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過臨夏的街頭,滿眼的異域風情,唯獨盛開在青磚上的花朵讓人久久難忘。
古稱河州的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是多民族聚居的人文薈萃之地。其地界有濃郁的伊斯蘭建筑特色和民族風情,被稱為“東方小麥加”。尤其是大小建筑上無處不在的磚雕,給無數過往行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當家的活什
從甘肅蘭州沿309國道西南行,一過康家崖,便可見一座座綠頂閃耀的清真寺聳立在村莊或城鎮之上,相鄰的的幫克樓傳來的喚醒聲響過村莊田野,行走于大小道路的男子們頭戴小白帽,女子們頭戴黑色或白色飾巾,構成了類似于異域的風景。及至過三甲集,經廣河縣,抵臨夏州,這種異域的風情更顯濃烈。
在臨夏州境內回族民眾集中的村莊,清真寺是最具特色也是最醒目的建筑。而一般的民居,無論兩層的樓房還是一層的平房,最吸引人們目光的是點綴鑲嵌在民居屋脊、檐頭、墻體、窗沿、門樓的青色磚雕。即使土坯結構的房舍,也在門楣或門柱處必鑲幾塊青色的磚雕。同行的回族小伙子說:“就是再窮,我們也會在自己的房舍上鑲幾塊青色磚雕,圖的是個吉祥,也為自己長個精神么。”
磚雕的內容并不復雜,或一枝梅一枝牡丹,或一串葡萄幾片荷葉,但正是這幾塊簡單的磚雕,使黃土坯砌的土門樓熠熠生輝。回族小伙子告訴我,他在天水的一個古跡修復建筑隊打工,這幾天家里農活忙不過來,就趕了回來。
小伙子把他戴的小白帽拿下來,用手理了理,又很端正地戴在頭,很有些自豪地說:“我們臨夏的磚雕走得遠,不光咱甘肅有,就是青海、寧夏、新疆這些地方,人們蓋房子或修建寺院,也用我們臨夏的磚雕。我們臨夏在古代叫河州,生產的磚雕就是全國有名的‘河州磚雕’,不信你到西北五省去訪一訪,臨夏的仿古建筑隊是很有名。為啥?當家的活什就是臨夏人會雕磚么。”
車到廣河縣,小伙子拍了拍我背的相機,撂下話:想要真正了解磚雕,拍一些磚雕的照片,還是要到臨夏州上去哩。那里有個紅園,還有個大拱北,那些地方就是磚雕的世界,河州最好的磚雕也在那里。
然后,風一般下車去了。
“堵阿兒”讓磚雕活起來
到達臨夏也不過中午時分,第一件事就是給老同學趙明打電話,二十分鐘后我們在一家回族飯館見了面。
午飯當然是手抓大肋巴羊肉尕面片子。在回族的飯館里,酒當然是不能喝的。
飯間趙明聽說我想看看臨夏的磚雕,就說二十年的時間他跑遍了臨夏州縣,見的磚雕多啦。趙明一口的臨夏話:“磚雕么,也就是一種建筑材料。不過人家這回族人么就是聰明,硬是弄成了名堂,讓建筑材料變成了藝術。”
無論是民居還是寺院,幾處鑲嵌的磚雕,硬是讓土院木房活了起來。尤其在講究的人家,從門樓上的磚雕就能看出這家人的經濟狀況,也能看出這家人做人的品位和向往。
吃完一盤手抓羊肉,我們倆面前各放了一碗尕面片,飄著香氣。趙明擦一把額頭滲出的汗,邊吃邊說。“聽那些年紀大的一點的回民講,磚雕是由‘堵阿兒’發展而來的。‘堵阿兒’就是用阿拉伯文字寫成的經文名句,開始的時候是用綠色的紙寫來貼在臨街的門楣上。紙寫的‘堵阿兒’被風吹雨淋保存不久,有人就想到用青磚雕“堵阿兒”,鑲在門楣上。后來青磚雕的“堵阿兒”內容就不只是經文名句,周圍配上山水花草樹木等圖案。再后來么,青磚上雕刻的內容就多起來啦,鑲磚雕的地方也不只是門楣上,民居寺院就都有磚雕了么。”
趙明告訴我,他在臨夏20年,有好多回族朋友,經常去他們家中做客。在回族家庭中,最有特色的裝飾是用阿拉伯文或波斯文寫成的匾額和條幅,這也是回族的“堵阿兒”,內容以“太思米”和“清真言”等為主。這類似于漢族家中的中堂條幅,但回族的“堵阿兒”內容不會有任何人物形象,原因是回族篤信伊斯蘭教,真主獨一,不崇拜任何偶像。所以,無論過去還是現在,河州磚雕很少有人物活動的場面,這是臨夏回族磚雕的重要標志。
青磚上的風景
紅園和大拱北都在臨夏城西紅水河畔。
紅園是臨夏州解放后修建的第一個公園。紅園先聲奪人的的地方是由8根朱紅色立柱挑起的木疊式建筑牌坊門,是無過梁的一字形牌坊,高大恢宏,在園林牌坊建筑中獨樹一幟。步過條垂柳輕拂的幽徑,便是清暈軒,因為整個亭軒南北呈一字排開,當地人也稱為一字亭。
