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物理教學;物理概念;物理過程;數學化;
習慣性思維
〔中圖分類號〕 G633.7〔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09(A)—0064—01
一、對物理概念混淆或理解不清造成的錯誤
正確理解物理概念是學好物理的關鍵,在分析物理現象或處理物理問題時,常常會出現錯誤的判斷,究其原因,常常是沒有正確理解物理概念。掌握基本物理概念的過程是提高物理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之一。
例1將一杯水倒掉一半后,剩余半杯水的密度將()
A. 變小B. 變大 C. 不變 D. 無法判斷
解析:很多同學由于對物理概念理解不深刻,沒有認識到密度是物體本身的一種特性,不隨物體的質量、體積、形狀、位置等變化而變化。簡單地認為質量減半時密度也減半,忽視了體積也在減半,從而導致錯解A。如果能認識到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對物理概念加深理解,就能找到正確答案C。
還有一些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如溫度和溫度變化量,位移和路程,速度和速率,振動和波動,變化率和變化量等也是學生易出錯的地方,在教學中必須加以比較以便學生正確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
二、對物理過程分析不全造成的錯誤
傳統物理教學關注的主要是知識,關注的是學生學到知識的多少,較少關注學生的全面素質。新課改強調過程和方法的課程目標,體現了以發展的眼光看待教育過程的思想。一方面作為科學認識結果的科學概念或科學原理都是對自然界一定范圍和一定程度的認識,雖然從形式上看已經成為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但這種體系不是封閉的,它仍具有過程性、生成性和開放性,需要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無論對于哪一門學科而言,科學的探究過程和方法都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科學知識體系只有和相應的探究過程和方法結合起來,才能使得學生的思維過程和整個精神世界獲得實質性的發展和提升。
三、物理問題數學化造成的錯誤
物理知識的學習離不開數學,物理和數學有密切的聯系但又有區別。學生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常常會出現把物理公式理解為純函數關系,忽視了公式的物理意義,對解題過程缺乏必要的語言描述,對計算結果的物理意義缺乏思考等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糾正學生把物理問題簡單地數學化的傾向。
例2根據歐姆定律 I=U/R,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通過導體的電流越大,這段導體的電阻就越小
B. 導體兩端的電壓越高,這段導體的電阻就越大
C. 導體的電阻與電壓成正比,與電流成反比
D. 導體兩端的電壓越高,通過這段導體中的電流就越大
解析:A、B、C都錯在直接由數學中a=c/b說明a與b成反比,a與c成正比,但忽略了電阻是導體的一種特性,電阻大小只和導體的材料、長度、橫截面積和溫度有關,與導體兩端的電壓和流過導體的電流是無關的。
四、習慣性思維造成的錯誤
物理學研究對象是自然界中的客觀物體及其運動規律,學生天天置身于千變萬化的物理世界中,從小就自然地獲得有關物理方面的感性認識,形成一定的經驗,這是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基礎和有利條件。在物理學習中,學生易受習慣性思維影響,解題時難以擺脫舊知識的束縛,缺乏變通性,影響解決問題的效率。如何幫助學生突破習慣性思維,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識是物理教學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因此,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使得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能力水平都能得到提高和發展,并不在于我們教給學生多少知識,而在于學生是否真正的理解和掌握了多少知識,在于分析學生在知識的理解中什么地方存在困難和障礙,幫助學生化解知識重點和難點,為學生的發展起到助推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