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是我國最早的系統完整地論述養生防病的思想、理論、原則及方式方法的中醫典籍,其養生學術思想和理論對現代生活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和實踐價值。其中的《內經》飲食法則,從食物的四性五味切入,詳細介紹了各種食物的性味和宜忌。我刊特設專題精選整理相關內容,希望從古代養生文化瑰寶——《黃帝內經》中提煉出指導現代人科學飲食的精髓,呈現給讀者。
食物的四性五味
食物的“氣”或“性”又稱四氣、四性,是指食物具有寒、涼、溫、熱四種不同的性質,連同不寒不熱的平性,故也有人稱為五性。
食物的“味”,即是指食物的主要味道,又稱為“五味”,即辛、甘、酸、苦、咸。實際上還有淡味、澀味,習慣上把淡附于甘味,把澀附于咸味。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味。
四性不同,功用各異
中醫認為,能夠治療熱證的藥物,大多屬于寒性或涼性;能夠治療寒證的藥物,大多是溫性或熱性的。《神農本草經》云:“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中醫有“藥食同源”之說,許多食物即藥物。食物四性、功效及食物舉例具體參見表一。

五味相調,調理臟腑
食物的五味,可以促進食欲、幫助消化,是人體不可缺少的。此外,五味還與五臟相對應,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咸味入腎。古人云:“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四時五藏,病隨五味所宜也。”也就是說,辛味具有宜發散、行氣血的作用,如對氣血阻滯、肺燥等病,可選蔥白粥、姜糖飲、蘿卜飲等藥膳;甘味起到補益、和中、緩急的作用,對脾胃氣虛、胃陽不足等病,可選用紅棗粥、糯米紅糖粥等藥膳;酸味具有收斂、固澀作用,遇有氣虛、陽虛不攝而致的多汗癥、泄瀉不止、尿頻、遺精等,可選用五味飲、烏梅粥等;苦味具有泄熱、燥濕、堅陰的作用,遇有熱癥、濕癥、氣逆等病,可選用涼拌苦瓜、苦瓜粥等;咸味具有軟堅、散結、瀉下等作用,遇有痰核、瘰疬等病,可用黃芪蒸乳鴿、龍馬童子雞等藥膳。可見,五味入五臟(心、肝、脾、肺、腎)六腑(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與疾病性質密切相關,只有五味相調,才會取得療效。食物五味、功效及食物舉例具體參見表二。

小提示:
辛(辣)味食物應用:生姜發汗解袁,健胃;胡椒暖腸胃、除寒濕;韭菜行淤散滯,溫中利氣;大蔥發表散寒。
甘(甜)味食物應用:治療虛證常用甘草、大棗、蜂蜜、砂糖等,在湯液的處方里多半有甘草、大棗這兩味;白砂糖助脾潤肺生津;紅糖活血化淤;冰糖化痰止咳;蜂蜜和脾養胃,清熱解毒;大棗補脾益陰。
酸味食物應用:米醋能消積解毒;烏梅能生津止渴,斂肺止咳;山楂能健胃消食;木瓜可平肝和胃等。
苦味食物應用:苦瓜清熱、解毒、明目;杏仁止咳平喘,潤腸通便;枇杷葉清肺和胃,降氣解暑;茶葉強心、利尿、清神志。
咸味食物應用:甲狀腺腫大者,可用海帶或海藻來治療;喝淡鹽水能使胃腸內不干凈的東西排出體外;海參補腎益精,養血潤燥;海帶軟堅化痰、利水泄熱;海蜇清熱潤腸。
五味不可過,過猶不及
食物五味的屬性與性味,同身體健康密切相關。因此,我們平時在選擇食物時,必須五味調和。這樣才有利于健康。因此,注重五味的調和,是保證臟腑經絡之氣運行正常、身體健康、延年益壽的重要條件。要做到五味調和,一要濃淡適宜;二要注意各種味道的搭配,辛、甘、酸、苦、咸的配伍得宜,則飲食具有各種不同特色;三是在進食時,要做到味不可偏亢,偏亢太過,容易傷及五臟,于健康不利。
民以食為天,食物五味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后天之本,五味偏嗜則是“過用”的原因之一,是為發病之因。
過量食用辛味食物會刺激胃黏膜,使肺氣過盛、筋脈不舒、指甲干枯。患有痔瘡、肛裂、胃潰瘍、便秘等癥者還會加重病情。
