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王羲之的書體作為中國書法的主流立足于書壇,在中國藝術史乃至世界藝術史上,少有藝術家能夠像王羲之那樣,在跨越了如此巨大的時空之后,仍然具有如此巨大的魅力。王羲之是中國書法史上集大成的人物,他的作品以及美學思想,對中國傳統書法藝術創作、書法理論的發展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王羲之的書法,不僅得到國內公認,對歷代書家影響甚大,且在唐代即隨文化交流揚名海外,對日本、朝鮮和韓國的影響尤為深遠。
漢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全國統一而又歷時悠久的強大王朝。當時國力強盛,與國外交往頻繁,漢文化遠播四方,不少典籍也傳到了海外。因圖書全是寫本,所以漢字和漢字書法也隨之流傳開去,中國書法在朝鮮、日本、越南等地都生了根,尤其在日本得到了輝煌的發展。
在日本論著中,有日本源川彥峰的《王羲之小傳》,中田勇次郎的《王羲之年譜》《王羲之傳記》,杉村邦彥的《瑯邪臨沂王氏世系表》等,這些都是專門研究王羲之的重要論著。
據日本《古事記》和《日本書紀》載,應神天皇十五年(284年),百濟國王派通曉經典的阿直岐出使日本,并成為太子的老師;進而應太子的邀請,博士王仁于翌年去日本,并將帶去的《論語》和《千字文》進獻朝廷。這是漢字傳入日本的正式記載,也是日本書法歷史的起點。
到了奈良時代,相當于中國的盛唐之時,遣唐使的頻繁派遣,日本留學生和學問僧大批來唐學習漢文化、取經,使唐朝文化的輸出與日俱增。由于唐太宗一味愛好王羲之的書法,隨著兩國交往的頻繁,唐朝流行的晉唐書體特別是王羲之的法書便代替了六朝書體在日本流行。從《萬葉集》的詩歌中可得知,王羲之的名字在日本已家喻戶曉。日本圣武天皇卒于公元729年。在其生前,王羲之的《喪亂帖》《孔侍中帖》等已傳入日本。公元754年,鑒真和尚東渡日本,也帶去了王羲之、王獻之的不少書法名跡,為日本國書法藝術的突飛猛進創造了條件。天平寶字二年(758年),光明皇后又將圣武天皇遺愛的“二王”書法一卷,獻于東大寺。圣武天皇和光明皇后都臨摹王羲之的字帖,光明皇后所臨寫的《樂毅論》,已達到很高的藝術境界。隨著“二王”書風在日本受到崇尚,在奈良時代政治、經濟、文化大發展的基礎上迎來了平安時代(794—1192年)的書法繁盛時期,“三筆”(即空海、嵯峨天皇、橘逸勢)、“三跡”(小野道風、藤原佐理、藤原行成)等代表書家的出現,可以說是日本國古典書法的高峰[1]。
在日本書法史上,與漢字唐風的古典書法并駕齊驅的是假名書法,出現了不少著名的書家和著名的作品,尤其是在平安時代達到了古典假名書法的高峰。“假名”是日本創制的文字,它是借用傳去的中國漢字草書,也就是王羲之一派草書略經變化而成的。“假名”最終成了日本國的文字。假名文字與中國草書的這種深厚而密切的淵源關系,使日本人在寫草書時格外順手,直到今天,草書在日本書法中仍是最發達的書體,藝術水平遠遠領先于篆、隸、楷、行四體,并且與假名書法一望而知出于一脈[2]。
近六十年來,日本書法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隨著西方思想意識和審美觀念的深入,出現了少字數派、前衛派等現代書法,但古典傳統派書法仍占主導地位,晉、唐書法,尤其是王羲之書風仍被認定是書法的正脈。
除此之外,在日本,對王羲之書法藝術的評論也很多,這方面的文章主要有日本今井凌雪的《王羲之的藝術和書法》《關于王羲之書法傳承的兩面性》,中田勇次郎的《王羲之書法的風韻》《王羲之的信札》,野間清六的《王羲之書法的藝術性》,杉村邦彥的《王羲之試論》等。
朝鮮為中國近鄰,其書法一直接受中國的影響,每個時代的書家都學習、摹仿中國的名家之作。晉時的王羲之、唐時的歐陽詢、顏真卿、宋元及以后的蘇軾、趙孟頫、董其昌等,都曾深刻影響過朝鮮書法。
