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政府對于技術創新有激勵和導向作用,本文試圖通過分析內蒙-k JE有的技術創新的政府激勵方式,找出其存在的問題結合實際情況探討完善本地區技術創新政策體系的對策。
關鍵詞:政府激勵技術創新現狀
近年來,我國為促進科技發展和技術創新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這些政策措施在促進技術創新中起到了支持和導向作用。2006年2月,國務院制定發布了《(國家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以下簡稱《配套政策》)。為落實《配套政策》,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的70多項配套政策實施細則已陸續發布,從財政、稅收、金融、產業等多方面激勵技術創新的政策體系正在形成。我國東中西部經濟發展不平衡,東部地區經濟發展迅速,經濟實力雄厚,技術創新能力高,技術創新體系比較完善。內蒙古地處我國西部,經濟發展緩慢,自主創新能力明顯差于東部發達省市,政府為激勵企業技術創新采取了一系列的財政、金融、產業政策措施,有效地促進了該地區自主創新能力的發展,但由于政策缺乏系統性和完整性,法律法規還不完善。沒有形成良好的技術創新體系,因此,政府的激勵效果還不明顯。
一、內蒙古現有的技術創新政府激勵方式
(一)財政政策
1 支出政策:即政府采購政策。2008年1月,內蒙古財政廳出臺了《內蒙古自治區財政廳關于貫徹落實國家有關促進自主創新、節能環保政府采購政策的通知》。通知指出,要嚴格執行優先采購自主創新、節能、節水和環保產品制度。另外。內蒙古一些盟市為促進技術創新也已制訂了《自主創新產品認定體系》以及《政府采購自主創新產品的辦法》。
2 收入政策:即稅收政策。內蒙古自1994年認定高新技術企業以來,到目前為止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為320家。其中,包頭稀土高新區內高新技術企業127家,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外高新技術企業193家,年銷售收入超億元的高新技術企業有51家。在歷年年審中對成長不好的44家不合格企業取消了高新技術企業的資格。稅收優惠政策基本能落實。如鄂爾多斯市、赤峰市、呼和浩特市和包頭稀土高新區,絕大多數企業可兌現優惠政策,特別是鄂爾多斯市“十五”期間,共為高新企業減免稅1.29億元,政策的落實極大地提高了企業創建高新技術企業的積極性。

(二)技術創新管理體系
1 目標層。為促進技術創新,貫徹落實好國家關于促進科技進步、自主創新的政策,內蒙古制定了一系列的科技規劃。2006年12月,內蒙古制定了《內蒙古自治區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該綱要從政府科技投入、政府財政政策、產業政策、金融政策、管理機制、公共服務平臺、創新環境建設等多方面制定了支持自主創新的政策措施。《關于進一步加快科技發展的決定》、《內蒙古自治區實施科技強區綱要》和《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實施技術跨越戰略的意見》等三個文件,提出了今后一段時期內蒙古加快科技發展的指導思想和戰略目標體系,內蒙古將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資機制,確保應用技術研究與開發經費增長幅度每年以高于年度財政收入增長幅度3%-5%的幅度增長。
2 管理層。為實現規劃目標,內蒙古頒布了各項政策法規,如《關于加速實施科教興區戰略的若干政策規定》、《關于加快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實施方案》《關于全區科研機構調整及人員分流的若干政策規定》、《關于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決定)的意見》。這些政策的出臺為落實自主創新的戰略目標提供了政策依據。
3 操作層。為實現技術創新的目標頒布了各項條例及辦法:《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進步條例》、《內蒙古自治區技術市場管理條例》、《內蒙古自治區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內蒙古自治區財政廳關于貫徹落實國家有關促進自主創新、節能環保政府采購政策的通知》、《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獎勵辦法》等。
內蒙古為促進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也出臺了相關政策法規:《關于印發自治區促進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和高新技術產業化若干規定的通知》、《內蒙古自治區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及《內蒙古自治區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補充規定》、《內蒙古自治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辦法》、《內蒙古自治區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管理辦法》、《自治區民營科技企業條例》等。這些政策措施的推出有效地激勵了企業自主創新,提升了全區的技術創新能力。
二、內蒙古技術創新政府激勵方式存在的問題
