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周刊》:10年前,福特公司把“福特汽車環保獎”帶入中國時,就將其目標確定為鼓勵中國民間NGO、個人自發的環境保護項目,那時中國甚至很少有人知曉NGO,而民間環保意識也并不強烈,為什么當年會選擇這樣超前的方向?
葛致諾:環境保護需要每一個組織、每一個人的參與。“福特汽車環保獎”把支持對象鎖定在民間環保組織和個人,是為了激發更多的人做出更多貢獻。換言之,我們希望推進這樣的理念:即使是普通人,也能為環保做出貢獻。回顧過去十年的工作,這樣的一個戰略是有所收益的,我們不僅看到中國環保NGO數量的增長,同時也看到了他們的成長,因此我們的結果也會更加擴大化。
《商務周刊》:與一般民眾印象中的評選不同,福特環保獎過程公平、嚴謹、透明,福特為了達到這個標準,做了非常多的工作。有項目負責人認為,對于參加評選的項目,這種公平、嚴謹和獲得獎金一樣重要。福特中國也確實在這個項目中投入了很多獎金之外的人力、財力,在您看來,我們應該如何從整個項目的社會效益去評估福特環保獎的投入和產出?
葛致諾:您的問題提得很有見地,真正抓住了我們做“福特汽車環保獎”的初衷。企業管理中有一個ROI理論,就是投入產出理論,I不僅是Investment(投入),更是Influence 或Impact,也就是影響或者說作用。
確實,正如你所注意到的,我們努力在整個評選過程中保持公平、公正和透明。同時我們花很多時間精力去發現好的項目。 但從項目所產生的社會效益來說,我們這些投入完全是值得的。“福特汽車環保獎”的真正意義和一開始的初衷,就是為了鼓勵、激發、支持更多的民間力量來保護環境。只有我們去發現、支持真正好的項目,給大家作為榜樣和標本,我們才能激發更多的人參與到環保工作中來。
《商務周刊》:這個過程中有很大的工作量,除了社會效益,福特汽車有怎樣的收獲?
葛致諾:只有我們認真找出那些真正好的項目,對那些真正值得獎勵的項目給予支持,“福特汽車環保獎”才能真正起到作用,所以我們把自己的員工派過去,對入選項目進行實地考察,可以更好的了解這些項目。另一方面,這樣的舉動,也向所有的申請者發出一個信息,就是福特對這個項目真的非常關注、非常重視、非常認真。而且通過我們的員工和參與者的互動,他們對我們福特汽車有了更多了解,我們對他們也有了更多的了解。
對于福特公司來說,我們的員工不僅是調查人員,也在申請人和福特之間起到了橋梁的作用,同時他們也是福特品牌的宣傳大使。而且我覺得讓員工參與進來,親自感受到項目,對員工的責任感和自豪感也是很好的激勵,這就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商務周刊》:今年“第11屆福特汽車環保獎”已經啟動了,新NGO組織的成長速度可能沒有那么快,現在福特是需要考慮將支持的重點放在新項目上,還是發展得比較好的老項目?
葛致諾:我們會通過兩手抓的方式來擴大項目的效益。以前的項目都要繼續推進,我們對于申請有一個規定,獲獎者在兩年后可以再次申請,如果這個組織有新項目,或者把現有的項目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就可以申請。之所以這樣做,也是為了鼓勵大家繼續推進項目,讓他們開展的公益項目更有持續性,這一點對于公益事業非常關鍵。當然我們同時也在尋找和推進新的項目。可以肯定的是,對于福特汽車,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項目,我們會持續投入。
《商務周刊》:我們知道“福特汽車環保獎”來到中國后,采用了許多中國特色的做法,那么在您看來,一家跨國公司的CSR項目如果想要在中國獲得成功,有哪些是需要特別注意的?
葛致諾:剛才我們討論了很多公益事業如何讓當地社會真正受益。其實,當我們推進項目時,我們需要獲得所有相關方的支持,只有所有人共同的努力,才能夠真正創造一個不同的世界,讓這個世界更美好。
我所說的相關方首先包括各級政府機構,我們需要了解他們在環保方面的想法;另外,我們也有自己顧問,以及很多環保專家,我們大家都共同攜手,為了更好的目標來進行努力。還有兩個非常重要的部分,一個是媒體,一個是我們的員工。我們為了要讓整個項目成功實施,這些相關方的共同努力使我們成為一個完整的圓圈,才能夠在中國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