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7月2日,海明威不堪重病的折磨,在愛達荷州家中飲彈自盡。世界文壇一顆巨星殞落。但令人驚嘆的是,這位文豪雖身已仙游,然而作品仍不斷問世。他的第十部遺作《伊甸園》又由美國斯克里布納出版公司推出發行。和海明威生前大部分著作一樣,此書一經出版即引起讀書界、評論界的廣泛關注,甚至再次掀起一次規模不小的“海明威熱”。一位作家去世四分之一世紀之后,新出版的遺作仍對人們產生如此巨大魅力,實屬少見。
《伊甸園》講述青年作家戴維攜妻子凱賽琳來到法國和西班牙度蜜月的故事。起初兩人盡情享受性愛歡樂,可是不久凱賽琳開始剪男式發型,穿男式衣服,并迫使戴維在夫妻生活時與她“換位”,以滿足其心理。在她的變態取樂中,戴維處于迫不得已的被動地位,只好通過寫作來驅除內心的困惑。后來,凱賽琳又在她與戴維之間引進一位漂亮、富有,但卻懂得欣賞戴維作品的第三者瑪麗塔小姐,并竭力促成戴維與瑪麗塔之間的私通,但這一切并未能慰藉凱賽琳孤獨的心靈,最后她將戴維的書稿付之一炬。戴維卻由于書稿被焚而清醒過來,產生更強烈的創作欲,重新撰寫被燒毀的故事。最后小說以凱賽琳發瘋出走,戴維和瑪麗塔回復到傳統夫妻生活的情節告終。
《伊甸園》作為一部長篇小說,僅三個主要人物,每一個都普普通通。這也是海明威一貫的風格。仍以集中的筆力,使他們行動自如,展示出更多更豐富的生活內容。因此,整部作品并不使人感覺單薄,反顯得更有厚度。
男主人公戴維對寫作執著地追求,對生活充滿了激情,他喜好飲酒,與兩個女人相愛,有時不知所為,他是一個上進而又迷茫的青年。這一形象既反映出“迷惘的一代”的典型性格,又表現出積極向上的一面。同時他也代表了一代人,這一代人的傳統價值觀念完全不再適合戰后的世界,可他們又找不到新的生活準則。他們認為只有現實才是真理,而現實是殘酷的。希望破滅以后的生活顯得空虛而又毫無意義。于是他們只能按照自己的本能和觀感行事,竭力反叛以前的理想和價值觀,以沉溺享樂和放浪形骸,來表達他們對現實的不滿。但他們并沒有徹底消沉下去。正如狄德羅所說:“人是一種力量與軟弱,光明與盲目,渺小與偉大的復合物,這并不是責難人,而是給人下定義?!比嗽谏鐣校纫苌鐣募s束,又需要本能的自由,很多人具有雙重性格或兩面性是毫不奇怪的。同時戴維身上或多或少反映出海明威自己的影子,正如尼采所說:“抒情詩人所描寫的畫景不是別的,正是他本人,而且仿佛只是他自己的各種投影。”海明威所塑造的戴維這個形象不同于他以往作品中“迷惘的一代”或“硬漢”們,但是這個形象更深刻地體現了他對本能的愛欲與人類理想強烈沖撞時的選擇態度和矛盾心理,這種心境也正是海明威所賜予這個形象的靈魂。“硬漢”們完全把自己置身于一個孤立的理想世界中,他們在對抗中體現“人不是生來失敗的。人可以被毀滅,但是不能被打敗”的偉岸精神。而戴維的痛苦卻不是這種悲壯下的“美”,而是體現在他對生活選擇時的矛盾心理。戴維無力毅然擺脫現實對他的糾纏,甚至于被現實同化,而他又無法拋棄自己在精神上的至美追求。在這樣的境遇下他陷入困惑,感到孤獨與痛苦。也許正是這種真實的創作存在,海明威總是把桑提亞哥一類放在極度困窘的環境中來放大他們的堅韌和永遠打不敗的悲壯精神,而把戴維放在“情欲”與“理想”的選擇上來折磨他的靈魂。桑提亞哥們這些“硬漢”的形象,反映了近乎宗教意義的對人的意志力、堅韌品質的崇拜;而戴維卻是“世俗”的一個無法克服原欲又不放棄理想的小人物。