朝鮮中期書法第一人韓石峰,學習“二王”書法成就卓著。石峰名韓,字景洪,號石峰。朝鮮中宗三十八年(1543年)生于松都(今開城),二十五歲中進士。因寫一筆好字,歷任戶部工曹正郎、加平郡守。朝鮮王朝派往中國明朝的使團中,石峰每次必以寫字官的身份出現,其書法得到明朝眾多名士的高度評價。李廷龜在《月沙集·韓石峰墓碣》中說:“少長能自課書,夢王右軍授以所書者再,由是心獨喜自負,臨帖若有神助,既天才,又積用功,楷額真草無不各臻其妙,既已筆名擅一時。”王世貞筆談稱其書“如怒鯢決石,渴驥奔泉”。
石峰有《徐敬德神道碑》、《權元帥幸州大捷碑銘》等十余種碑碣,以及李白詩《古風》等三十八首、王羲之《蘭亭序》《草書千字文》《楷書千字文》等眾多真行草墨跡流傳于世。其書主要出自“二王”《黃庭經》《樂毅論》《東方朔畫贊》《洛神賦》等。楷書較俗,而行草書卻超逸絕塵,如龍蛇飛舞。朝鮮書法大家李匡師評其書:“逮我朝,安平、自庵、蓬萊、石峰為四大家。……后來論定,以石峰為國家第一。”他是朝鮮書法史上嘗試跳出中國書法之藩籬,走自己書風之路的第一人。[3]
韓國的書法有悠久的傳統,韓國人從大約公元2世紀或3世紀開始使用漢字表達意愿或行為,即使在1446年韓國字母韓字創造出來以后,漢字仍然作為官方文字使用。據了解,從那個時候開始,王室的書院和國家辦的高等學堂里講授中國文學。書法的歷史如此悠久,無數貴族階層的人和藝術家又在許多世紀里為促進書法藝術作了顯著努力,可惜在經過多次外國入侵和內部紛爭之后古代書法作品保存到今的極少。特別是16世紀末同日本豐臣秀吉軍隊之間的七年戰爭,在韓半島各地對具有歷史意義的石碑和文物造成了嚴重破壞。因此,屬于那場戰爭以前年代的殘存的書法作品現在不到20件。
能藉以了解位于西南部的百濟王國的書法藝術所達到的高度的資料更少。根據這個王國的學者水平高、藝術品精致這兩點看來,它在書法上很可能也達到相當成熟的程度。1972年在韓國中部百濟古都公州偶然發現的武寧王和王后的王陵內,發現了許多具有重要考古價值的文物,其中有一塊方形石碑對書法家和碑銘學家說來是稀世奇珍。石碑上所刻的漢字字體優美,表現出很高的技術。
在接下來的統一新羅時代,由于崇尚中國唐朝文化,因而產生了許多書法家,如金生、崔致遠。他們的字體基本上追隨書法大師歐陽詢和虞世南,還有一位書法大師王羲之也備受仰慕,他的行草書為人們普遍臨摹。但是,從新羅王國開始流傳的字體方正的歐陽詢體在高麗時代仍占主要地位。直到1350年左右,在大約這個時候,中國元朝書法家趙孟頫靈秀典雅的字體成為盛行的書法體。從那時以來,趙體一直是韓國書法的基本潛流。[3]而趙孟頫一直倡導的是直接向“二王”學習,也正因此,王羲之的書法備受仰慕。
綜述全文,簡而概之,王羲之的建樹不只是一種風格,一種境界,而是一個書法藝術的體系。在這個博大的體系內,有嚴肅,也有飄逸;有對立,也有和諧;有情感,也有理智;有法則,也有自由。于是,各種各樣的書家——古典的、現代的,唯美的、倫理的,現實的、浪漫的,陽剛的、陰柔的……都能把他當作偉大的典范,從中汲取他們各自需要的營養。無論時代風尚如何變化,王羲之的書法藝術保持了一種永久的輝煌。他的藝術思想所體現的那種崇尚自然、崇尚人性、師法造化、灑脫飄逸,都是精神情操的崇高體現和對書法藝術的執著追求。王羲之的灑脫和飄逸是發自內心深處的,極其自然的,這是一種只有真正名士才具有的風流。正是這種人格魅力被國內外人士所仰慕。王羲之的書法藝術是具有永久生命力的書法藝術,是留給后世乃至人類的一份珍貴的精神財富。
【參考文獻】
[1]侯開嘉.中國書法史新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79-79.
[2]侯開嘉.中國書法史新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81-82.
[3]蔡慧頻.中國書法[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周松竹,長江大學藝術學院講師,文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