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攜手跨國巨頭進行海外并購成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新趨勢
許是有了去年收購加拿大一家小型石油公司受阻的教訓,近來海外動作頻繁的中石油在虎年的第一筆海外收購采取了聯合他人的審慎策略。3月22日,澳大利亞第二大煤氣層公司Arrow Energy宣布,在為期兩個多星期的談判之后,與荷蘭皇家殼牌有限公司及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601857.SH)最終達成34.4億澳元(約31.6億美元)價格的出售協議,Arrow的股東將獲得每股4.70澳元的現金對價,同時還包括Arrow國際業務在內的新公司的股份。
“交易尚需監管部門批準以及Arrow公司股東同意。”Arrow海外部工程總經理王星錦對《商務周刊》表示,目前還不便透漏過多細節。但據外媒報道,Arrow公司董事會已一致同意向股東推薦接受此次收購提案,而持有Arrow最大(16.7%)股權的New Hope集團也已表示將支持此項決議。所以此項收購接下來最大的不確定在于能否獲得澳大利亞外國投資評審委員會的審批通過。
據了解,殼牌和中石油已成立了一家股份對等的合資公司進行此次資產收購。倘若收購成功,這也將成為中石油海外收購的第一個煤層氣項目。
煤層氣實際上就是俗稱的煤礦瓦斯,是賦存在煤層中的烴類氣體。由于世界上剩余的油氣儲量多位于政局不穩定地區,且被當地政府持有,所以很多大型石油公司已將目光投向非常規能源。煤層氣因為可以轉換為高價值的液化天然氣,所以自2008年以來,包括殼牌在內的多家能源公司已經涌向澳大利亞東部天然氣儲量豐富的昆士蘭州。有分析指出,從當前的各項數據來看,澳洲的液化天然氣工業發展迅速,預計將來很快會超過卡塔爾,成為世界最大的液化天然氣供應國。
Arrow是澳大利亞昆士蘭州煤層氣行業的領軍企業,擁有大約6150千兆焦耳的澳大利亞最大煤層氣儲備。由于澳大利亞本土的煤層氣產業競爭激烈,加之Arrow 目前的融資需求十分迫切,所以自3月初Arrow宣布收到了相關收購建議書后,期間盡管也傳出Arrow可能會拒絕此次收購的消息,但現在協議的達成無疑證實Arrow不過是期待一個更高的價格——每股4.70澳元的現金對價較此前向Arrow董事會提交的方案高0.25澳元,盡管仍低于部分分析師的預期。
繼去年中石油與殼牌石油聯手收購伊拉克的油田后,這次兩家公司再次攜手更是各取所需。據了解,殼牌實際上一直在試圖對Arrow進行整體收購,并曾在去年8月提出約30億澳元的收購報價,但未能成功。北京長貿咨詢總經理黃騰分析說:“按照殼牌的實力,它完全可以單獨提出收購Arrow,但殼牌最終選擇與中石油組成聯合體參與競購,應該更多的是看中未來中國煤層氣領域的商業機會和市場空間。”
對中石油來說,煤層氣業務則已成為其新能源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去年冬天中國南方的“氣荒”引發社會各界的關注和反思。國家能源局明確提出,要有序加大煤層氣開發力度。去年底,中石油在山西沁水建立了國內第一個商業化運營的煤層氣項目,生產的煤層氣直接進入西氣東輸管道。本月中旬剛剛與云南省政府簽署了煤層氣開發協議后,中石油又將觸角伸向了海外。 “不僅是澳大利亞,我們在美國以及印度尼西亞等國市場的煤層氣開發合作也都在積極發展中,主要方式是與當地煤層氣開發公司或油氣公司進行合作開發。”中石油煤層氣公司總地質師李景明在接受采訪時說。
據統計,中石油2009年油氣生產量達到6960萬噸石油和82億立方米天然氣,分別比2008年提高了12%和22%。然而,一些主要油田如大慶油田和遼河油田在幾年前實現平穩生產后,近年來的生產量均有下降。中石油近日表示,今年計劃加快進軍中東石油開發,以提高海外石油生產量來滿足國內油田生產的不足。
對今年年初重登全球市值最大能源公司的中石油來說,未來走出去的步伐無疑將更大。采取聯手其他能源巨頭的做法在降低風險的同時,更增加競購成功的可能性。就在中石油攜手殼牌聯合競標時,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也聯合道達爾,向非洲國家烏干達政府提交了投資新興石油工業的計劃。這或許正成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時的一種新趨勢,畢竟他們不希望被貼上“全球掠奪者”的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