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諸多跨國巨頭一樣,日立轉型的重要支點是中國。目前,中國大陸的銷售額已經占到日立全球的11%,未來他們的目標是把這個比例提升到20%。而中國市場的快速成長,對于這些想有所作為的公司來說,最重要的是將原來為其本土市場或歐美市場服務的“中國事業戰略”轉換為更具針對性的“中國市場戰略”。針對此話題,《商務周刊》對日立制作所會長川村隆進行了專訪。
《商務周刊》:日立“社會創新事業”的關鍵詞之一是“全球”。在發展初期,日立的全球化目標是進入西方市場?,F在,您是否更加關注新興國家市場?具體來說,日立的全球化如何布局?
川村隆:在發達國家層面,由于歐美各國已經達到了社會基礎事業的革新和升級階段,因此存在一定的市場空間。比如英國鐵路現在就面臨著更新換代的問題,日立今年剛剛獲得了一個100億美元改造英國鐵路的合同。但相比進入發達國家,日立會更重視進入發展中國家,因為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非???。對于發達國家社會基礎設施的更新,我們需要充分參與;而對發展中國家的社會基礎設施新建,比如東南亞、中近東、印度、巴西,我們更是抱以高度關注。
《商務周刊》:具體在中國市場,日立進行了哪些布局?今后幾年的重點是什么?
川村隆:現在,我們在中國開展了各種制造事業的工作,在中國總計有員工5.3萬余人,涉及到建筑設備、電梯等與社會創新事業相關的諸多領域。日立企業在華分布比較集中的地方主要是沿海地區,比如日立的建筑機械設備在安徽合肥,日立的電梯工業則集中在廣州、上海、天津,但在整個中國地區開展的事業領域是非常廣泛的。今后,我認為會繼續增加信息通信方面的事業。所以,今后日立在中國的產品制造,特別是系統制造會不斷加強。
《商務周刊》:在一些新興市場,比如中國和墨西哥,日立都在收縮或退出液晶面板業務。這是否意味著日立判斷在這兩個市場的相關業務已經處于衰退?是因為日立自身的技術落后了嗎?
川村隆:日立在顯像效果等產品技術性能方面仍然是非常先進的,但在大量生產及高性價比方面,從全球水平來看確實有一些滯后。在墨西哥,雖然日立現在并不在當地生產,但還是在通過采購的形式繼續在當地推進相關業務。
《商務周刊》:幾乎就在短短三、四年時間里,節能環保就從企業的社會責任發展成為一種商機,中國市場更是成為企業在低碳經濟領域的必爭之地。日立準備用哪些技術和方法來參與競爭?
川村隆:日立在低碳領域具有很多先進的技術和產品,比如高效的火力發電系統。目前電力領域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在節省資源的同時減少廢氣排放,日立對此一直進行著積極的研究和應用,并將已有的技術和產品貢獻于中國最新的高效火力發電站。此外,中國正在大力發展電動車,對于電動車所需要的能源相關設備,包括半導體、變頻器、電池等,日立也會積極提供相應產品。此外,在電梯、軌道交通方面,日立都在進行著相應技術的開發。
《商務周刊》:智能電網的快速發展是中國市場今年的一個新趨勢。中國計劃在2010年投入約73億美元。日立在此領域是否也有相關計劃?
川村隆:我們在中國已經參與了幾個項目,包括智能電網和智能城市。比如“天津生態城”,日立是參與企業之一。另外,中國國家發改委與日立集團簽訂了合作備忘錄,包括智能電網等資源循環和低碳經濟相關的項目都會不斷地推進。接下來,發改委會與日立共同選擇一些示范城市,開展包含智能電網在內的具體工作。此外,新加坡與廣州市共同建設的“中新廣川知識城”項目,日立也會介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