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我國農村經濟還存在許多問題,如農業資源的浪費、農村生態環境的破壞等。我國各地區應該根據自身特點發展農村循環經濟,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改善生態環境,這也是解決“三農”有效途徑之一。本文通過闡述農業循環經濟的重要意義,分析蒙陰循環農業發展相對滯后的原因,并為實現當地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出一些看法。
關鍵詞:生態農業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
一、蒙陰縣農村發展現狀
山東省蒙陰縣總面積1605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面積占94%,現有耕地51萬畝。蒙陰縣農業資源豐富,農作物主要以小麥、玉米、花生、地瓜、黃煙、棉花為主。小麥常年種植面積12萬畝左右,主要品種為濰麥8號、淄麥12號、魯麥23號、優麥2、3號;玉米常年種植面積15萬畝左右,主要品種為魯單981、農大108、登海9、11號:花生常年種植面積12萬畝左右,主要品種為豐花1號、豐花3號、濰花6號、花育16、17號、魯花11、12號:地瓜常年種植面積12萬畝。主要品種為徐薯18、濟薯5號、紅星王、白玉;2010年棉花種植面積1.2萬畝;黃煙種植面積2,2萬畝。果品方面主要以蘋果、蜜桃、板栗、棗、李子為主。其中蘋果18萬畝,產量1.5億斤,主栽紅富士、新紅星、藤牧一號、嘎拉等10多個品種,紅富士蘋果栽培面積12萬畝,產量達1億斤,果實含糖量達13.5%~18%,果形端正,色澤艷麗,每年出口達500萬公斤;新紅星蘋果栽培面積3萬畝,含糖量達12%-13.5%,每年出口200萬公斤。蜜桃面積達50萬畝,主要品種為砂子早生、早久寶、朝輝、倉方早生、北京九號、寒露蜜、中華壽桃等品種。板栗已具相當大的規模,主栽品種為處暑紅、石豐、油栗、燕山紅等。中藥材以芥梗、黃芪、金銀花、板蘭根為主,主要集中在坦埠鎮(3萬畝中藥材示范基地)。蒙陰縣水產品資源也極為豐富,主要品種有建鯉、優質鯽魚、鱖魚、大銀魚、武昌魚、中南魚等,年產商品魚1萬多噸,其中鯽魚、建鯉、泥鰍等名優商品魚5000多噸。蒙陰縣在畜牧業養殖方面主要有蒙山草雞、豬、牛、羊等。
二、蒙陰縣循環經濟發展基礎上的不足之處
(一)農業生態環境的制約
蒙陰縣山地丘陵地區土層薄,裸巖多,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嚴重的水土流失已成為限制區域生態、經濟協調發展最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由于蒙陰縣所處的位置山高坡陡,植被較為稀疏,水土流失面積達20%-30%,土壤流失量占總流失量的40%以上。嚴重的水土流失使土壤肥力下降,耕地質量變差,糧食產量降低,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工業“三廢”的不達標排放和農藥、化肥等農業化學制品的不合理使用,導致蒙陰縣農業生態環境污染日趨嚴重。一是農藥在使用上的單一性、過量以及使用方法不當等,對水體、土壤及農產品的污染都很嚴重:二是長期濫施、偏施化肥,造成土壤營養成分的大量流失,致使土壤酸化、板結;三是土壤中的殘留地膜降低了土壤的滲透功能,減少了土壤的含水量,降低了耕地抗旱能力,阻礙農作物的生長發育:四是畜禽養殖業產生的大量畜禽糞便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河道,嚴重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五是城區生活垃圾污染和工業污染向農村的轉移也導致農田和農村生態環境的惡化。
(二)缺乏利益驅動機制
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農民關心的問題往往是如何在短期內解決溫飽和改善自己的生活。所以,農民是否愿意接受農村循環經濟的理念經常是從短期的經濟利益出發,看是否能即時增加收入。經濟效益是建立在一定的環境和生態條件基礎之上的,忽略環境、單一地追求短期的經濟效益,雖然在短期內收入可能會增長,但當環境和生態條件惡化后,經濟效益將不可避免地大倒退甚至永久性喪失。在現有的經濟環境之下,農民關注眼前利益的情況很普遍,并且短期很難讓他們認識到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的優勢,畢竟發展循環經濟前期需要比較大的經濟投入,所以,發展農村循環經濟需要提高農民自身的積極性,讓農戶切實感覺到發展循環經濟的好處,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因此,缺乏利益驅動機制對蒙陰縣發展農村循環經濟也將產生不利影響。
三、發展農村循環經濟對蒙陰縣的影響和意義
(一)提高當地農業資源的使用效率
發展農村循環經濟要求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轉變農業增長方式,促進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傳統農業的生產過程是一種“資源一產品—廢棄物”的單一化生產經濟模式。這種模式的特點是農業生產中的高投入、高排放,結果造成人口、資源和環境方面的壓力不斷增大。農業的基本生產資料是土地,自然環境直接參與農業的生產過程。農業循環經濟的優勢在于循環利用各種資源。做到資源的充分利用。通過發展農村循環經濟可以建立“資源—產品一廢棄物一資源”的生產模式,從而實現農業的集約化生產,有利于降低農業生產的消耗,極大地提高資源的利用率。蒙陰縣在以往農業生產過程中,由于片面注重眼前利益。農村存在比較嚴重的資源浪費現象,例如土地的污染、水資源的浪費和森林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循環經濟的引入將會使當地的農業資源得到保護,資源利用率得以提高。
