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詞寫于辛棄疾任建康府通判時。肅秋的一天,他登上建康城西的賞心亭,縱目遠眺江北,引起了他的無限感慨,辛棄疾看到淪陷敵手的中原山河,他想起家鄉父老在金人統治下的苦難,想起南宋朝廷的妥協政策,想起自己南渡八年來的不得重用,殺敵復國的愿望無法實現,而歲月卻在無情流逝……思潮翻涌,百感交集,于是灑淚揮毫,寫下了這首《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
“水龍吟”是詞牌名,詞牌是填詞用的曲調,性質相當于歌譜。它規定了一首詞共有多少句,每一句有多少字,哪個字應該用平聲,哪個字應該用仄聲,有很嚴格的要求。 “水龍吟”是詞牌,題目是“登建康賞心亭”。建康就是現在的南京,賞心亭在建康水西門的城樓上,現在已經不存在了。《景定建康志》中說:“賞心亭在下水門之城上,下臨秦淮,盡觀覽之勝。”這首詞共分上下兩闋。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辛棄疾登上建康賞心亭,放眼望去,荊楚大地,天高地遠,一派凄清悲涼的秋景;秦淮之水注入萬里長江,無語東流,越去越遠,直至水天相接處,最后融入了無邊的秋色里。這兩句作者以雄健的筆致,沉郁的格調,描繪了一幅寥廓的“秋景圖”。上句說千里清“秋”,后句緊接著說“秋”無際,都是講的一個秋天。這個“秋”有什么特點呢?作者在“秋”字前加了個“清”字,是“清秋”,清者,肅殺、凄涼也。這兩句表面上是寫秋景,實際上包含著作者的感情,里面隱含著一個“愁”字。陸機《文賦》里說:“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辛棄疾用憂郁的筆調來寫秋,寫了一個“千里”還不夠,又加了一個“無際”,這說明他的愁是相當深的。
“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遙岑遠目”就是遠目遙岑,向遠處看,那遙遠的地方是高高低低的、像玉簪螺髻一樣的山,在向自己“獻愁供恨”。照理說詞的順序應當是“遙岑遠目,玉簪螺髻,獻愁供恨。”應該“遙岑遠目”之后,緊接著就是“玉簪螺髻”,因為玉簪螺髻是更具體地描繪遙岑的。遙岑是什么樣的呢?就像那個時候女人頭上的玉簪和螺形發髻。韓愈《送桂州嚴大夫》詩:“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但是在這里詞人把“獻愁供恨”放在中間,最后再用玉簪螺髻來加強遙岑。所以這樣排列,除了聲音上的限制外,從感情發展的邏輯上來講也是自然的。一看到遙岑隨即產生了愁恨。然后再說明遙岑像玉簪螺髻一樣。詞的特點就是在形象化的描寫中闡發議論,也常常用具體的東西將感情形象化。但賞心亭上不賞心,美好的事物一旦映入心緒不佳的詩人眼中,往往色調大變,有時甚至會倍增感傷,這是生活的哲理。
“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落日樓頭”,站在太陽已經落山的樓上。斷鴻,失群的孤雁。鴻,就是大雁,它一般都是成雙成對的,落單以后就叫做“孤鴻”或者“斷鴻”,要發出一片凄涼的悲鳴。江南游子,作者離開故鄉山東流落江南,故自稱。這是交代了自己的身份以及所處的環境。作者滿懷著憂愁在“遠目遙岑”,自然而然就想到了自己該做些什么。可是自己又能做什么呢?看看自己所處的環境吧。站的地方是“落日樓頭”,四周又是“斷鴻聲里”,一片凄涼的聲音。在這落日斜照的賞心亭上,在失群孤雁的聲聲哀鳴里,一個客居江南的天涯游子正愴然佇立。試想,山水無情,猶且“獻愁供恨”;孤雁獨飛,怎不撩人愁腸?更何況其哀鳴之聲,聲聲入耳,是那樣的驚心動魄呢!孤雁悲苦,尚可南歸,而自己卻已有家難歸,有國難投了。
詞人有滿腹的愁恨,那么他處在這樣一個凄涼的環境里又能怎么辦呢?詞寫到這里,情調顯得蒼涼低沉。但詞人一生慷慨縱橫,從不失英雄本色。所以在悲涼之余,下文便表現出了無比的激憤:
“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山河破碎,政治低靡,報國無門,英雄老去。作者再也受不了這樣的現實,他吳鉤出鞘,寶刀在手,意氣風發,壯懷激烈。李賀有詩云:“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辛棄疾撫看著寶刀,少壯時抗金斗爭的一幕幕如在眼前。南歸以來,他多少次“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他多么想再看到那“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的情景,多么想再回到那“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的戰場,“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今天他又一次“把吳鉤看了”,作者的心情該有多么的激憤啊!但現實卻又是那樣的無可奈何。