過量食用甘味食物,會致使心氣煩悶、喘息、膚色晦暗。甜食吃得過多還會引起血糖升高,膽固醇增加,使人發胖,引起身體缺鈣及維生素B的不足,甚至會誘發心腦血管疾病。
過量食用酸味食物會使肌膚失去光澤,肌肉變得粗硬,甚至口唇翻起。酸食過多還會引起胃腸道痙攣及消化功能紊亂。
過量食用苦味食品,會使皮膚枯槁、毛發脫落。過苦還易導致腹瀉、消化不良等癥。
過量食用成味食物,會使流經血脈中的血淤滯,甚至改變顏色。尤其心臟病、高血壓患者的飲食不宜過咸。
正所謂“凡事當思兩面性,辨證攝食看需要”。
食物五味有禁忌
疾病對食物五味的禁忌是一個很重要卻又復雜的問題,幾乎所有患者及其家屬都會提出詢問。常言道:“三分吃藥七分養。”飲食五味的禁忌問題是疾病調護中重要的一環。對患者來說,尤其要把食物五味的禁忌貫串于整個疾病的治療和康復的全過程。
食物五味的禁忌與病情病性
針對疾病的寒、熱、虛、實,臟腑表里等病證,結合食物的屬性、性味全面加以考慮,凡于病不利的飲食皆為所忌。
★毒深熱盛,口渴煩躁,發熱便秘者,宜多吃水果汁、西瓜、米粥及一些清涼健胃、消渴除煩的食品,切忌過食生冷及油膩之物。
★術后若出現胃陰不足癥狀,口干納少,舌光紅無苔,時有惡心的消化道疾病患者,應當禁忌辛熱傷陰的藥物和食品。
★體質虛弱者,應選擇清淡、易消化、營養豐富的食物,忌食油炸、油煎、肥肉等油膩、不易消化的食物。
★熱性體質的人,應選擇清涼食物,忌食姜、蔥、辣椒、酒、熏烤之品、羊肉、狗肉等辛辣油膩食物。
★發熱患者應忌生冷、油膩食物等,免傷脾胃;忌酒及辛辣食物,免傷胃絡。
★久病之人,忌食豬頭肉、鵝肉、魚蝦等。
★胃脘脹滿、嘔吐、惡心之人,少進甜食,如飴糖、砂糖、蔗糖。
★瘡癰腫毒患者,忌羊肉、蟹、蝦以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凡有出血癥狀(如鼻出血、咯血、吐血、尿血、便血等)的患者,忌辛辣食物。
★咳喘多痰的患者,忌酸澀之物,如楊梅、石榴、櫻桃、梅、杏、李、山楂、木瓜等。
★痢疾后,忌飽食及甘甜、滑利、生冷食物及瓜果、動物血等。
★大便稀薄者,少進肥肉。
★脾胃虛寒之人,不宜食柿子。
★內熱較盛的人,不宜多吃荔枝。
藥物與食物五味的禁忌
例如患者正在服健脾和胃、溫中益氣的中藥,而飲食卻攝取性涼滑腸之食品就不適合了。就病證和體質而言,平素脾腎陽虛容易腹瀉者,須忌食生冷黏膩滑腸食品。如蘆筍性涼味甘,有通便潤腸作用,如用于脾虛腹瀉的患者就非所宜;肺胃陰虛口干舌紅者,切忌辛熱香燥食品,如辣椒、胡椒、生姜、生蔥及干果等;體內熱盛者忌油煎炒煨;有黃疸者忌油膩、肉食;水腫者忌食成味等。有些傳統的說法也應予以尊重,如進食人參類藥物后忌食蘿卜,以及鱉甲忌莧菜,蜂蜜忌蔥等。
民間所傳“發物”的五味禁忌
所謂“發物”,是指使疾病加重或誘發疾病的某些食物。現在看來,有些與過敏性疾患有關,如哮喘、蕁麻疹等,有些與外癥瘡瘍腫毒有關。這些食物多指水產品中的帶魚、鯉魚、鱔魚、蚶子、蛤蜊、螃蟹、蝦、海參,畜肉類的羊肉、狗肉、驢肉、馬肉,蔬菜中的韭菜、芹菜、香菜、茴香等。
雖然要尊重一些傳統的食物五味的禁忌習慣,但那種過分遵從食物五味的禁忌,甚至故弄玄虛以致使患者無所適從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
患者的食譜不宜太窄,食物五味的禁忌不宜太嚴,可視其病情的寒熱虛實和脾胃消化吸收功能的強弱,予以必要的食補和食療。以高蛋白、高能量、高維生素的飲食為主,以彌補機體的消耗,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事實證明,保持脾胃功能正常,后天營養充足,常能提高人體對手術、化療和放療的耐受力,改善全身狀況,加強扶正祛邪作用,從而獲得較好的遠期療效。
糧谷、肉類、蔬菜、果品等,是飲食主要的組成內容,在體內有補益精氣的作用。它們皆有五性五味,宜和而食之,無使偏盛。人們必須根據需要,兼而取之。只有主食與副食的全面搭配,才能有益于人體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