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對“狀元”來說,還是對普羅大眾以及教育良性發展而言,公布“狀元”之弊遠遠大于利,不公布“狀元”體現了理性的教育觀,是教育的本真回歸,凸顯一種全面的人才發展觀,這也是素質教育的內在需求。
最近,隨著高考成績的公布,高考狀元再度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雖然廣東教育部門明確表示一律不再公布高考狀元名單,并禁止宣傳炒作,然而2010年各科高考狀元名單卻早已滿天飛,在民間廣泛流傳,不僅在網上很容易便可以得到完整名單,在某些學校的網頁上,仍凸顯“狀元”的字眼,暗地里仍大肆宣傳本校“狀元”。(7月1日人民網)
為何廣東要一反常態拒絕公布“狀元”呢?對此,廣東省教育考試院楊開喬如此解釋:“炒作狀元本身對孩子的發展是弊大于利的。”“斯言不謬”,從表面看,“狀元”錯失了一次激勵自己、光宗門庭的機遇。但從本質上分析,現在中國的教育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化全民教育轉變,要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而不是單色的成績。因此,過分熱捧會讓“狀元們”沾沾自喜,沉湎于已取成績,結果誤導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最終在熱炒中“捧殺”這些孩子。
一份名為《1999~2007年中國高考狀元調查報告》表明,“所有的杰出企業家中,沒有一位是高考狀元;中國兩院院士、外國兩院院士、長江學者等名單中,也沒有高考狀元的名字;杰出政治家中,同樣沒有高考狀元”。丁肇中也說過,“我所認識的20世紀和21世紀拿諾貝爾獎的物理學家很多,其中很少是學校里面考第一名的。”這充分說明“高考狀元”是試卷上的成功者,而不一定是“事業成功者”;是掌握知識的成功者,而不一定是活力的創造者。
狀元熱炒之弊遠非如此,還戕害教育的公平、公益,損傷整個教育“肌體”。眾所周知,“狀元”們的背后是有一整套利益鏈,“狀元”炒作,學校聲譽遠揚,“擇校費”也猛增,“狀元校”生源、財源滾滾而來。在各方炒作中教育成本無形中大大增加了,困難家庭子女的受教育權被侵蝕,辦學秩序被炒壞了,教育的發展失衡了。
但考試院此舉并沒有阻止“狀元”炒作步伐。廣州的一家媒體以“高分七人”等形式,發布了專訪文章,深圳某媒體26日就公布了該市的高考“狀元”。在百度上輸入關鍵字“2010廣東高考狀元”,相關網頁高達192萬,打開其中的網頁,很輕易便可以得到完整的名單。看來,讓全社會都理性看待高考“狀元”,尚需時日。
為什么“狀元”熱溫難降呢?業內人士指出:問題的癥結在于無法逆轉的應試教育,根深蒂固的狀元文化,排名競爭的社會心理,以高考為指揮棒、以升學率為命根的教育機制,這些才是滋生“狀元熱”的劣根。此言精當,看來“狀元熱”要“降溫”先得從高考制度的改革入手,構建多元化育人機制,培植理性的社會人才觀,招考分離、分權擔負都不失為“去熱消炎”之“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