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語文教學;啟發式教學;
講授法;學生水平;備課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9(A)—0044—01
啟發式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任務和學習的客觀規律,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采用多種方式,以啟發學生的思維為核心,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促使他們生動活潑地學習的一種教學指導思想。啟發式教學的實質在于正確處理教與學的相互關系,因此,在語文教學的啟發式教學中,教師能否處理好這一關系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啟發式教學與講授法
講授法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培養學生能力,進行思想教育的教學方法,在以語言傳遞為主的教學方法中應用最為廣泛。講授法到今天仍然是語文教學中十分常見的教學方法,但有人片面地認為講授法就是教師單方面地灌輸,于是提倡把講授法和啟發式教學割裂開來。然而,教學實踐證明:教師富于啟發的講授能夠系統地、有條理地、層次分明地解析教材,做到重點突出,目標明確,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更加豐富多彩。
二、啟發式教學與問答
有人認為啟發式教學就是問答式教學,有問有答,多問多答。但筆者認為,簡單的問和不動腦子的答不僅無助于學生理解教材,也不可能有助于學生的智力發展。教師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為使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得出所要學習的知識結論,而進行的富有啟發意義的提問和學生經過細致分析、認真思考做出的回答才是有價值的。無目的的問答,只是形式上的熱鬧,不是思維能力的訓練,不可能收到啟發式教學的教學效果。
三、啟發式教學與學生水平
有些教師認為自己的學生水平低,如何啟發都是白費功夫。但筆者認為,不同水平的學生可以進行不同程度的啟發。因為啟發式教學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的,是根據教材的內在聯系進行的。因此,啟發式教學要因材施教,多層次、多角度地進行,不能一刀切。教師應當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水平,提出不同難度的思考題,給所有人鍛煉和思考的機會。教師首先要了解學生現有的智力水平和潛在發展水平,這樣才能制訂出合理的訓練計劃,以科學的方式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其次,教師要明確:掌握知識與發展能力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掌握知識是發展能力的基礎,能力的發展又是掌握知識的重要條件。
四、啟發式教學與備課
眾所周知,注入式教學最省力氣,它基本上不顧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一味地灌輸,照本宣科。而啟發式教學要花費教師大量的精力,教師除了要有強烈的事業心、責任感,豐厚的知識儲備,良好的師生溝通能力外,還要努力認真地備課。
教師備課要做到“三備”,即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教師對于所授教材要融會貫通,知曉其來龍去脈,掌握其重點、難點,在教學中努力做到深入淺出,應用自如。教師對自己的教育對象要熟悉,知道他們的知識水平、智力發展水平以及每個學生的個性心理特點,努力做到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因材施教。教學方法是為實現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方式與手段。教學方法包括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教法對學法有一定的制約作用,但不管采取什么教法都必須貫徹啟發式教學思想,所以教師在備課時要注意以下兩點。
第一,要善問。引導往往從發問開始,問什么、問到什么程度、問誰、什么時間發問等,教師都要在備課時認真考慮。發問,要圍繞教材的重點,抓住教材的難點,對不同程度的問題,選擇不同水平的學生回答。問題要提的自然、及時,設法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積極思考。
第二,要善“放”善“收”。有的教師對學生情況了解不夠,提問欠考慮,這樣啟發式教學往往行不通,收不到預期的效果;也有一些教師鑒于學生的回答意見分歧較大,莫衷一是,則采取戛然而止的辦法,包辦代替,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在備課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到在啟發誘導的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種種情況,盡力做到善“放”善“收”。
總之,啟發式教學是教學方法發展的必然趨勢,過去的應試教育需要啟發式教學,今天的素質教育更需要啟發式教學。因為只有“啟”才能讓學生開動腦筋;只有“發”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