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網絡流行語作為一股強勁的勢頭頻繁地出現在網絡上和人們的口中。作為新興的社會現象,探討網絡流行語,對于社會生活健康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網絡流行語;特點;力量
一、網絡流行語的特點
網絡流行語是指伴隨著現實社會事件的發生,在網絡上幾乎同步發展流行起來、風靡于網絡內外的熱門詞句。其特點很明顯,首先,網絡流行語一般由幾個字構成,簡單明了。比如之前流行的網絡語“俯臥撐”“躲貓貓”,僅僅三個字就簡潔凝練地完成了對新聞事件的命名,直指對這兩起非正常死亡事件官方解釋中的蹊蹺之處,并且將平常的游戲和運動與沉重的死亡聯系在一起,形成巨大的語言反差,給人們視覺和聽覺上沖擊力,引起人們對新聞事件的極大關注。其次,新穎是網絡流行語的另一重要特征。一是舊詞新用,比如“打醬油”最初是用在某男對“艷照門”的看法:“關我鳥事,我出來打醬油的。”于是,“打醬油”在網友的追捧下竟然被賦予了“冷眼旁觀”等全新含義;二是突破常規語法規則,造成陌生化的效果。比如“被就業”指的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竟然已簽了就業協議書,采用副詞加名詞的句式,擺脫了傳統書面語言的語法規則,推陳出新。再次,網絡流行語由于其語言結構簡單,可以在不同的場合和對象上靈活套用,任意復制,帶來不同的新鮮感。比如2009年,有人在網上發了一張男子吃面的圖片,配的文字說明是“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這一發不可收拾,緊接著“不是……是……”的句式被提煉出來,網友開始廣泛地競相模仿運用,出現了“哥抽的不是煙,是寂寞”等句子。網友樂此不疲地將流行語輻射到各個領域,流行語的不停繁衍也延續了其生命力。
二、網絡流行語的“力量”
費斯克認為,“話語是一種被社會化發展出來的語言或再現系統,以賦予和傳播一整套有關某一重要話題的含義”[1]。網民從網絡媒體中獲得強大的話語生產能力,在某種程度上動搖了傳統媒體一貫擁有的話語霸權地位,形成一股制衡的力量。
網絡流行語背后都有深刻的含義,或幽默或諷刺,常常讓人會心一笑后掩卷深思,因此頗能吸引眼球。這有助于加強民眾對新聞事件的關注,提高新聞傳播效果。在互聯網中,每天都要產生無數的信息,只有那些最能觸動公眾神經的事件,才能引起關注,形成網絡流行語。這些流行語孕育著豐富的情感和信息價值,其背后對應的事件或現象,也具有極大的新聞價值。因此,網絡流行語的出現,大多都受到了傳統媒體的高度關注。由于其權威性,流行語從網上走到網下,產生新一輪的傳播效果,與網絡媒體形成合力,共同促成事情解決。比如“躲貓貓”在網上曝光后,引起了廣大民眾的關注和質疑,傳統媒體隨即介入,深入挖掘,進一步擴大傳播通道,最終在各方輿論的壓力下,云南省政府親自出面表示“政府這次不再躲貓貓”,并且提出讓網民參與現場調查,還原事件的真相。
網絡流行語的大量出現,在某種程度上成為民意表達的符號。網民通過這些流行語,表達對自己生存于現實社會的一種觀點和立場。以年輕人為主的網民,緣于對某些事件尋求真相無能為力,而又無法熟視無睹的無奈,通過流行語(曲線救國“惡搞”,借流行語“起哄”),把這種關心以一種完全娛樂化甚至是諷刺的方式表現出來,表面上看似漠不關心,實際上這樣的語言能在短時期內迅速流行起來,使得這些事情得到更多人的關注。“同時由于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社會矛盾相對集中,負面情緒有一定累積,網絡流行語的豐富含義,在某種程度上,同時還充當了‘社會情緒泄壓閥’,起到了宣泄不良情緒的作用。”[2]滿足現代人追求個性,追求高節奏生活的需要。據統計,35以下的網民一直占網民總數的80%以上,35歲以下的中青年網民是網絡流行語最重要的創造者和使用者。他們正處于生命的旺盛活躍期,對社會變化感知敏銳,想象力創造力強,具有較強的表現欲,網絡流行語的語言特征迎合了網民顛覆傳統、追求趣味性和新鮮感、追求個性彰顯的心理需求。同時,現代社會中,人們行色匆匆,在參與相關新聞事件的討論時,利用網絡流行語的簡潔性,不需要多余的解釋說明,提高了交流的速度和質量,滿足現代人追求高節奏和高效率的生活的需求。
注釋:
[1] [英]丹尼斯·麥奎爾、[瑞典]斯文·溫德爾:《大眾傳播模式論》,祝建華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89頁。
[2] 蔡敏:《傳媒話語生產與控制》,傳媒學術網(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rticle.php?id=3303),2005年11月28日。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