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美術教學;思維能力;色彩;圖形;
寫生;知識遷移
〔中圖分類號〕 G623.75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9(A)—0040—01
小學美術作為基礎教育中不可缺少的藝術學科,它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是其他學科所不能替代的。那么,如何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呢?筆者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探討。
一、借助色彩、圖形培養學生的直覺思維能力
小學生普遍喜歡對比強烈,鮮艷、明快的色彩。色彩的差異會給學生帶來強烈的心理感受。因為從色彩本身的特性來分析,在可見光譜上,每一種色彩都會影響人的腦電波,進而誘發人的情感。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在學生認識色彩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對色彩的感受力和辨別能力,使其不但掌握色彩基本知識,而且能夠掌握調色的技能,養成直覺思維能力。
另外,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充分展示生活中幾何圖形物品的多樣性,以開闊學生視野,讓學生初步認識圖形與美的關系,并借此進行思維訓練,使學生養成從整體出發、跳躍性的思維方式,即直覺思維,培養他們從生活中觀察美、認識美和發現美的能力,并能夠用學到的知識塑造美、表現美。
二、運用寫生、臨摹、速寫、默寫等繪畫方法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六歲以上的兒童,他們對周圍的事物觀察得越來越細致,他們主要憑借事物的具體形象或表象進行思維活動,這也促使他們有了獨立滿足自己需要的意向,他們需要畫屬于自己的畫。為此,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思維個性,并鼓勵他們充分運用各種感官和形象思維,去面對要畫的內容。
教學中,教師可借助寫生、臨摹、速寫、默寫等繪畫方法來提高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寫生、臨摹、速寫,都是對照實實在在的物體形態作畫,但是如果長時間把這些方法作為唯一的訓練手段,將會助長學生的依賴性,造成學生不對照實物或圖像就不能作畫的惡果。因此,教學中,必須輔以默寫及其他繪畫方法的練習,以提高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使他們逐步形成對繪畫的正確思維方向:觀察——大膽勾畫——添加細節。在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探索學習規律的同時,教師應促進學生的繪畫知識向寫生能力轉化。
三、通過命題畫、意愿畫、裝飾畫和欣賞繪畫等形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小學生繪畫的內容包括命題畫、意愿畫、裝飾畫、欣賞繪畫。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對于命題畫和意愿畫,教師應該讓學生交替著畫;裝飾畫可以發展學生的觀察力,培養他們的空間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欣賞繪畫則告訴學生一個道理:美術作品無固定畫法,畫法可多種多樣,用色有多種風格。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從個人情感體驗出發,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從而奠定自己的繪畫風格。開放式的繪畫形式,有利于不同層次的學生靈活運用知識,使他們在廣闊的空間里,思維能力得到發展。
四、利用知識遷移,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美術教學中,讓學生利用知識遷移,這不僅有利于他們對課堂知識的掌握,而且有利于其對課外知識的理解。如,讓學生欣賞藝術大師們在寫生基礎上創作的藝術作品,當學生與藝術大師的作品產生共鳴時,會使學生激情滿懷,從而為美術作品的“再創作”活動做好準備,同時,學生的思維能力得以發展。
知識的掌握與思維能力的提高之間是相輔相成的,學生的創造力就是各種能力與各種知識相結合的產物。要想成為創造型人才,不利用知識遷移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應以促進學生心智發展,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為目的,并向學生滲透健康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道德教育;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做到既注重美術技能、技巧的訓練,又要讓學生在興趣的引導下主動進行知識遷移,使教學過程成為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