一字亭給人的印象是以紅黃色為主調的色彩絢爛的彩繪,看上去也極為華美。其實一字亭的建筑集漢族木刻、回族磚雕和藏族彩繪為一體,讓整個建筑巧妙而完美地結合起來。而最讓臨夏人炫耀的是南北兩側照壁上的磚雕。南側照壁上的磚雕名為《泰山日出圖》,畫面上的主要內容是兩峰巍峨對峙,峭拔挺秀,中間石經奇險,透迄曲折,更有寶塔聳立,泉水淙淙,崇閣朝陽,軒窗當風。面對這幅藝術珍品,似有身臨其境,心曠神恰之感。
北側照壁上的一幀磚雕名為《石榴雙喜圖》,畫面上石榴樹枝繁葉茂,果實累累,一雙喜鵲似已飽賞了那珍珠似的石榴,正在舉起一只爪子,擦去尖喙上的殘汁。高明的構思,精湛的雕工,把生動的畫面和傳神的意趣淋漓盡致地再現在幾頁青磚之上,令人叫絕。
紅園的磚雕作品多系回族磚雕名家周聲普及其族人的杰作。周聲普是臨夏西關人,祖上五代都是磚雕匠,名聞甘、青、寧三省。周聲普的作品巧妙地將書法、繪畫和雕刻藝術融會貫通,相得益彰。其作品構思新穎,生活氣息濃郁,富有詩意,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周派”。除這兩幅作品外,他的磚雕作品還有眾多傳世佳作,堪稱當代回族磚雕藝術的又一個里程碑。
出紅園后門地下通道,就到了大拱北門樓下。“拱北”是阿拉伯語的音譯,意思是“圓頂建筑”。這座大拱北有280年的歷史,著名的就是那座三層八卦金頂。金頂一層為精巧磚雕,二、三層為飛檐翹角,頂為鎦金寶瓶,前有五間誦經殿,整個建筑雕梁畫棟,錯落有致,甚為壯觀。據說在這座金頂上有幅磚雕圖,雕刻的就是大拱北在外地修建拱北分支的情況。
大拱北院落里還建有牌坊、影壁、經堂院、禮拜殿、碑廳、客廳、靜室、花園等。在大拱北內的亭閣走廊、樓臺水謝間,磚雕林立。這里的磚雕作品內容主要以吉祥如意為主,其中的竹蘭梅菊、牡丹松柏等花卉植物精細逼真,仙桃瓜果、葡萄石榴等果實栩栩如生,綠水青山、明月清泉等自然景色如詩如畫。這些雕刻內容豐富,形象逼真,刀法細膩,令觀賞者嘆為觀之。
刀子走過的地方,花就開了
從大拱北往南會經過臨夏紅園體育場,體育場的西側是一條長約百米的磚雕文化長廊。磚雕的內容大都以臨夏的風景名勝和穆斯林風情為主題,最令人稱奇的是每幅磚雕高約2米,長度都在4米左右。這么大面積的磚雕畫面不可能是一塊青磚,仔細看才發現每幅畫面都是由數十塊甚至幾百塊的青磚坯拼成,但在畫面上卻看不到拼接的痕跡。
經打聽才找到一位叫馬開祿的施工負責人。馬開祿看上去不到30歲的樣子,我稱他馬師傅,他連忙阻止說:“不敢么,我現在還是給師傅供下手的,不敢叫師傅么。”
我便稱他馬兄弟,他就拉著我的手搖,很高興的樣子。馬開祿的家在臨夏和政縣,他的爺爺及叔伯堂兄弟都會磚雕這活兒。他說自己當初看不上干這活兒,想做生意,結果五六年過去也沒有賺下什么錢,那些堂兄弟們就拉著他“干工程”——從事仿古建筑和古建筑修復工程。
“干這樣的工程全憑著磚雕的手藝做底子,沒有那個磚雕底子啥活都干不成。”馬開祿已經學了三四年,雖說他不讓我稱他師傅,但聽了他介紹磚雕的話,我覺得他應該成為師傅了。
“我們臨夏州的磚雕用的青磚都是用大夏河河底泥燒成的。每年春天的時候把泥挖出來,曬干,碾成細粉,然后再和成泥坯,放進磚瓦窯燒成青磚坯。剛燒出來的磚坯粗,雕刻前要磨平整。主人家需要多大的磚雕,要什么樣的圖案,都要告訴給匠人阿爺,阿爺就把幾十塊幾百塊的青磚碼在平地上,用黑墨鉛筆繪大草圖。”馬開祿說,阿爺難當呢,有時一天兩天繪一個大草圖,有時十天半月也繪不出來一張大草圖。圖畫完了,阿爺喝兩罐罐釅茶,就把繪上圖的青磚給刻活匠人去刻。有些難刻的地方,就得阿爺自己刻了。
“磚雕么,耍的就是這些個刀法。好刀法搭眼就能看出來,整個畫面就像是一刀到底,一口氣刻出來的。好刀法也是用光陰熬出來的,光陰不騙人么。刻的時間長了,刻的青磚多了,那刀子就跟你是一條心了,就長到你的手上了,你的心想到啥地方,那刀子就跟著跑到啥地方了。跟人一條心的刀子走過的地方,草就活了,花就開了。”
天色向晚,在體育場上“漫花兒”的人漸漸多了起來。一堆一堆的人不分男女老少,聚成一個圓圈,其中有個人漫上幾句,另一個人接著再漫。或許是在城里,聲音并不大,但那音調卻有一種極強的穿透力,能鉆到城市的每個角落。對于一個外來的行者,歌詞是絕無可能聽懂的,但你無法拒絕那悠揚的音調,那好像要撕破晚霞的聲音是我永遠不會忘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