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圣經》里,耶穌與他的門徒分享完最后的晚餐便受難而去,信徒為了紀念他,以重演“最后的晚餐”的方式來紀念耶穌受難——這就是天主教的彌撒儀式的核心內容。“彌撒”這一詞來自拉丁文missa,也可能來自彌撒儀式結束時的最后一句話Ite missa est。彌撒儀式在中世紀發展起來,在儀式中采用了當時唯一的教會音樂手段——圣詠,來歌頌耶穌基督。
在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宗教儀式中,規矩是必不可少的。所有的宗教無論大小,它們的儀式中都會把誦讀經文作為一項主要內容。佛教中的水陸法會要誦讀《水陸儀文》,天主教中的彌撒儀式也會按照一定的程序誦讀特定的經文。這特定的程序,也就是彌撒儀式的結構,很多著述中都有介紹,但都不盡相同。
依照彌撒儀式的進行過程,有些著述中將彌撒儀式分為前、后兩部分——福音禮儀和領受圣體禮儀。前半部分為福音禮儀,以誦讀福音書為核心;后半部分為領受圣體禮儀,在分發象征耶穌身體和血的面餅和酒的圣餐中達到高潮。
有些著述將彌撒儀式分為三部分——序引部分、福音禮儀和領受圣體禮儀。內容基本不變,只是把福音禮儀的前四部分單獨列出來作為序引部分。彌撒儀式的結構在不同時代、時節和地區很不相同。但是大體的結構和順序是不變的,都是關于“最后的晚餐”的禮儀,他的中心環節都是祝圣和分發面包和酒。并且前后兩部分(或三部分)中間沒有間斷。
根據基督教年歷,彌撒儀式中的條目分為專用彌撒和常規彌撒。專用彌撒隨年歷的不同時節,每一條目的具體歌詞內容發生變化。而常規彌撒的歌詞一般不發生變化。
在彌撒儀式中,常規彌撒包括:慈悲經、榮耀經、信經、圣哉經、羔羊經、會眾散去等,這些彌撒曲是儀式中固定不變的部分,它們的歌詞是不變的,在每個場合的每次彌撒中都是相同的。這些常規彌撒對后來“彌撒曲”這種體裁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自14世紀以來,它們是最常配以復調音樂的唱詞,因此“彌撒曲”一語常被音樂家用以指這些部分,如文藝復興以后興起的五部分的“彌撒曲”,貝多芬在《莊嚴彌撒曲》中的那樣。
專用彌撒包括:特用短禱文、使徒書信、福音書、序禱等禱文,以及進臺經、升階經、哈里路亞、奉獻經、領圣體經等音樂段落。這些段落的歌詞在每次禮拜中都有變化,在彌撒中交錯使用專用的歌詞和常規的歌詞,那是由于考慮到儀式的穩定性。與此同時,它又是每日不同的,表明季節的變化。它還提供機會,在彌撒中突出某個特殊的節日,使其歌詞特別適合于該節日。
彌撒儀式興起于中世紀,在那個信仰單一的時代,耶穌基督成為人們唯一的思想寄托,天主教得以發展成為歐洲第一大教派。作為天主教的禮拜儀式——彌撒儀式,其中的音樂段落采用的大部分也是天主教的教會音樂,中世紀教會的音樂形態有以下特點。
中世紀遺留下來的音樂,大多是天主教教會的儀式音樂,這種沒有節奏,沒有伴奏,單聲齊唱的音樂形態被稱為“圣詠”,有時也被稱為“素歌”。虔誠的基督徒在誦讀《圣經》的過程中,把原本簡單的誦讀配以音高,便創造出了“素歌”這種音樂形式。但在當時,音樂并不重要,音樂所要表達的《圣經》內容才是重要的。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早期的素歌只是用重復一個音高的方法來唱歌詞的每一個音節,只在開始或結束處加一個小小的轉折,以表示一個句子的開始或結束,例如很多彌撒中讀《福音書》的圣詠。這個被不斷重復的音就被稱為“誦讀音”,可以看出這種音樂形式還未完全與語言脫離。
上面所說的《福音書》等圣詠屬于半唱半念的朗誦風格,旋律性很差,但是,音樂的形式一旦被發掘出來,就會不斷地發展,旋律性加強,由最先的一音對一個音節逐漸向一音對多個音節演變。這就體現在旋律與歌詞的結合方面,圣詠可分為音節式、紐姆式、花唱式三種類型,從前往后,每個音節所對應的音符個數逐漸增多。
圣詠在教堂里,一般由會眾或唱詩班來演唱,有時也有獨唱,它們之間互相地呼應,就形成了不同的歌唱方式:獨唱、齊唱、交替歌唱(唱詩班分成兩部分交相呼應)、應答歌唱(獨唱詠唱后,唱詩班重復)。各種歌唱方式根據禮拜進行的不同場合決定。
