意’”。那么,音樂劇《金沙》是如何“立象”的呢?我認為,簡單來說,其內在意蘊所依附的外在形象就是音樂劇這一旅游文化載體。在音樂劇這種表現(xiàn)形式之下,通過“歌、舞、劇”的緊密配合而達到“盡意”的目的。
1 句詩的訴說
句詩,簡單來說,便是歌唱的字句。《金沙》中的劇詩則有著抒情與敘事的作用。
男女主角各自的獨唱曲生動地描繪了兩人的愛情發(fā)展的過程。通過詠嘆調的形式,抒發(fā)了兩人內心的真實情感,表達對昔日美好愛情的渴望。重獲愛情后的激動以及愛情逝去后的悲傷。通過這樣的形式,使得句詩的內容能與劇情高度結合,從而完美地突出愛情的永恒這一主題。
另一方面,句詩則以敘事的方式生動再現(xiàn)了古蜀的場景,獲得承前啟后的效果,使得劇情的連接更為自然。例如,全劇的開場曲《蛋》,“在宇宙開始之前,就是一個蛋”,“‘蛋’就是宇宙生成之前混沌一團的模樣,蛋的形象串聯(lián)起人類對原初的自然奧秘的種種哲學領悟”,通過“蛋”的意象描繪以及層層遞進,《金沙》展現(xiàn)了三千年前古蜀的文明程度,表現(xiàn)了“天人合一”這一主題。
2 樂譜的抒情
樂譜,就是音樂部分,它與句詩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兩者合二為一才能完整地演繹《金沙》所要表現(xiàn)的主題。因此,在樂譜的部分,圍繞《金沙》的主題,抒情性音樂與敘事性音樂各司其職,完美地打造出一出凄美的愛情音樂劇。
抒情音樂部分采用了交響風格,大氣磅礴,更有氣勢,與他們偉大的愛情達到高度的一致,同時也能將兩人的內心世界進行深度的剖析,更能與觀眾產生共鳴。而敘事音樂更多則是為故事情節(jié)做出鋪墊,使得劇情逐步達到高潮。
3 舞美的美輪美奐
首先,音樂劇《金沙》的舞臺設計變幻莫測,讓人拍案叫絕。它的舞臺是由一個近300平方米的多層懸空舞臺組成。整部劇總共由近40個布景組成(其中近10個大場景kFNUwttSdFJ4GFNie9rDPw64WP2DE0p2RifOLWzczP0=),其布景設計機關重重,每五六分鐘就變換一次場景,運用各種聲光電技術以及3D技術,使得這部音樂劇“有著迷宮般的魅力”。因此,在聲、光、電等技術的支持下,音樂劇《金沙》各個場景的舞臺設計美輪美奐。光彩奪目,從而能夠完美再現(xiàn)當時的場景,體現(xiàn)古蜀深厚文化底蘊。
其次,絢爛奪目的舞臺服裝也讓人眼前一亮。《金沙》的舞臺服裝就有360套之多,并根據(jù)人物的不同身份與性格,服裝更具有個性化與針對性。例如女主角“金”,作為太陽神鳥的化身。她在劇中有著一雙美麗的翅膀,穿著羽翼斑斕的華麗服裝,仿佛是真正落入凡間的太陽神鳥。因此,通過服飾表現(xiàn)出劇中人物的個性,能夠更好地呈現(xiàn)出故事劇情,演繹《金沙》的主題。
最后,華麗的燈光效果更是為這出劇錦上添花。據(jù)報道,全劇采用全球一流的全數(shù)字化控制燈光系統(tǒng),全套燈光設備總造價達到了200多萬元。有80余臺進口電腦燈、200多支各類造型燈。如此先進的燈光設備及技術,營造出瞬息萬變的舞臺氛圍,眼花繚亂的燈光效果,使得觀眾獲得了一場視覺的饕餮盛宴的享受。
4 舞蹈的互動
《金沙》的舞蹈帶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同時由于舞群服飾的多樣性,使得《金沙》的舞蹈更具有視覺沖擊。在劇中,舞蹈的部分是使用載歌載舞的形式,伴隨著劇情的慢慢展開,舞蹈也是從輕盈與輕緩慢慢變得厚重而大氣,最后隨著劇情達到了高潮,從側面烘托劇情,反映主題,起到輔助的作用。
同時,《金沙》舞蹈的另一特點是與觀眾的親密接觸。劇初,烏木“丑”便從觀眾席中出現(xiàn),拉近音樂劇與觀眾的距離,并采用詼諧幽默的語言,更加貼近觀眾的心。
(三)兩者的融合與統(tǒng)一
通過對《金沙》音樂劇內在意蘊與外在形象的逐個分析,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其主題的定位與演繹和載體的熔鑄與實施達到了完美的結合。通過音樂劇的樂譜、句詩、舞美、舞蹈等形式,《金沙》表現(xiàn)出日鳥的崇拜、愛情的永恒、團圓的快樂、生命的活力以及天人合一的主題,達到意與象的互動與生成,從而產生了音樂劇《金沙》這一意象化了的旅游產品。
參考文獻:
[1]陳勝容,論金沙遺址的旅游開發(fā),四川:四川師范大學,2007.
[2]李瑛音樂劇《金沙》產業(yè)化運作個案研究,四川:四川大學,2007.
[3]桓占偉,人文景觀旅游文化載體初探,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