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社會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社會公共組織,為了適應經濟與社會的發展、滿足社會公眾的需要,對涉及公眾利益的各種公共事務,通過制定必要的制度和公共政策來實施的有效管理。社會管理構建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和諧相處的社會環境。
關鍵詞 社會管理 和諧相處 公共政策
中圖分類號:G127.2(263)
文獻標識碼:A
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是各級政府必須履行的基本職能,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些因市場無法調節而引發的各種利益矛盾和社會沖突,需要政府通過加強社會管理予以矯正;在經濟和社會的轉型期,為了保持良好的社會秩序,維護社會穩定,從容應對各種突發事件,處理公共危機,要求政府實施有效的社會管理,維護國家和人民群眾的利益。具體來說,主要是城市管理體系問題、社會治安問題、社區服務體系問題、物業管理問題這四個方面。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在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在發展經濟、改善和提高人民物質生活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在統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統籌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方面,還存在薄弱環節和諸多問題。
如“政績只看GDP,經濟一俊遮百丑”的考核辦法,使得我們的政府行為,熱衷于微觀經濟活動,不屑在經濟和社會事業間進行統籌和協調,雖然高呼“兩個文明”一起抓,但總是難免“一手硬、一手軟”。經常性工作不到位,造成許多“突擊整頓”的短期行為總是被動地填補社會管理漏洞,政府往往是在社會問題產生后,運用強制性的行政權力調控社會行為,維護社會秩序。
在社會管理的基層組織建設上,政府還沒有建立起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以民主法制為基礎的管理體制和機制。
用經濟政策代替社會政策,沒有關注發展環境的建設和營造,特別是發展軟環境的建設和營造。政府過分介入微觀經濟生活,淡化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無視政府創造良好發展環境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不但是政府職能錯位,也有悖于全面、協調的科學發展觀。
社會事業缺乏整體規劃和科學安排。一些承擔公益職能的事業單位,如基礎教育、衛生防疫、婦幼保健等承擔法定公共責任的機構,也被引向市場化方向,也被指令完成一定的創收任務,而且逐年還有遞增的指標。這種放權過度,約束不足的問題,必然導致違背社會事業發展方向,偏離社會事業發展的基本規律,加劇“上學難、看病貴”等涉及民生的問題。
政府公信度和干部作風問題有待提高。應對突發事件和公共危機,還缺乏行之有效的準備。
針對這些問題,我們認為應采取如下對策:
一、把建設“四型”(法治型、服務型、責任型、效能型)政府做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在依法服務、廉潔服務、誠信服務、創新服務、高效服務等方面取得突破。
二、提升社會公共服務總體水平,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政府在公共財政投入方面要建立穩定的增長機制,確保對教育、衛生、人口與計劃生育、文化、就業再就業、社會保障、生態環境、公共基礎設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等社會公共服務領域的投入;要以改善民生為重點,建立健全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相銜接、覆蓋城鄉全體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重視普通市民和弱勢群體的需求,促進社會福利和社會救助等薄弱領域的發展,縮小城鄉之間、人群之間享有基本社會公共服務的差距,著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務的保障水平。
三、加強城鄉社區管理工作,建設好協調利益、化解矛盾、排憂解難的城鄉基層組織、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系統。
四、強化政府的監管職能,規范社會組織的行為。在社會公共服務領域,政府要切實發揮主導作用,堅持培育發展和管理監督并重,集中精力履行決策、規劃、組織和監管職能,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商會、紅十字會等社會團體的社會功能,為各類社會組織反映訴求、規范行為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務。
五、完善公共安全、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體制機制,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增強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建立健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確保嚴重刑事案件穩中有降,治安秩序明顯好轉,防范能力全面提升,群眾安全感顯著增強;積極推行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著力從源頭上預防矛盾和不穩定因素;深入開展大排查大督辦活動,積極推廣第三方調解工作機制,著力健全和完善大調解工作格局。要在醫患糾紛、交通事故、征地拆遷、環境污染、勞動仲裁、移民安置、涉農涉學、食品衛生等工作領域中探索建立矛盾糾紛第三方調解工作機制;健全制度,狠抓網絡管理和媒體的應對;狠抓各項基礎建設,著力提高基層穩控能力;以“兩實”全覆蓋為載體,集中整治重點地區,著力推進社會管理創新。同時,不斷完善城鄉配套服務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