“十一五”以來,全區技術創新能力有了較大程度的提高,政府在促進技術創新方面起了一定的激勵作用,但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科技財力投入逐年增加,但研發費用占生產總值的比重較我國其他地區偏低,且各盟市科技財力投入不平衡,差距較大
“十五”期間,R&D活動經費由2000年的33444萬元提高到2007年的241982萬元,增加了7倍之多;地方財政撥款由2000年的31932萬元提高到2007年的92228萬元,增加了將近3倍,但是與我國東部發達地區還有較大差距。(見表1)
本區各盟市之間科技發展不平衡,R&D費用占生產總值的比重較高的地區只有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其他盟市均在0.2%以下:地方財政科技撥款嚴重不均衡,經濟欠發達的盟市的科技投入水平很低。(見表2)
2005年,全區研究與發展經費支出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0.3%。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04個百分點,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22%:研究與發展經費支出總額占全國的0.46%,而同期全區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國的比重為2.12%。科技投入水平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自治區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
(二)政府采購政策和稅收政策發揮的作用不大,導向不明確
對優勢產業、特色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支持力度不夠,政策沒有對企業自主創新研發提供有效的扶持。對自主創新的導向不明確。致使企業創新能力提高不顯著。
(三)現行政策體系與支持自主創新的導向不協調
內蒙古產業創新的體制機制還很不完善,提高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受到很大制約。現行的政策體系基本上以支持GDP增長為主,缺乏支持自主創新的明晰導向。政策體系結構不合理,在科技政策體系中,從技術創新需求角度拉動科技發展的政策少,創新需求政策單一,除政府采購政策外,尚無相關的通過稅收手段鼓勵消費者使用新產品的拉動政策。而采購的商品多限于較為低端的日常用品,沒有體現出對高新技術產品的傾斜。這與其他地區利用政府采購政策推動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和產業結構升級形成鮮明對比。
(四)創新中介服務體系不完善
中介機構是創新服務體系的重要環節:技術轉讓和擴散機構、咨詢與評估機構、政策研究機構、風險投資公司和股票市場是創新服務體系中起橋梁和輔助作用的中介環節。內蒙古在這幾個方面都很不完善,有些尚處于起步階段,技術擴散力量有待加強,咨詢與評估機構為數甚少,向政府提供政策咨詢的研究機構寥寥無幾。
(五)沒有建立技術創新的人才體系
實現技術創新的關鍵是人才,內蒙古經濟欠發達,沒有形成吸引優秀人才的有效條件和創新環境。
三、相關政策建議
(一)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為技術創新提供資金支持
(二)優先采購政策
對自主創新產品、節能環保產品優先采購,把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納入政府采購優先目錄,并帶動整個社會樹立起自主創新意識。明確政府采購手段扶持技術創新的任務,并規定技術創新成果采購的品種和數量,重點扶持優勢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
(三)稅收政策
一是實行稅收優惠政策促進企業技術進步。二是運用加速折舊促進企業提高技術創新能力。三是政府對消費者進行稅收優惠,對購買節能環保產品的消費者減免購置稅。四是政府直接補貼居民購買自主創新產品和節能產品。
(四)對技術和產品的創新引導
重點支持少數大企業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產品開發,引導技術創新沿著政府鼓勵的方向進行。對社會經濟發展影響深遠,增強綜合國力有重大影響的項目要加以支持。政府采購對某一創新項目的支持應具有連貫性,根據科技產品市場化的程度調整政府采購的支持力度。
(五)積極完善各項技術創新的配套設施,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良好的環境
(六)建立技術創新的人才體系
政府應通過各種途徑培養創新人才,創辦科技型企業,優化創新環境,支持高校科研,不斷吸引人才參與技術創新。在技術創新體系建設中,政府要發揮激勵和導向作用,運用多種政策手段激勵自主創新,建立健全法規,為自主創新提供良好的平臺和環境,從而不斷提升本地區的技術創新水平。
參考文獻:
[1]李婧婧,朱寶君,內蒙古技術創新能力分析,內蒙古經濟社會發展,2006(6).
[2]張玉臺,劉世錦,激勵創新政策選擇與案例研究,知識產權出版社,2001.
[3]王鐵山,馮宗憲,政府采購對自主產品創新的激勵機制研究,科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8(8).
[4]儲德銀,鼓勵自主創新的財稅政策研究,技術經濟,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