“休說鱸魚堪鲙,盡西風,季鷹歸未”,登臨之際,正值深秋,西風遍地,落木蕭蕭。作者于是想起了晉朝張翰的故事。張翰字季鷹,為官時,一日“在洛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菰菜莼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意耳,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駕便歸”。張翰當時在洛陽做官,心情不太舒暢,見刮起了秋風,想到家鄉的鱸魚上市了,買上一條肥的,切成片一熘,好吃極了。于是就辭官不做,回家去吃鱸魚、享清福了。其實,他并不是為了吃鱸魚才棄官,實際上是朝廷上矛盾很多,再呆下去可能會招來禍患,于是就不干了。這時辛棄疾也可能出現過隱居的念頭。
“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這是《魏志·陳登傳》里面的故事,說三國時許汜去看望陳登,陳登對他很冷淡,獨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后來許汜把這事告訴劉備,劉備說天下大亂,你忘懷國事,求田問舍,陳登當然瞧不起你。如果碰上我,我將睡在百尺高樓,叫你睡在馬路上,豈止是上下床的差別呢?
“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流年,即年華如流。就像孔子在河邊上說的那樣:“逝者如斯,不舍晝夜。”“樹猶如此”也用了一個典故。《世說新語·言語》說:桓溫北征,經金城,看見自己過去種的柳樹已經長到幾圍粗,便感嘆地說:“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樹已長得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呢?這一層的意思是:我所憂懼的,只是國事飄搖,北伐無期,恢復中原的雄心壯志恐怕不能實現了。可惜,年華像流水一樣在風吹雨打中消逝,真是樹猶如此,人何以堪啊!
“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寫到這里,辛棄疾落淚了。古人云:“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時。”英雄落淚,可見傷心之極。被時人譽為“卷懷蓋世之氣,如圯下子房;劑量濟時之策,若隆中諸葛”,“精忠大義,不在岳武穆下”的辛棄疾,有心報國,無路請纓,能不潸然淚下嗎?“忠憤氣填膺,有淚如傾”。這是當時愛國志士的典型情態。“諸君尚守和戎策,志士虛捐少壯年”。在統治階級誤國誤民的投降路線下,愛國志士又能有什么作為呢?也只好一灑自己的英雄之淚。
這首詞抒情委婉含蓄、手法多樣。整首詞,只有“無人會,登臨意”六字是直抒胸臆,其余各處,作者都是間接表達的。這首詞的下篇,作者一連用了三個典故。前兩個典故,表現自己不謀私利,不求家業田產的高尚情懷,如果直接陳說,一顯得語意平直,了無余味;二顯得鋒芒畢露。而用這兩個典故,既生動地表明了自己的心曲,又含蓄、圓巧,使人無懈可擊。第三個典故更見匠心。作者用“樹猶如此”來抒發自己因大志未酬、虛擲年華的郁悶悲傷,表明自己經受不了這種蹉跎歲月的消磨煎熬。作者只引用“樹猶如此”四字,而將“人何以堪”省去,含蓄地顯示出作者為此已哀傷到了不忍言說的地步。這一典故,把作者當時心中的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含蓄深沉而又耐人尋味。
【參考文獻】
[1]西渡.名家讀唐宋詞[M].北京:計劃出版社,2005.134-136.
[2]鄭孟彤.唐宋詩詞賞析[M].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85.218-219.
[3]彭玉平.唐宋名家導讀[M].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2003.98-101.
(作者簡介:李中琴、張博洋,保定學院管理系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