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歷史教學;現狀;改進措施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9(A)—0031—01
長期以來,初中歷史成為一門被忽視的學科,歷史是“副科”的觀念更是在很多教師心中根深蒂固。這嚴重制約著初中歷史教學,影響著中學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在此,筆者就初中歷史教學的現狀及改進措施,談點自己的粗淺認識。
一、初中歷史教學的現狀
1. 學校不重視歷史教學。首先,一些初級中學,尤其是部分農村初級中學缺乏專職歷史教師,該學科的師資隊伍建設沒有得到學校應有的重視。在一些缺乏專職歷史教師的學校,往往由其他學科的教師頂替上歷史課。其次,一些學校的歷史教學未嚴格按照國家教育部頒布的課時標準進行,歷史教學課時安排往往不夠。最后,歷史課未被列入中考統一考試,學校只是象征性地安排考試,或是不安排考試,即使安排考試,也是學生在一起不分單人單桌進行考試,其成績也不列入學生考試總分之中。
2. 學生不重視歷史學習。目前,初中學生普遍對歷史課不感興趣,也極不重視。他們認為學習歷史沒有太大的實用價值,況且歷史知識非常繁雜,不易記憶,學習起來往往費時費力,加之中考不考歷史,學生平時則不認真聽講,臨考也不認真復習,只是憑考前教師勾畫的范圍和重點進行考前突擊以應付考試。當這些學生升入高中后,仍認為歷史學習只不過是記憶一些過去的人和事及與之相關的時間、地點而已,不注重理解,只是死記硬背,對當前高考改革形勢更是知之甚少或是一無所知。
3. 教師缺乏敬業精神。由于歷史屬于“副科”,自然引不起各級教育部門和學生的重視,教師也信心不足,缺乏敬業精神,在教學活動中多是敷衍了事。為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授課多以講故事、介紹歷史基本常識為主,忽略了向學生全面、系統地傳授歷史知識。臨近考試,則給學生劃定考試范圍和重點,考試流于形式。這嚴重影響了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系統理解和掌握,制約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極大地弱化了史學的育人功能。
三、改進初中歷史教學的措施
1. 加強學生對歷史學習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史學在育人方面有其獨到的作用:不懂歷史,就難以從中汲取營養,獲得經驗和啟示,就難以揭示社會發展規律,預測未來。以史為鑒,可以避免許多錯誤,少走許多彎路。了解歷史,才能懂得今天,才能更好地借助歷史經驗分析和處理現實問題。作為中學教育的對象——青少年,肩負著祖國建設的重任,因此,教師必須加強學生對歷史學習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
2. 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生歷史學習的興趣。興趣是學生主動學習的源泉和動力,而增強學生歷史學習興趣的關鍵在于教師想方設法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中學生有強烈的獨立意識和積極進取的思想,教師應以豐富多彩的歷史知識和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努力為學生潛能的充分發揮營造一個寬松、和諧、民主、開放的學習環境,應置師生于平等地位,尊重學生,理解學生,激發他們的求知欲,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充分發揮其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主體作用,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大膽創新,使之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
3. 針對學生個體差異,實行分層教學。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是,教師要在“讓所有學生都能學好”的思想指導下,在集體教學的基礎上,因人而宜,因材施教,根據學生智力、能力水平的差異,分別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并為學生提供個別化指導,做好不同層次學生的轉化工作,使之在原有基礎上逐步提高。
4. 學校應重視歷史教學,教師應認真對待歷史教學。初中歷史教學現狀與我們這個以古老歷史聞名的古國是極不相稱的,也與黨和政府一再強調加強歷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精神是相抵觸的。為此,學校應從祖國的前途和青少年的發展角度出發,力排外界干擾,糾正片面追求升學率的錯誤傾向,強化素質教育觀念,把歷史教學作為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內容。此外,教師則不能脫離歷史教學的根本目的,一味去迎合學生愛聽故事的心理,一味憑趣味性的歷史故事去吸引學生;應及時更新知識儲備,轉變觀念,不斷提高自身業務水平;應從備課入手,認真鉆研課程標準、教材和教學參考書,以讓學生學到全面、系統的歷史知識,使學生能夠從歷史的角度去認識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并從歷史中汲取養分,逐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進而用科學的認識論、方法論看待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