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于寫詩的動力和靈感,筆者在本文中作了詳細的敘述。詩歌如果不在意象獨到的新、奇、靈、美、巧的構思和語言藝術上下功夫是不行的。每寫一首詩,都可以視為是在創造一次用只言片語去奪人心魄的奇跡,這種精妙的寫詩追求確實值得提倡。
關鍵詞:詩歌;生活;靈感;感情
一、寫詩緣起
筆者最初對詩歌是一種朦朦朧朧的愛,沒有抱任何希望和目的。6歲那年識字不多,讀了李白寫的《靜夜思》以后,心里感到很舒服,其中意境,月亮與月光,無論舉頭或低頭思鄉的情景,真的很美,就像發生在自己家里和床邊,便愛上了詩歌。
第一次寫詩是在重慶合川一中讀書的時候,教語文課的唐老師在課堂上朗讀了筆者的一篇作文并說:“這作文寫得有激情,觀察事物的視角也特別。你會寫詩嗎?”“不會”,筆者回答。“下次寫作文,你可以試一試寫首詩。寫你感受最深最難忘的真實而又特殊的感情”,唐老師語重心長地說。于是第二天筆者便寫了《小纖夫》。這詩寫得不好,唐老師以示范的方式對全詩逐字逐句作了修改。
《小纖夫》寫的是筆者12歲時,為補貼家用,在除夕那天,給大姐留了張字條,就跑到嘉陵江金灘拉船去了。不幸在拉船時掉進河里,差點被淹死。這事至今難以忘懷。1978年回憶起這件事便寫了這首詩:
在重慶建專讀書期間,因學校改為四川建材學院,學習加重,寫詩受到影響,只斷斷續續寫了二十多首描寫校園生活的詩,在團委會主辦的《小鱷魚》美術刊物上發表并獲獎。
在陜南寧強石棉礦實習時,于該礦舉辦的聯歡晚會上,學校領隊點名要筆者表演詩朗誦,并指明要在描寫學校生活的詩中挑選三首朗誦。反復篩選后卻沒選到一首適合在晚會上朗誦的詩。領隊老師對筆者說:“你必須抓緊時間在兩天后的晚會演出前寫好詩稿交領導審查。”于是,筆者便連夜趕寫《石棉之歌》一詩:
回想起來,在校讀書期間寫的那些很不成熟的詩早已全忘了。唯有那首曾經引起爭議的《校園》還記得:
昔日校園讀書早 今去校園舞鐮刀
推翻園中石桌椅 挖土種菜栽紅苕
這首詩寫的是在1960年受了大自然災害后,學校發動同學們去校園里種瓜、種菜、種玉米的真實情景。因在爭議中留下了太深的印象,不然筆者早就忘記了。
二、寫詩與靈感
筆者參加工作特別是結婚以后,家庭負擔與瑣事纏身,壓力大、工作忙,詩寫得少了。然而,面對現實生活,面對親身經歷的遭遇與所見所聞,面對人生上演的一幕幕悲劇與喜劇,情感上的悲愴與歡樂卻不能熟視無睹,對人生的洞察、對民生與愛情的領悟,更不能無話可說。人生雖然短暫繁忙,歷代詩人中的圣賢已經為寫詩人做出了榜樣,詩人忠實于歷史,記錄下時代前進的步伐,敢說人話,敢寫民間疾苦,敢寫民生真實生存的現狀及問題,成為有社會責任和良知的人,成為追求理想人生、理想社會的時代歌手和推手,而不是最終被歷史拋棄和人民所不齒的文痞。
為什么要寫詩,為什么會有靈感來襲?這是天意嗎?其實這不是天意催逼,而是自己良心在呼喚,每當筆者在迅速記錄來襲的靈感時,妻子不能理解,她多次問:“干什么呀!突然又神神秘秘寫什么?靈感真的那么重要嗎?你沒有病吧!”記得有一年冬天,室內沒有空調,窗外下著大雪,晚上睡夢中有靈感來襲,于是迅速起床去拿紙筆回到床上,打開電燈伏在枕頭上寫,把她弄醒了,她出于關心筆者健康,立即關了電燈,卻關不掉靈感,因此筆者無法安眠。
