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想過,為什么無論環境的溫度如何變化,人的體溫總能恒定在37%左右?研究表明,不僅恒定的體溫對健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生活中還有許多溫度與健康有關,比如室內、室外的溫度,食物、飲水的溫度,洗臉、洗澡的溫度。
●身體、皮膚溫度各不同
“每個人的體溫有所不同,但都在37℃左右。人類依靠先進的體溫調節系統‘以不變應萬變’,在自然界的選擇中存活下來。”北京體育大學運動人體科學學院副教授張一民告訴記者。
37℃左右:正常體溫。這一數據最早來自1868年,是當時測量了2500名成年人的腋下體溫后,得出的平均值。不過,美國馬里蘭州醫學院的專家麥克維克后來又測量了148個人的口腔溫度,得出的平均值是36.8℃。測定結果表明:個體之間體溫變動范圍在2.7℃之內,都是正常的。人的體溫高低有細微的差別。美國耶魯大學一項最新研究顯示。體溫較高的人一般來說比較友善,更愿意把自己的東西贈予他人;體溫較低的人則相反。
除了體溫,人還有“皮膚溫”,也就是皮膚表面的溫度。在環境溫度為23℃時,人的額部皮膚溫一般為33~34℃,手為30℃,腳為27%。就連人體的內臟也有溫度差異:肝臟溫度最高可達38℃;腦產熱量較多,溫度接近38℃;腎臟、胰腺及十二指腸的溫度則略低。
37.5℃以上:發熱。臨床上,體溫高于正常稱為發熱,37.5~38℃為低熱,38~39℃為中度發熱,39~40℃為高熱,40℃以上為超高熱。當體溫高于41℃或低于25%時,將嚴重影響人體各系統,特別是神經系統的功能活動,甚至危及生命。“很多人把發熱當病來治,這是一種誤區。”衛生部首席健康教育專家洪昭光教授指出,發熱本身不是疾病,而是一種癥狀,它是體內抵抗感染的機制之一。從某種程度來說,發熱甚至是“有益”的,它可以縮短病程,增強抗生素的效果,使感染傳染性較低等。
●適宜的環境溫度
“很多人都有看《天氣預報》的習慣。中醫尤其講究天人合一,認為天氣變化對健康有決定性的影響。”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教授張國璽說。
20℃:最佳室溫和睡眠溫度。在春秋季,室溫在20℃左右,是讓人感覺最舒服的溫度。200多萬年前人類剛出現時,白天的平均溫度就在25℃以下,最利于身體散發多余的熱量。同時,20℃也是最佳睡眠溫度。室溫在24%以上時,睡眠會變淺,睡眠中的身體動作和醒轉次數增多。睡眠溫度在18℃以下,也會容易醒轉,不容易進入深睡眠。因此臥室溫度一般以20%左右為佳,濕度以60%左右為宜。如果是辦公室,溫度最好恒定在17℃,這是最適合人類思考的環境溫度,也是最佳學習溫度。
室溫超過25℃時,人體開始從外界吸收熱量,你會有熱的感覺。若室溫超過35℃,人體汗腺就開始啟動,通過出汗散發體內熱量,你會感到心跳加快、血液循環加速、頭昏腦漲、全身不適和疲勞,有昏昏欲睡的感覺。當溫度在8~18℃時,人體就會向外散熱;當室溫低于4℃,你會感到寒冷。
降溫10℃,最易生病。“最容易讓人生病的,并不是冬天最冷的時候,而是氣溫驟降的時候。”張國璽提醒說,“一般來說,24時內的氣溫下降超過10℃就可以算是驟降,這時人對溫度的耐受能力趕不上溫度變化,抵抗力出現‘盲區’,最容易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