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問一個讀MBA的學生:“你為什么要拿MBA學位?”他說:“我在這兒工作,工資不夠高,我想換個工作能夠多賺點兒錢。”我問:“你為什么要多賺錢?”他說:“賺點兒錢,可以有更大的權。”我說:“為什么要有更大的權呢?”他說:“有了更大的權可以賺更多的錢……”
他轉不出這個圈兒,問題在于,很多人都轉不出這個圈兒。仔細想想,發展經濟、賺錢,不管個人也好,國家也好,都是一個手段,并不是目的。賺錢的最終目的是什么?是提高一個人的主觀幸福感。幸福感不光是指物質上的滿足,也包括精神層面的東西。既然我們的終極目標不是追求財富而是追求幸福,那么為什么我們要這樣去追求財富呢?究竟是不是增加了財富就能增加幸福呢?
彩票中大獎的人比一般人更幸福嗎?關于這個問題,有一個很出名的研究。一個叫布萊克曼的學者,在20世紀70年代跟蹤美國一批買彩票中了大獎的人,研究他們的幸福程度。他同時還跟蹤了一批遭遇車禍并終身殘疾的人。人們往往認為,中大獎的人會一生幸福,殘疾的人會一生痛苦。但事實上,長期跟蹤得出的結論是:中大獎者的幸福程度和一般人的幸福程度幾乎一樣。而那些殘疾的人,幸福程度確實要比一般人低些,但差別比絕大部分人包括他們自己的預測要小得多。研究說明,即使是那些非常極端的事情——中六合彩和終身殘疾,人們都會很快適應。不一定是100%的適應,但適應程度往往比預測的要強。
▲住什么房子才幸福
既然人對什么都能適應,那我們還追求什么?為什么還要拼命去賺錢?
問題在于,人不是對所有的東西都會適應。相對來講,人對以下三種東西是不太適應的:第一,影響一個人生存的東西,比如說,人對饑餓是不容易適應的;第二,人對很多絕對的東西是適應的,但是在比較中會產生刺激;第三,人往往對恒定的東西容易適應,但是對變化無常的東西不容易適應。現在很多人都想買房子,有小房子的還想要大房子,有大房子的還想要更大的房子。舉兩口之家為例:如果兩口之家住的房子太小,只有20平方米,這是不容易適應的,他們比住100平方米房子的人更容易不開心,更容易吵架、煩躁、壓抑、緊張。但住房面積到了一定程度,比如兩口之家住100平方米的房子,跟住120平方米的房子相比,感覺上就不會有太大差別。
另外,如果在上海市中心有一套150平方米的房子,很多人會很開心的,因為你身邊絕大部分的人還無法在上海市中心買下150平方米的房子——這是在比較中產生的幸福。經濟學家萊亞德舉了個例子,在一個看臺上觀看足球賽,起先大家坐著,坐著的時候看得還可以。但是為了看得更清楚,有一個人站了起來,結果,大家都站起來了。當大家都站著時,清楚的程度與大家都坐著時是一樣的,但結果是大家都站著看。對物質的追求很有這種味道,從幸福的角度講,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零和游戲”,但是它卻耗費了很多。
▲按適應性尋求幸福
總的來說,我們幾乎可以把所有的事物歸為以下四類:容易適應的好事,不容易適應的好事,容易適應的壞事,不容易適應的壞事。
容易適應的好事往往是穩定的、與物質相關的享受。比如住大房子、開豪華車等。不容易適應的好事,往往是不斷變化的、可帶來驚喜的享受,比如旅游、社交、藝術創作等。容易適應的壞事往往是指穩定的、物質上的匱乏,比如較小的房子或較低的收入。不容易適應的壞事,往往是不穩定或不可控制的、不斷帶來焦慮和痛苦,比如受老板的氣或從事危險的工作。就人的適應性而言,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在追求好事的時候,我們盡量要追求不容易適應的好事,而在避免壞事時,也應盡量避免不容易適應的壞事。
最后一個例子,不管在中國還是在美國,很多城市里的白領都會做這樣的選擇:要么在離工作單位近一點兒的地方買一套小房子,要么在遠點兒的地方買一套大房子。現在很多人房子越買越遠、越來越大,這是一種錯誤的選擇。房子看起來大,但到了一定程度,房子的大小對幸福程度的影響并不大。如果你住得很遠,那么每天的上下班都會給你帶來很大的生活壓力。每天花在路上3個小時,這3個小時拿走的往往是真正能夠產生幸福的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