有一次去宜賓出差,從宜賓城里打車到天原化工廠辦事,司機沿途介紹著當地的風景和人事斗爭,話特別多。在路過江邊時他說:“三國書中說滾滾長江東逝水,就是寫的這里。”筆者看見那江面不寬,流水也無滾滾之勢。他解釋說:“這是枯水季節,洪水期來了就滾滾泛濫了,很像我下崗時發怒,過去了也就過去了。”這位司機說話很幽默,觸動了筆者的神經,下車后站在路邊即興寫了《江堤》一詩:
還有一次是去青島出差,路過煙臺時突發奇想,因為筆者從來未到過海上,更未坐過海船,不知海上生活有何樂趣,決定乘坐海船去青島,可是當天船票不好買,只得去咨詢服務處求援,幸好筆者有一家小報的記者證,售票員看了記者證后,賣給了筆者一張二等艙的船票,得以順利上船,心里特別愉快。這二等艙的房間里只有三個人,經過互相交談,才知道一個是研究兒童文學的作家,一個是市文化局干部。其中特別健談的是作家,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談話風趣幽默。由于談話投機,我們便成了朋友。作家口中說過的那些海洋動物里,筆者只有海猴沒有見過,這海猴可能只是個傳說。那位作家說她目前正在準備為孩子們寫一批有關海洋動物的作品,去滿足孩子們的好奇心。作品除了趣味性、知識性外,打算對孩子們作些德、智、體方面的啟蒙教育。筆者深感愧疚,至今都未考慮到給孩子們寫點東西,于是下定決心回成都后盡快給孩子們寫點東西。經過反復思考,最后寫了《捉海猴的傳說》一詩:
三、寫詩源于生活
的確,寫詩常常有靈感惠顧,如果沒有靈感來襲的時候怎么去寫詩呢?其實凡是一切能觸動詩人情感、引起深思的問題,無論是怪異的社會問題、人性問題、愛情問題、時弊問題等,也都是引發創作激情和靈感的源泉。如筆者偶然聽到別人一席震撼心靈的談話,或是看到一則十分刺激人心的新聞報道,或經歷一次現實生活中有較大社會影響的事件等,都可以引發創作的沖動,產生聯想,暴發激情,寫出與現實生活和時代脈搏相通相聯的詩。
一般來講,將自己親身的經歷和遭遇寫成詩,如《回望》《還鄉曲》等,這都是心靈的吶喊和愛的呼喚,是情感的需要,十分自然。還有筆者寫的愛情詩《遲暮之戀》《無花果》《石榴》等,也是在讀者提問和要求的情況下寫成的。又如《石棉之歌》這首詩是在接受老師命題后產生聯想寫成的。當前的拆遷問題引發的社會矛盾十分突出。如果是屬于國家建設需要,必須進行拆遷的地方,每個公民都有義務和責任積極配合支援國家建設。同時,在沒有完善合理賠償協議與被拆遷人簽字前,政府也三令五申強調不準任何單位和個人違法搞暴力強制拆遷。然而一些拆遷公司和不法開發商勾結某些地方官員,為獲得高額利潤,視國家法律為兒戲,肆無忌憚地傷害群眾合法權益的行為,令筆者萬分氣憤,于是寫了《煤的故事》一詩。
還有一次筆者聽了醫生談話,受到驚嚇而寫了《病中吟》一詩。這一次是妻子突然病重,送去醫院急診,醫生診斷為胰腺炎,發現膽囊也有問題,必須立即住院輸液。主治醫生把筆者叫去護理辦公室嚴肅地說:“你愛人如果輸液后繼續巨痛不止,就需要動手術。這種手術風險大,你們家屬要做好思想準備。”筆者聽了醫生這席話,在走出護理辦公室時,感到渾身乏力。那時窗外正下著大雨、吹著大風,真是凄風慘雨呀!輸液從下午4點多開始,筆者眼睜睜盯著輸液管中的滴液一滴滴往下落,到第二天清晨2點鐘也不敢睡覺。為排解心里的不安并消除疲勞和恐懼,筆者就在舊報紙邊上隨意亂寫。后來在妻子病好出院整理東西時,發現一張舊報紙邊上筆者寫的《病中吟》一詩。她看了這首詩后哭笑不得,認為是筆者被這病嚇懵了。
