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課堂教學;教師角色;
教學方式;轉變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9(A)—0021—01
在新一輪的課改中,學生的學習方式由單一化的學習方式向多元化的學習方式轉變,學習方式的轉變,必然導致教師角色的轉變,即從知識的權威者轉化為課題研究的參與者,從知識的傳授者轉化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這就要求教師要以平等、民主、理解、賞識的態度對待學生,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享受學習的樂趣、增強參與合作的意識,進而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教學目標得到最佳結合與落實。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角色必須實現四個轉變。
變“以教師為中心”為“以學生為中心”
即把主體地位還給學生,讓學生主動、自主地發展。為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做到變“一言堂”為“群言堂”,允許學生標新立異,允許持不同觀點者進行討論、辯論、爭論,最終達成共識;變“以教定學”為“以學定教”,即在教學設計中,教師要思考學生會想什么,會說什么,從而把握住學生的“脈搏”,不僅會發現學生智慧的火花,而且還能感受到學生豐富的情感和心智;“變教師指令”為“學生選擇”,即尊重學生的選擇,允許學生圍繞教學目標自主選擇喜歡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選擇中最終掌握知識、形成個性、學會創新。例如,教學《打碗花花》一課時,可讓學生進行充分的自學,通過讀書、看圖、提問、小組討論達到理解、消化、吸收的目的,從而使學生不但讀懂了課文,還學到了許多書本以外的知識。
變“傳統灌輸式教學”為“接受式學習、體驗式學習、研究性學習并重”
體驗與實踐是創新的前提,把感受告訴學生,不如讓學生在活動中親身體驗。學生在豐富多彩、形式靈活的活動中能迅速地走向成熟。因此,教師要把盡可能多的教學內容最大限度地轉化為活動內容,同時,也不能輕視接受式學習、研究性學習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的作用,要把多種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 例如,在教學《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時,我先讓學生從釋題入手,理解尺長寸短;然后,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本內容,進一步理解題意;接下來,引導學生研讀文本,整理問題,在組內進行討論、交流,并將討論結果分組在全班進行匯報;最后,組織學生展開辯論,尺長為正方,寸短為反方。學生的辯論緊張、激烈,他們都各不相讓。在這個“釋題—研讀—討論—交流—辯論”的過程中學生進行了全程參與,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充分體驗了多種學習方式并用的好處。
變“以知識為中心”為“以學生發展為中心”
教育的目的不僅在于掌握基礎知識,更在于人的全面發展。為有效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與創新能力,教師在教學中既要傳授給學生必要的基礎知識,強化學生能力的培養,又要抓住情感、意志、道德、人格等非智力因素進行有效教育,把為學生的終生發展奠基當作教育的最終價值取向,讓學生會學、會想、會用、善于創新。語文教學是實現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陣地,我常以文中的主人公為典范,用身邊的事例引導、教育學生,讓他們學會做人的道理,在潛移默化中茁壯成長。如,學習《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一文時,我以葉圣陶先生幫助肖復興修改作文的片段為例,讓學生在讀中感悟、體會葉老平易近人的待人品格,學習他一絲不茍的敬業精神,從而使學生深刻體會到文品如人品,精神比知識更重要。
變“評教為主”為“評學為主”
傳統的課堂教學活動以已有的邏輯知識體系、固定的課堂模式和教師講授為中心,而對教學效果的評價,看重的是教師的“表演藝術”,評教師“導”的多,評學生“演”的少。評課者坐在教室后排,看到的是學生的背影,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視學生為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我們所倡導的新的“評課模式”,就是要變“評教為主”為“評學為主”,這就要求評課者坐在學生的對面或側面,仔細地觀察學生,看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否濃厚,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回答問題是否積極主動,思維是否得到放飛,個性是否張揚,在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中,是否凸顯出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否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實現了三維目標。這樣,才能把主體地位還給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