(二)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村居民生活水平
蒙陰縣農村人口眾多,而且周邊沒有大的城市,所以農村存在大批剩余勞動力,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不足。循環經濟的發展擴大了勞動密集型的園藝、畜牧和農產品等優勢產業的規模,可以吸納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就業,有效緩解農村勞動力的就業壓力。由于循環經濟提倡資源的循環利用。減少農業生產對農藥,化肥的過度依賴,農業生產的成本就會隨之降低,農產品產量和質量卻會有極大的提高,從而實現農民收入的增加,農村居民生活水平因此得到提高。另外,發展生態經濟林業也將增加農民人均純收入。
(三)改善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蒙陰縣對城區污染治理的投入不斷增大,城區環境得到明顯改善,但農村的污染問題往往容易忽視,并且由于資金短缺,農村環境污染程度呈不斷加深的態勢。農村污染以面污染為主,農藥污染、化肥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等交織在一起,給農業生產和農民的生活帶來了不利影響。循環經濟再循環的原則要求對農業和農村生態系統的物質流向實行綜合治理。控制對農藥、化肥以及農膜等的使用,深度利用農村種植業、養殖業產生的廢棄物和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工業等產生的廢棄物,進行化害為利、變廢為寶,使農村的生態環境得到改善。
(四)提高農產品的競爭力和農業整體水平
蒙陰縣農業的一大問題是農產品的價格較低。因為在以往的農業生產過程中,由于過度依賴化肥和農藥的使用,往往造成土地污染和農產品殘留藥物超標。土地是農業生產的基礎性生產資料,土地的污染會降低農產品的產量,年復一年。將不利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如果使用的農藥過多,將很難控制農產品的農藥殘留,我國農產品由于過多使用農藥而引發的貿易問題時有發生。循環經濟則降低農業生產中對農藥、化肥的依賴,在消除農業害蟲上,循環經濟強調“有益天敵”的理念。較好地實現了農業的綠色生產。綠色產品的生產將有利于提高農產品的競爭力和農業的整體水平。
四、蒙陰縣可借鑒的國內外有關農村循環經濟經驗
(一)國外農村循環經濟發展借鑒
國外發達國家包括部分發展中國家在循環農業的發展方面起步較早。這里主要介紹幾個比較典型的國家。德國在農業生產過程中不允許使用化學合成的除草劑、除蟲劑,鼓勵機械除草和有益天敵的方法,并且控制牧場載畜量,不允許使用抗生素和轉基因技術。以色列由于干旱缺水。十分重視農業節水技術,建國50多年來,農業灌溉用水從8000/公頃下降到5000/公頃,可耕地面積增加了近180萬公頃。日本利用現代技術把家畜糞便、稻殼和酵菌類混合一起制成農家肥,不僅環保,還能生產出綠色產品。阿根廷在農業生產中廣泛應用免耕播種法,具有增產、環保、降低成本等特點。美國農業生產過程中十分強調節約和利用,采用低投入可持續發展模式,把城市和工業污水經過處理制成農用肥料,既滿足農業需要,也有效地解決了生產生活污水問題。
這些國家在發展本國循環農業過程中十分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和農業資源高效利用相結合,依靠較高的科技手段和工業基礎。對我國的農業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二)國內農村循環經濟發展借鑒
自提出發展循環生態農業20多年來,我國對農業循環經濟模式進行了許多成功的探索。中國循環農業在理論研究和實踐中,依據各地的社會、自然環境和資源條件,因地制宜地開發了體現生態農業基本原理和特點的一系列農業生態系統工jy9uU65Owce6wzr3XHlz68XAdIWkNLtfnuyspkPGsq0=程,即循環生態農業模式,使循環生態農業由經濟學理念逐步轉變為工程化并可操作的新興農業技術體系。農業部從國內各地的循環農業模式中遴選出十大主要模式,如北方“四位一體”的循環生態農業模式,南方“豬-沼-果”循環農業模式,觀光生態農業模式等。但由于我國工業化水平低,經濟技術落后,沒有條件大規模推廣先進的科技手段和設備,主要是傳統農業間作、套種和立體種養的農藝措施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發展,重點是節地、節水和農業廢棄物再利用。
五、結語
首先,發展循環經濟應立足自身資源的綜合循環利用,擁有突出主導產業和切合自身實際的發展規劃。由于各地耕作制度不同,產業發展結構各異,經濟發展水平也不一樣,沒有一個較為詳盡的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很難保證此項工作的連續性和可操作性。
其次,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是一項系統工程,它涵蓋了很多領域,不僅需要各種技術作支撐,更需要政府的鼓勵和扶持。只有當地政府樹立起循環經濟思想,發揮主導作用。及時建立健全切實可行的制度、政策和法規,提升農民在農業循環經濟中的主體地位,各相關行業加強社會責任心。才能將蒙陰縣的農村循環經濟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參考文獻:
[1]陶愛祥,對我國農業循環經研究成果的述評經濟問題,2007.
[2]顧樹華,能源利用與農業可持續發展[M],北京出版社,2001.
[3]Baidu-ForsonJ,Factors Influencing Ad option ofLand-en hancing Technology in the Sahel:lessons from a Case Study in Niger U],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