凱賽琳隨丈夫戴維到歐洲南部度蜜月,但他們平靜的蜜月生活很快就被凱賽琳強烈的創作欲望所打破??梢哉f創作的欲望正是支持凱賽琳反對社會傳統,沖出男權樊籬的強大動力。她在小說中經歷了自我懷疑、自我肯定到最終實現三個發展階段。凱賽琳與戴維進行了“性別交換”的嘗試。在地中海強烈的陽光下,凱賽琳將自己白皙的皮膚曬得黝黑,并把戴維也拉到陽光下曬得同自己一樣。她還慫恿戴維跟著她把頭發剪得一樣短并染成同一種亮色,以便讓人誤認為他們是雙胞胎。她還提議建立一個“三角家庭”。在對戴維的改造和征服的過程中,凱賽琳感到無限的快樂。一次,她對戴維和瑪麗塔說,“看來你們在一起好極了,我非常得意。我覺得好像是我創造了你們?!笨梢哉f,凱賽琳費盡苦心所做的一切都是試著步入男性世界,實現自己是小說真正構思者的愿望,獲得“發言權”。盡管“性別交換”的嘗試最后以失敗而告終,但它卻體現了男性文明所歧視和壓抑的女性存在以及女性主義者對理想的人格形象——“雙性共體”的追求。在女性主義者看來,“雙性共體”是解決性別等級、二元對立的一種策略。它本著平等、博愛、自由的思想,結合了平等差異兩種傾向,構想出兩性形象的新模式——女性加男性。只有通過這種結合,兩性的精神才能達到“共鳴”、“剔透”、“傳遞情感”、“毫無障礙”,發揮創造力。也正是通過這種嘗試,凱賽琳對自己的創造力才更加肯定和自信,她向戴維宣稱:“我是個女孩,也是個男孩。我可以做他們能做的一切事情?!眲P賽琳為小說所做的一切都表明著她對自己地位的重視。正如她后來要離開戴維時所說:“我已經是成年人,而且我嫁給你不等于我是你的奴隸,或是你的財產?!边@充分體現了她作為“新女性”的獨立思想和平等思想。
瑪麗塔被凱賽琳用來試圖建立一種姐妹情誼,使她至少在戴維寫作的那段時間里能自由自在地尋求自己的樂趣。但這一計劃未能促使她獲得有效的表達形式,因為瑪麗塔缺少個人欲望,一心想滿足戴維的需求,還指責凱賽琳:“其實你根本稱不上是個女人。”結果瑪麗塔固守女性的本位,取代凱賽琳,給予戴維寫作所需要的一切支持。瑪麗塔屬于傳統的女性角色,處于次要的地位。她年輕、美麗、體貼關心戴維,非常具有服從精神,不僅屈從于凱賽琳,也獻身于戴維并全心支持他的創作。但是我們如果僅把凱賽琳理解成一個變態淫蕩的女人,而把瑪麗塔理解為一個傳統美好的妻子形象,這只能說是從表層上對作品的解讀,而在深層次上,從凱賽琳和瑪麗塔身上映射出海明威生命的腳步和對女人價值的界定。
作為書名的“伊甸園”首先會使讀者聯想到《創世記》中的故事:夏娃因為天真無知而被撒旦所引誘去偷吃了禁果,結果與亞當同被上帝驅逐出伊甸樂園,開始了人類那永無盡期的苦難歷程。在(伊甸園》中,戴維夫婦的蜜月開始時也頗似伊甸樂園的生活,但他們那隨之而來的各種各樣的欲望,對孤獨的恐懼和對存在的困惑映射著資本主義社會那幻影般的終極坐標消散后,人們喪失了生之意義的指向,陷人了伊甸樂園失去后的永恒迷惘。
《伊甸園》雖只保留原稿的三分之一,仍不失為一部好作品,特別是反映迷惘一代的美國青年生活,其視野的深度及廣度,確較早期作品更有發展。此書經十五年之久尚未完成,可見海明威依舊不失為一位偉大的作家,在創作事業中百折不撓,作品非經磨練至理想的原旨,決不輕易和讀者見面。
【參考文獻】
[1]段蘇平.海明威創作思想的再認識[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5).
[2]郭元波,唐爽.激發和喚醒沉睡的意識——再讀海明威[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1).
[3]王曉琳.海明威的傳奇人生與他的傳世作品[J]. 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5).
(作者簡介:馬榮超,上海海事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胡龍青,上海電力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