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區為打造具有海淀特色文明品牌,提升海淀文明形象,區屬有關職能部門和街道聯手,對老舊社區實施升級改造文明行動,讓文明創建工作真正惠及到千家萬戶,來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數。
2009年,國務院批復同意中關村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給海淀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一年多來,海淀區在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同時,海淀區精神文明建設工作也緊跟時代步伐,圍繞建設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的中心任務,進行了海淀區多處老舊城區改造文明行動,為海淀區經濟建設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和健康的社會風貌。
打造海淀區精神文明品牌
近兩年來,海淀區在經濟建設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顯著的成就。2009年,海淀區實現了地區生產總值2300億元,比上年增長10%。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691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755元,分別增長了8%、10%。區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首次突破1000億元,增長16%,實現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80億元,增長24.5%,投資增速創近年新高。2010年,海淀區將努力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0%,區級財政收入增長10%,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增長8%。
經濟發展的同時,海淀區精神文明工作為促進海淀區——中關村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的全面協調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持、道德保證和精神支撐。
海淀區文明辦為打造具有海淀特色文明品牌,提升海淀文明形象,加強統籌,積極協調,區屬有關職能部門和街道聯手,對老舊社區實施升級改造文明行動,讓文明創建工作真正惠及到千家萬戶,來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數。
選取3個老舊城區先行試點
為探索老舊社區升級改造的新路徑,海淀區文明辦通過實地察看、問卷調查、入戶走訪、召開居民座談會等方式,對100多個老舊社區進行了調查摸底。
調查中發現老舊社區普遍存著社區大院管理不夠嚴格,環境臟亂差;社區服務功能不夠完善,居民生活不方便;社區文化設施不夠配套,活動場所緊缺;居委會建設不夠規范、辦公用房狹小等問題,成為制約文明創建工作的“瓶頸”。
為有效破解老舊社區創建難題,海淀區文明辦在中關村街道小泥灣、羊坊店街道鐵醫社區、花園路街道馬甸西村路等3個老舊社區進行了文明創建先行試點,給每個老舊社區劃撥了50萬元的資金支持。同時,積極協調區市政市容委、區綜治辦、區文化委、區體育局、區科協等有關部門通力合作,累計投入1000余萬元,對3個老舊社區進行了樓體粉飾、綠化補植、鋪裝道路、改善公共照明、改造自行車棚、修建社區文化墻、加設無障礙設施等基礎建設,使社區的舊面貌換新顏。
去年底,升級改造后的3個老舊社區,均達到了海淀區文明社區創建標準。
3年計劃改造60個老舊社區
有了先行試點的成功經驗后,海淀區文明辦開始聯手區市政市容委、區綜治辦、區文化委等7個區屬職能部門和22個街道工委、辦事處,加大了對老舊社區創建力度,成立了“老舊社區文明創建專項工作領導小組”。小組研究制定了《2010—2012年海淀區推進老舊社區創建文明社區實施方案》,從總體目標、基本思路、職責區分、工作制度、落實措施等方面,對創建工作進行了具體規范。
通過有效整合資源,文明辦的目標是在三年內整體升級改造60個老舊社區,并達到海淀區文明社區標準。
今年,海淀區計劃投資4000多萬元,先期完成北下關街道大慧寺社區、萬壽路街道沙窩社區、燕園街道中關園社區等15個老舊社區升級改造;到2011年,計劃升級改造20個老舊社區,穩步推進創建工作;而2012年,計劃升級改造的老舊社區將達到25個,并全面完成三年規劃任務。各職能部門和街道按照職責分工,積極開展了對老舊社區的道路修整、路燈維修、下水管網改造、綠化補植、技防設施安裝和文化環境等軟硬件建設。
目前,有的老舊社區的基礎設施改造已完成,建起了綜合性的生活服務中心、多功能的文化活動中心和休閑娛樂場所等,綠化美化了院落環境,為廣大市民創建了良好的生活居住環境。
提升城區形象和居民幸福指數
打造老舊社區升級改造的新形象,惠及了城區居民生活,也提升了城區文明形象和市民文明幸福指數。
海淀街道飛達社區緊鄰中關村西區,始建于70年代初期,小區內路面破損,雨水管道、污水管線不能正常排水,樓道墻壁脫落等現象,給居民生活帶來諸多不便。今年通過對飛達社區的“穿衣戴帽”和基礎設施的升級改造,使社區的環境面貌得到很大改觀,基本設施達到文明社區硬件建設標準,社區的環境建設與城市建設相融合相協調,成為老舊社區升級改造的一個新亮點。
羊坊店鐵醫社區始建于70年代末期,社區的文體活動場地和設施,難以滿足居民的需求。在老舊社區升級改造中,羊坊店鐵醫社區重新修建了文化活動廣場、建起了居民文化活動站和圖書閱覽室等,社區還組建起舞蹈隊、合唱隊、乒乓球隊、揉力球隊等,處處洋溢著精神文明新氣象。
花園路街道馬甸西村路社區過去由于管理不善,小區臟亂差,治安狀況不好,群眾意見反映強烈。通過開展老舊社區文明創建活動,美化亮化了院落環境,修建起了文化墻,安裝了電視監控設施及樓宇對講系統,成立了安全小區創建小組,實行“一長三員制”(樓門組長、衛生員、治安員、黨員聯絡員),參與共建共管,保持了良好的社區治安秩序。
各街道和社區居委會在升級改造老舊城區的同時,還積極調動居民參與文明創建熱情,廣泛開展了“文明樓院”、“五好文明家庭”等評比競賽活動,組織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繪畫、體育競技等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大家在參與活動中,感受文明創建的力量,強化文明意識,提升文明素養,展示文明風采。
同時,文明辦還積極與周邊單位聯系,幫助下崗、失業居民再就業,廣泛開辟就業渠道,受到廣大居民的好評,進而拉近了市民與市民、市民與政府之間的感情距離,營造了文明和諧社會氛圍。
目前,隨著老舊社區改建成果的不斷擴大,將會有越來越多的老舊社區煥發出文明創建勃勃生機,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市民享受到文明創建成果,為提升區域整體文明形象和市民文明素質邁出了堅實的步伐,為助推海淀經濟騰飛和建設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奠定了精神文明建設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