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思想品德課教學;名詩名句;活
動課;引入音樂
〔中圖分類號〕 G633.2〔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9(A)—0051—01
為了適應21世紀人才發展的需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我國實行了新課程改革。作為基礎學科的思想品德課,依據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加快了改革的步伐,在教學目標、教學手段、教學內容及教學觀念、教學思想上都有了嶄新的變化。中學思想品德課改革成敗的關鍵在教師,因此中學思想品德課教師必須更新觀念、明確任務,積極投身于課程改革之中,在教學中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使思想品德課“活”起來。為此,筆者在九年級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做了點滴嘗試,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
一、運用名詩名句,讓道理通俗化
名詩寓意深刻,給人啟迪,是學生非常喜歡的內容。把名詩運用于思想品德課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深奧的道理。比如在學習“封建土地所有制”這一知識點時,筆者選用了學生熟悉的詩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并問學生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然后引導學生閱讀并分析課文,總結出這一現象的原因。這樣不僅使學生對該知識點有了深刻的認識,而且擴大了他們的知識面。
教師還可以利用名言名句進行教學。例如,在講“艱苦奮斗”這一知識點時,筆者讓學生在課前搜集不同時代關于艱苦奮斗的名言,課堂上學生列舉了“艱苦奮斗,玉汝于成”、“業精于勤而荒于嬉”、“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等名句。通過這些名言名句,學生深刻地領悟到了艱苦奮斗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當代中學生更要發揚這種精神。
實踐證明,在思想品德課堂上引用名詩名句,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參與教學的熱情,而且能提高教學實效。
二、構建活動課,讓思想品德課生活化
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習是學生的個體行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所以教師要將學習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讓他們有比較充分的時間和充足的空間進行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在思想品德課上構建活動課就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如在講“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這一內容時,筆者讓學生在課前調查其祖輩、父輩的生活情況,談談改革開放以來的變化,并讓學生把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情記錄下來。課堂上,同學們興致勃勃,各抒己見,從吃、穿、住、用、行等方面談了改革開放帶來的變化。此時得出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的結論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學生也容易理解,并且更具有說服力。
思想品德課的基本理論若直接講解學生有時難以理解,若采用辯論會的形式,讓學生通過辯論得出結論效果會更好。因為在辯論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他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發揮了出來。例如,在講解“談社會理想,樹堅定信念”時,筆者采用了辯論的授課方式。事實證明,通過辯論會的形式授課既鍛煉了學生的語言組織和語言表達的能力,又完成了對知識的傳授任務。
三、讓音樂走進課堂,使思想品德課“活”起來
為了活化思想品德課教學,在課堂上可以適當引入音樂,用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歌曲吸引學生、教育學生,使思想品德教學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例如,在講“三個代表”、“中國共產黨的成立”這些知識點時,筆者讓學生熟悉并吟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黨啊,親愛的媽媽》《走進新時代》等歌曲,并及時補充了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中國取得的輝煌成就,同學們聽得嚴肅認真,情緒激昂。在歌聲中,黨的形象高大起來,神圣起來。又如,在講“中國環境問題”的內容時,筆者播放了《美麗草原我的家》《天堂》等歌曲,這些歌曲不僅強化了學生珍惜、熱愛美好環境的意識,而且也讓學生有了保護環境、同破壞環境的行為作斗爭的堅強決心。
實踐證明,大膽改革思想品德課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不僅能增強學生對思想品德課的興趣,而且能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