寫詩就為真心暢其情,做事必須盡其心。筆者曾經為新都建設作出過貢獻,有很多家報紙和電臺對此進行過長篇報道。然而,要保住成果很難,后來就像冰一樣融化了。于是寫了《冰雕》一詩:
只因愛得深
至今還留著癡情
騰飛之夢不幸凝成
檐下冰劍和冰雕
這美麗的冰雕之軀豈是
無暇夢中淚的晶瑩
甘愿如海蚌裂身
釋放顆顆血淚珍珠
卻難釋放碧血丹心的靈魂
隨雷雨難飄散漫天愁云
留下滿地淚痕
四、寫詩需錘煉語言
詩是語言的藝術,是人生萬事百態生活精練的縮影,中國的語言文字與世界各國的語言文字相比,具有獨特的魅力,無論是運用詩的語言或是運用精妙的散文語言,表現豐富多彩、萬事萬物、山川風景、人生軌跡與人們微妙多變的內心世界,只要肯下工夫、努力思索、精心琢磨,使用恰當,就能起到一字千金的絕妙作用,不但能使一首詩成為精妙作品,而且在特定環境下,一個字也可創作出特殊意境,讓人忍俊不禁。
有一位朋友給筆者講了一個笑話,說在古代有個飽讀詩書的秀才,邀請兩位朋友去鄉場飲酒,路過一家寡婦門前,看見有位年輕漂亮的寡婦坐在自己大門口納鞋底,這三人中有個搗蛋鬼慫恿秀才說:“大家都說你滿腹經綸,現在我要考你一下,如果你贏了,今天我請客,敢不敢?”“請出題!”秀才說。“如果你只用一個字,把前面坐在門口的那個寡婦逗笑了,然后再用一個字又把她惹怒了,這就算你贏,怎么樣?”秀才見那寡婦腳邊不遠處的石階下蜷臥著一條小黃狗,于是秀才靈機一動,便胸有成竹地朝寡婦走過去,寡婦正欲起身回房,卻見那秀才停下腳步,恭恭敬敬地朝著那條小黃狗拱手作了一個揖,然后雙膝跪下磕了個頭,接著長長地大喊一聲:“爹……”寡婦果然“哧”的一聲笑了。她心里想,原來這個人是個神經病。這時秀才不慌不忙地站起身,面朝寡婦恭恭敬敬拱手作了一個揖,磕了個頭,大聲喊:“娘……”“滾!哪個是你娘呦?瘋子快滾!”寡婦罵道。秀才哈哈大笑,起身扭頭跑到那個搗蛋鬼身邊,擂他一拳說:“快走!該你請客了!”
從上面的小故事,可以認定散文語言能在特定的環境配合下,用一個字對全文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而形象凝練的詩歌語言,理當更勝一籌。詩人用激情和思考凝聚詩句,傾訴自己的真情實感,希望能妙筆生花,就不得不在形象化的語言藝術上下功夫。尤其是寫限于一行至兩行的詩,要想凸顯其鮮明而富有個性特征的感性形象,不下功夫不行。對創作這類短詩,筆者也進行過不成熟的嘗試和探索。如從人人喊打的老鼠聯想到那些與老鼠劣行一樣可恨的貪官,若用散文語言去寫,確實需要千言萬語;相反,若用詩的語言去寫,一句詩就可解釋其中所共有的實質。如筆者所寫的《鼠》:
總想把每個成果咬個洞
又如筆者的《傘》僅用兩句詩便寫出如何以真情真愛去關心民生問題以及人們渴望解決民生疾苦問題的心愿:
做云雨夢
給游子撐一個家
再如筆者的《水》也僅用兩句詩便把黨和國家與人民之間的那種魚水情深的關系形象如實地抒發出來:
獨握生殺大權
卻偏愛生靈如子
寫這類短詩,一般來講可能得篇較容易,然而入妙卻很難。如果不在意象獨到的新、奇、靈、美、巧的構思和語言藝術上下功夫是不行的。每寫一首短詩,都可視為是一次用只言片語去奪人心魄的奇跡,這種精妙的寫詩追求確實值得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