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主義油畫是指二十世紀區別于現實主義流派的油畫,大致包含后印象主義、野獸派、立體派、未來派、達達派、表現派、超現實主義、抽象主義等流派。這些流派面貌各異,但是通過縱向的考察,我們可以發現其中一些共通性的特征。
第一,畫家的獨立精神。所謂畫家的獨立精神,就是畫家創造藝術作品時保持自由自在的精神,不受現實的牽制困擾。從中世紀到文藝復興時期,畫家的社會地位與工匠同類,按照雇主的要求構思、繪制作品。即便是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這樣被稱為“文藝復興三杰”的偉大藝術家,他們的藝術創造也是在教會規定的范圍內進行。到了17世紀,倫勃朗因創作《夜巡》時服從繪畫形式規律,沒有按照訂件人的要求在畫面上平等地處理每個人的形象,從此失去顧客的信任,最后潦倒而死。當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程度,贊助人變為資產階級后,畫家創作的獨立性才有所增強。
從文化的角度來看,傳統畫家是在集權規范內創作,精神的獨立性受到限制。“古典哲學的核心是人類中心主義,相信權威可能達到自明與全能,試圖以一種元素(物質)、一種象征(宗教)或是一種模式(科學)來解釋整個世界和全部歷史。”[1]在古典哲學背景下,上帝、社群等“權威”壓抑住人類充滿矛盾的精神傾向,把和諧作為一致的審美原則。畫家在群體性語言規范中進行個人創造,他的個人風格說到底只是集體主義語言系統中的一粟。表面上自由獨立的畫家其實是在理性制約下為一種規范服務。進入人類中心主義消退的現代社會,人類精神與自然、社會沖突的一面就顯露出來。伴隨著社會對個體的日益尊重,人的精神便與社會規范、傳統觀念對立,孤獨的個人走上證明存在價值的漫漫長途。從此,畫家以個人情感沖擊傳統的精神中心,用個人創造反抗集權化的群體藝術規范。畫家自我證明的方式就是反叛傳統,獲得能夠標識個人存在的“專利式”的個人風格。從這個意義上說,現代主義畫家比傳統藝術家具有個體獨立精神。
第二,形式主義的造型觀。傳統油畫傳達的是通約性的意義,因此力求意思明確,描述、敘事是基本的造型觀念。畫家通常注重摹仿現實物象的逼真面貌,再現物象的物理性真實。哪怕靜物畫、風景畫這些相對非敘事性繪畫,也因為畫家準確、詳盡刻畫對象的光、色、形、質而有了可描述性。重敘事、重情節,更進一步在畫面上營造戲劇化的情節沖突,這在傳統油畫中是常見的。
到了后印象主義畫家、現代主義之父塞尚這里,“他使畫成為自在的結構,畫根據本身需要而建構起來,它自己能說明一切問題。它是獨立的個體,向我們直接傳達畫自身的全部世界。一幅畫就是一個小宇宙,人們不是通過畫來觀察另外的東西”。[2]也就是說,傳統油畫中的“內容”到了現代主義油畫中已經不重要的,內容和形式可以完全分離。有些現代主義油畫即便還保留一些敘事成分,那也僅僅是作為表達精神的輔助手段,而抽象畫中敘事和情節完全得到排除。同樣的悲劇題材油畫,蘇里科夫的《近衛軍臨刑的早晨》可以講出有關近衛軍和彼得大帝尖銳沖突的故事。可是畢加索的《格爾尼卡》卻只有題目,說明它表現的是納粹轟炸格爾尼卡的事情,畫面各個形象之間沒有一條互相聯絡成事件的線索,觀眾實在從畫上找不到和現實對應的可能性。蒙德里安更為極端,《紅黃藍構圖》里找不到可供描述的任何現實情境。既然現代主義油畫顛覆了形式為內容服務的關系,那么內容是形式的內容,形式便是內容的形式。作為畫家,畫什么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怎么畫,題材只不過是借題,與它在現實中的意義不相關。
第三,極端地抽取造型要素。傳統油畫強調再現性的造型,形體、色彩、線條、明暗等繪畫要素都是為了再現自然。形象刻畫的好壞主要看表現對象的深刻程度,色彩的好壞也在于能否準確地表現對象的真實感。現代主義油畫不再把模仿、再現外界事物作為目標,繪畫的各個要素的獨立特性被發現、被定義和運用,繪畫的各個要素的獨立價值受到了空前的重視。例如,畢加索把形態放在中心地位,馬蒂斯把色彩放在中心地位,波洛克用點線翻飛的形態表達情感沖動,蒙德里安卻鐘情于橫豎直線交織成方格的“純粹”真實性。當然,這并非說現代主義油畫只用其中一個要素實現畫面,而是說畫家相對強調其中某一個要素,以便更集中地確立自我的意義和實現新的造型世界。
