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北京關于建設“世界城市”的階段性目標定位,得到了國務院批復的肯定。而這個概念被提出的背后,有其深刻的背景。
“中國奇跡”,從來沒有像近十年那樣集中展現。改革開放30年,中國經濟雖歷經波折,卻像一條巨龍,騰空而起,再也不會蹣跚、匍匐。但騰飛的不僅僅是經濟,還包括綜合國力和世界形象。
一連串的重大事件標志著中國正走向世界,世界也在矚目中國。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08年,中國成功舉辦了全球矚目的奧運會;2009年,在金融危機造成的世界性的經濟動蕩中,中國用60周年國慶聚集了國人的向心力;而2010年,中國在世界性經濟危機中的率先復蘇,又為自己在國際舞臺上爭得了更多的話語權。
北京,這個奇跡國度的首都,奧運會和60周年大慶的主要承辦城市,這幾年來,榮耀與夢想集于一身,頻頻曝光于國際舞臺。在它吸收了足夠多的目光以后,北京的政府首腦們考慮的新的問題是:未來,北京怎么走?
近段時間以來,“世界城市”成為北京市委市政府領導口里的熱門名詞!除了市委書記劉淇在多次會議上提及北京建設世界城市的目標外,北京市市長郭金龍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建設“世界城市”被定為北京未來的發展方向。這一話題也引起 了國內外尤其是中國城市建設各界的關注。
關于“世界城市”,在國內外并沒有一個權威的統一概念和衡量標準,但國際上卻有公認的四個世界城市,即紐約、倫敦、巴黎、東京,它們在世界金融體系及世界經濟事務中發揮著核心作用。在北京市政府發布的《政府工作報告及計劃報告、財政報告名詞解釋》中,“世界城市”被解釋為國際大都市的高端形態,對全球的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有著重要的影響力。其具體特征表現為國際金融中心、決策控制中心、國際活動聚集地、信息發布中心和高端人才聚集中心。
北京市規劃委一位負責人表示“北京將世界城市確定為努力目標,經過了長時間的研究和醞釀,《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至2020年)》提出的北京城市發展目標的定位,第一步是構建現代國際城市的基本構架,第二步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現代化國際城市,第三步是到2050年成為世界城市。”
北京市常務副市長吉林指出,建設世界城市對北京來說是一個全新的課題,需要全社會參與。今年年初以來,這一話題也確實引起政府和一些社會人士的關注。如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國務院參事牛文元等都曾對北京世界城市建設獻計獻言。
但必須承認的是,關于世界城市的討論,截止到目前,依然還沒有真正從政府高層延伸到普通市民中來。專家學者的碰撞和相互砥礪也不夠充分,在這樣的背景下,《中關村》雜志和新浪網舉辦的“世界城市與北京”論壇,恰當其時,為北京建設世界城市這一宏偉目標做了添薪加火的助推作用。
同時,在本期刊物中,我們編發了一系列的稿件,從多種角度闡述了世界城市的內涵和北京建設世界城市的策略,希望以此引起讀者對此話題的持續關注和進一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