在彌撒儀式中,如升階經、哈里路亞等比較精細裝飾的部分,就常用應答式的圣歌;信經等常規彌撒主要運用齊唱方式;奉獻經、圣餐經屬于交替圣歌類……不同的演唱方式交替運用,不僅使整個彌撒儀式豐富起來,同時,不同的環節由不同的群體參與,也體現了彌撒儀式較強的功能性。
調式是一種將宗教禮儀曲集中的圣詠加以分類和整理的手段,許多圣詠早在調式理論形成以前就已存在。11世紀,八個調式基本得到確立,它們分別是以古希臘名稱命名的四個正調式——多利亞(Dorian)、弗里吉亞(Phrygian)、利底亞(Lydian)和混合利底亞(Mixolydian)以及四個副調式——副多利亞(Hypodorian)、副弗里吉亞(Hypophrygian)、副利底亞(Hypolydian)和副混合利底亞(Hypomixolydian)。副調式比正調式整體低四度。結束音、吟誦音和音域都說明一個調式的性質
中世紀的圣詠在調式運用方面體現出非常靈活的特點。有的圣詠始終保持在結束音之上五度和之下一個音的音域內;有的用遍整個八度音域,可能上下還要過頭。還有一些,例如《贊美復活節殉道者》繼敘詠,則包括正調式及其相應副調式結合在一起的全部音域;有些圣詠甚至融結束音不同的兩種調式于一體,這類圣詠不能明確歸入其中的任何一種調式。
這種調式運用體現出多樣性的同時,也體現出混亂的弊病——整個彌撒儀式缺少一個整體的構思。后來萊奧南和佩羅坦以及馬肖的彌撒曲創作是作為一個完整音樂整體來構思的,在整體布局方面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在此不做詳細介紹。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彌撒儀式中每一個步驟所運用的圣詠的風格、演唱方式和歌詞分別是什么樣子。由于調式在不同的彌撒儀式中的運用是不盡相同的,不具備共性,具體到某個節日的彌撒儀式中,就不一定完全適用了。例如《圣神降臨節的彌撒》,圣神降臨節是天主教儀式中最重要的年節之一,曲目分別由前彌撒的《進堂曲》、《垂憐曲》(即《慈悲經》)《光榮頌》(即《榮耀經》)、《祈禱文》《使徒行傳》《階臺經》《圣神哈里路亞》、《保惠師哈里路亞》《繼敘詠》《福音書》《信經》以及感恩祈禱的《奉獻曲》《默禱》《序禱》《歡呼歌》(即《圣哉經》)《祝圣祈禱》《主禱文》《羔羊贊》《領圣體經》《領圣體后經》《禮畢,會眾散去》這20首曲目組成的。
這個彌撒儀式中的曲目既包括一般彌撒儀式中所包括的部分,還有一些曲目是其他彌撒儀式所沒有的,例如《祝圣祈禱》《主禱文》;還有一些是變化擴展的,例如《哈里路亞》在圣神降臨節彌撒中有兩個段落,分別是《圣神哈里路亞》和《保惠師哈里路亞》,外加一個《哈里路亞》的《繼敘詠》,繼續強調《保惠師哈里路亞》的歌詞。還有很多其他的例子,在這里就不再一一列舉。
彌撒已有近百年的歷史了,它的形式和內容隨時間和地點而有了變化。在大約10至11世紀時,它已經有了相對穩定的形式,這形式就是包括專用彌撒和常規彌撒的或吟誦、或花唱的圣詠段落。
在彌撒儀式中,圣詠音樂的選用最早無疑是出于功能性考慮,但客觀上講,彌撒儀式促進了彌撒曲這一體裁在后世的發展。同時,音樂是整個儀式的中心因素,反過來加強了彌撒中不同歌詞的修辭和精神的內容,并增加了它們的清晰度、嚴肅性和強度。
【參考文獻】
[1]于潤洋.西方音樂通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2](美)杰里米·尤德金.歐洲中世紀音樂[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
[3](美)保羅·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樂[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9.
[4](美)馬克·伊文·邦茲.西方文化中的音樂簡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閻文華,唐山師范學院音樂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