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閃婚閃離在生活中不再是新聞時,我們不由得羨慕古人婚姻的那份含蓄、用心與雋永。
我們不再有從求婚到成親每一個環節的那種儀式感,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這些詞語蘊涵的期盼、祝福,以及那種在時光中等待的心情,漸去漸遠。
我們不再有十里紅妝的婚嫁場面,那種浩浩蕩蕩的景象,不僅飽含父母對女兒的濃濃愛意,也是一個女人最重要最顯赫的一次人生亮相。古人婚禮的尊貴、典雅與精致,猶如一個傳說,在大多數現代人的夢境里朦朧起來。
婚俗是時代的產物。構成婚俗的各種人物角色、禮儀流程、道具器物無不打上了鮮明的時代烙印。當傳統社會從農耕文明進入到工業文明,中國人固有的生活習俗受到了強烈的沖擊。多少美好的事物在現代化的浪潮中湮滅,多少細膩的情感被現實生活的快節奏碾壓、粉碎。
其實,無論在什么樣的時代和文化背景下,婚俗承載的是人情,婚姻承載的是希望。當那些離我們遠去卻又縈繞于記憶中的場面,在那些或精巧雅致或大氣莊重或樸素自然的物件中隱約再現時,傳統的力量總會引起強烈的心理共鳴。
哪怕滄海桑田,婚俗自有一份動人的魅力,吸引著人們孜孜以求。在本期專題里,他們的故事將把我們帶回到那些逝去的女兒夢與女兒情里。
不管歲月如何變遷,祝福所有待嫁的女兒,都書寫出一個美麗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