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語文教學;新農村建設;
人文教育;實用型人才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9(A)—0025—01
現今農村存在的眾多問題嚴重制約著我國新農村建設的前進步伐,究其原因,首當其沖的就是農村文化教育不到位,導致農村人口文化素質普遍不高。筆者認為,農村學校的語文教育要以強大的文化育人功能,勇挑新農村建設的文化育人重擔,充分體現學科特點,發揮學科作用,通過教育教學來提高農村人口素質,為新農村建設事業服務。
一、農村學校語文教學應滲透生態環境教育
新課標指出:學生要能提出學習和生活中感興趣的問題,共同討論。(要)關心學校、本地區和國內外大事,就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搜集資料,調查訪問。在農村初中語文教學中,注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內容的教學與實踐,幫助學生樹立保護自然環境的意識和正確的生態觀,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語文教材中許多內容都寫到了動物、植物、自然風光等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各種生物使大地充滿生機,一些地質、地理特征也在向我們揭示著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由此可見,語文教材中有無數的、縱橫交錯的環境教育滲透點。教師可以利用各種紀念日,如“世界無煙日”、“世界環境日”、“植樹節”、“節水日”等對學生進行生態環境教育(可在上課前利用幾分鐘時間演講,也可在課間向學生宣傳生態環境保護知識);可以指導學生在課余時間充分利用圖書、報刊,獲取環保知識,掌握環保信息,制訂環保措施;可以以身作則,鼓勵學生積極投身到保護生態環境的實踐活動中去,如節約資源、正確處理垃圾、參加植樹造林、關心愛護動物等。通過這些活動,引導學生自覺形成愛護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的環境保護意識,養成文明、道德的行為習慣。
二、農村學校語文教學應滲透孝道教育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指出:“堅持與知與行相統一的原則,既要重視課堂教學,更要重視實踐教育、體驗教育、養成教育,注重自覺實踐、自主參與,引導未成年人在學習道德知識的同時,自覺遵守道德規范。” 弘揚孝道文化,提倡敬老孝親,是學生形成健全人格、社會和諧、國家穩定的需要?,F行的語文教材包含著許多孝道教育的素材, 所選的文章都是名家名篇,是千百年來中外文學作品中的精華,是集語言、文學、文化、思想于一體的精品,這些文本素材為實現孝道教育提供了豐富的課堂資源。在農村學校的語文教學中,通過課堂教學和課外閱讀的方式,滲透孝道教育的內容,讓學生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懂得長幼有序,孝敬老人。同時,通過學生對父母的影響,促進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從而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事業服務。
三、農村學校語文教學應滲透“愛鄉報國”教育
《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問題的決議》指出:“把傳授知識同陶冶情操、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結合起來,把個人成材同國家前途、社會需要結合起來,形成愛黨、關心集體、勤奮好學、團結互助、遵紀守法的風氣,積極組織學生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幫助他們認識社會,了解國情,增進建設祖國、振興中華的責任感。”現在中學生的傳統文化素質普遍降低,人文知識匱乏,大多學生對養育他們的土地知之甚少,對其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無動于衷,他們盲目追求城市生活,甚至更改國籍。農村學校語文教學要抓住語文學科的特質——既重視學生知識能力的提高,又重視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突出“愛鄉報國”教育。教師要在語文教學中充分利用農村的教育教學特有資源,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走進生活,感受自然風光,體驗家鄉之美,以此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讓更多的學生熱愛農村,關注農村,學有所成后愿意回報農村,建設農村。
四、農村學校語文教學應體現為農村培養服務型人才的理念
在農村學校語文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要注重語文的工具性,勇于打破學科限制,傳授農村學生一些實用性強的知識,為新農村建設培養實用型人才。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狀況和語文學習特點,來判斷學生的學習需求,從而因材施教;要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肯定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進取精神;要積極開發學生的潛能和創造力,讓他們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生力軍、主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