可以這么說,現代主義油畫的重大貢獻就是強調繪畫各種要素本身,注重造型要素構成的表現力,使造型要素從描摹性形體中解放出來。形式成為直接表達精神的手段后,畫家的工作就是創造新的形式。他必須創造屬于自己的光、色、點、線、面、體、布局上的結構語言,利用結構語言表達觀念。顯然,造型要素的種類是有限的,人的精神是無限豐富的,畫家只有不斷反叛傳統,在與前人成果的比照中極端地抽取造型要素,才能形成個人樣式。
第四,多樣的繪畫材料。為了再現自然的面貌,傳統油畫的工具材料有相應規定性,畫布、油畫顏料、調色油、畫筆、調色刀以及其他輔助媒介劑是不可缺少的,而且繪畫用品延續性強,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才有材料的局部性變革。畫面完成后,這些繪畫材料成了幕后英雄,它在畫面上不扮演獨立的角色。
在現代主義油畫中,無論是純粹油畫還是融入各種綜合材料的邊緣油畫,材料不再是輔助造型的手段,它已經直接參與“說話”。畫家與油彩、畫刀、筆、布打交道時,留下的堆、刮、挑、抹、按、揮掃、擺放等痕跡不是純粹為塑造形體服務,而是把“痕跡”當作觀念和精神的表達,直接供觀眾欣賞。這方面可以賈克梅蒂為例,他的油畫作品永遠處于未完成的狀態,觀眾只能欣賞痕跡疊痕跡的效果。有些油畫還能看到傳統意義上的油彩,有的則根本“不姓油”了,畫種的概念非常模糊。顏色并不一定是油彩,丙稀、彩色墨水、水彩、水粉、油漆、瀝青等等能想到的都可以拿來用;筆不限于鬃毛筆,炭筆、鉛筆、鋼筆、棍棒、小刀都可一齊上陣,各盡其能;油畫布、木板、墻壁等載體也開放了,鐵皮、吹塑紙、宣紙等材料參與進來,有些畫家甚至有意在承載物上留出一部分空白,讓承載物顯示材質美感、摻和著“說話”。由此帶來作畫方式的改變,畫家創作前可以不預先設定什么,而是作畫過程中隨機讓材料獨立顯現精神。波洛克圍繞地上的畫布四周蹦蹦跳跳,揮灑油漆、沙子、碎玻璃渣子,直到滿意為止。塔皮埃斯則是控制、拼貼沙子、粘土、石粉、纖維等多種材料,讓觀眾欣賞他的情感狀態。
第五,論真不論美。一般而言,傳統油畫家在固定的時間、地點以固定的視點觀察物象,通過靜觀方式建立起畫家和繪畫對象的心理聯系。所以,傳統油畫表達的是一種傾向于恒常性的視覺經驗,畫面割不斷對現實世界的再現。這種繪畫的真實,主要是靜觀的視覺真實。隨著近現代自然科學的發展,動觀視覺經驗逐漸積累起來,“真實”的觀念不斷經受哲學的拷問。人的視覺一旦獲得全面發展,畫家對事物表象的真實就持不信任態度,更看重動觀的視覺經驗。動觀的視覺經驗主要體現為心理時間、心理力感、內心視聽、感覺聯通等內部視覺,其實是一種心理真實。現代主義油畫服從的就是一種心理真實,圍繞心理真實探索形式。
帶有集體主義語言特征的傳統油畫,它的審美規范也是集體主義的,說到底“和諧”還是一種共同的規范。現代主義油畫既然反叛傳統,那么這些審美規范恰好是它要沖決的對象。它拒絕既成的審美標準,每創造一種樣式都對觀眾的接受力提出挑戰。只要畫家感受到的“真實”,不管美不美,他都毫不掩飾地呈現給觀眾看。陌生化的個人樣式不是要滿足觀眾的審美期待,而是要告訴觀眾有這么樣一個畫家存在——接受與否悉聽觀眾之便!如果硬要從美丑方面來談,那么它主要表現為“不和諧的美”。另外,現代主義油畫家創作的目的是提供一個讓觀者輸入自身信息的機會,這種機會無所謂美丑。
【參考文獻】
[l]王林.當代中國的美術狀態[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5:144.
[2]朱青生.什么是現代藝術[J].江蘇畫刊,1997,(1):4.
(作者簡介:楊雁楸,玉溪師范學院藝術學院講師,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