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教育公平;公益性;均衡發展
〔中圖分類號〕 G64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9(A)—0008—01
教育公平問題是當前人民群眾最關心的社會熱點問題之一。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六大任務,其中把“優先發展教育”放在了第一位,并強調指出:“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
教育公平是實現社會和諧的基石
教育是民生之基,社會公平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根本準則,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石,維護教育公平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礎。受教育的權利是現代公民最基本的權利之一,對于公民個人而言,人力資本是第一發展資本,教育機會是最重要的發展機會,教育平等是最重要的平等。教育是孩子成長的起點,青少年時期是接受教育的黃金階段,而能夠改變人的命運、成就其未來的也正是教育。
人力資源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要素,同時也是民生問題的核心要素。當前,地區之間、城鄉之間教育不公平等問題較為突出,不僅制約了落后地區的發展,也已經影響到了國民整體素質的提高。就業是民生之本,決定著每一個家庭的生計,而擁有社會需要的知識與技能則是實現就業的前提。使人人都享有公平的教育機會,我們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就業難題,實現每一個家庭的就業權益。因此,解決教育問題是中國最大的民生工程之一,而且它和解決就業問題相輔相成。
實現教育公平,保障和改善民生
堅持教育的公益性。教育問題如今已不僅僅是民族興盛的問題,而且還事關普通百姓的民生問題。十七大報告再次突出強調了教育的公益性,將加大財政對教育的投入,保障經濟困難家庭、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教育具有不容置疑的公共性、公益性,無論基礎教育還是高等教育都是如此。保障教育的公益性,關鍵是政府要加大財政投入。要消除教育不公平現象,關鍵在于調整、完善教育政策,擴大教育供給,增加教育投入,以滿足人們對教育的需求,保證人們受教育的平等權利。
確立均衡發展的教育理念,合理分配教育資源。進一步促進教育公平應當確立新的資源配置理念:在發展中縮小差距,增加公平。在照顧各地歷史形成的實際差距時,應當將逐步縮小地區差距、城鄉差距作為重要原則之一。在投入導向方面,應實行新的非均衡投資戰略,教育資源應向落后地區和弱勢人群傾斜,特別是向農村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和西部地區傾斜,向城鄉貧困家庭子女傾斜。要盡可能從資金、信息、生源等方面給條件較差的農村學校以必要的重點扶持,以改善教學設施,提高教育水平。要改變重城市輕農村、重高等教育輕義務教育的傳統指導思想,改變以往教育資源過于集中、過于投向少數重點中小學和大學的局面,在重點學校與非重點學校之間,在義務教育與非義務教育之間,都應有個合理的比例。
合理分配教育資源,還應使優質師資均衡分布。目前農村不少地區大量代課教師的出現說明現行教師培養、聘任制度上存在著較為嚴重的問題。為此要進一步落實“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推進城鎮教師支援農村學校工作,加強農村教師培訓以及全面推行免費師范生制度,此外還要改善農村教師的工作生活條件,提高農村教師待遇。
切實解決好人民群眾關心的教育熱點、難點問題。進一步促進教育公平,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必須堅持從嚴治教、規范管理,采取切實措施,下大力氣解決好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教育熱點、難點問題。
進一步改進高考招生制度,使高考招生公開、公正、透明。全面實施高校招生“陽光工程”,建立和完善“全程公開、信息透明、接受監督”的招生工作體系和工作機制,加強對招生工作的監督檢查,嚴格招生工作紀律,對招生亂收費、違規錄取和中介詐騙等問題進行嚴厲打擊,確保招生錄取工作的公開、公平、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