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小學語文教學;早期閱
讀;拼音;閱讀興趣;閱
讀拓展
〔中圖分類號〕 G62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9(A)—0059—01
兒童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是非常旺盛和強烈的,他們一旦掃除了文字的障礙,就會饒有興趣地進行大量閱讀,在知識的海洋里受到更多高層次內容的熏陶。如果讓孩子們運用拼音這一語文教學輔助工具提前步入書的世界,就能給他們盡早地提供一把打開智慧之門的鑰匙,使他們進入精彩紛呈、美不勝收的知識寶庫,遨游于藝術和科學的殿堂。那么,如何引導學生進入早期閱讀呢?
訓練學生掌握拼音
熟練閱讀拼音是提前閱讀的前提條件。借助拼音讀書,拼音就是讀書的工具,因而只有熟練掌握它,才能提高讀書效率。這一熟練過程需要教師有意識地進行訓練。教師要盡量多給學生提供自主活動和獨立練習的時間,不要總覺得學生什么都需要老師的幫助。反復牽引、控制,只會讓學生產生厭煩心理。對于拼讀有困難或易錯的音節,教師要進行重點指導,讓他們讀準確。還可以同桌或同伴之間相互交流,共同拼讀。
從兒歌、兒童詩入手,
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要使一年級的學生提前進行閱讀,培養興趣是關鍵。興趣是一種讀書的動力,是提高讀書效率的興奮劑,它將伴隨學生一生,讓他們永遠沉浸在讀書的樂趣中。人教版教材中編排了兒歌、兒童詩,這些兒歌、兒童詩充滿童趣、語言活潑、淺顯易懂又朗朗上口,十分適合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是學生早期閱讀的最好材料。如,《四季》中有一句話:“草芽尖尖,他對小鳥說:‘我是春天。’”學生說:“又細又嫩的小草芽說話一定很輕,我仿佛看到春天到了,小草露出了尖尖的小芽。”于是,他們帶著自己的感情,深情地讀起來,他們的聲音那么輕,那么稚嫩,仿佛和小草芽融為一體了。春天在他們心中那么有趣,那么生動,他們怎能不喜歡讀書呢?興趣在點滴的體驗中不斷被強化。
利用課本,教會學生閱讀
學生能把字的音讀出來,并不代表他們會閱讀。因此,在低年級要充分利用課內閱讀,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首先,要教會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詞義。低年級的學生在自己獨立閱讀時最實用的方法就是聯系上下文理解詞義。有人說,為什么不用字典來查呢?因為字典中對詞義的解釋不夠通俗,一年級的孩子讀不懂。其次,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課本中運用了多種描寫方法,往往文字后面隱藏著另外一層意思。如,《菜園》一課中有一句是“黃瓜身穿綠衣裳”,于是我引導學生思考:我們人類才會穿綠衣裳,這里黃瓜身穿“綠衣裳”是什么意思?孩子們一下子就想到黃瓜的外皮是綠色的,仿佛穿上了綠衣裳。然后,我讓他們順著剛才的思路理解“茄子高高打燈籠,蘿卜地下捉迷藏”等。點滴的有效閱讀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學生品味到讀書的滋味。再次,引導學生學會積累,學會思考。語言的發展離不開積累,只有不斷豐富、積累,才能使表達生動、準確。讀書還是知識的積累,讓知識不斷地充實大腦,才會使學生更加聰慧。讀書還需要思考,教師要引導學生善于提出問題,學會思考。有了思考,他們才能深入地理解文章,才可以與作者對話,他們的認知和情感世界才會豐富多彩。最后,指導學生學完課文后寫一點自己的感想、認識等初步的讀書筆記。學生只有通過這幾方面的訓練,才能從閱讀中收獲豐碩的果實。
擴大閱讀量,讓讀書成為一種習慣
當孩子們的閱讀具有一定水平后,我們就要擴大閱讀范圍,豐富閱讀內容了。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拓展閱讀:
1. 圍繞課文學習拓展閱讀。有時在閱讀教學中我把課堂內容向課外進行延伸,讓孩子們在閱讀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行補充閱讀。如,我在教完《黃山奇石》后,就讓學生尋找黃山奇石的圖片,讀描寫黃山的文章。于是,學生們知道了黃山奇石的傳說,知道了黃山四絕是奇松、怪石、云海和溫泉,知道了……這個方法不但能為教學服務,還能引導學生進行有益的閱讀。
2. 推薦名篇,師生共讀。曾經發現一些孩子讀了好多書,但進步卻不大。于是,我就想到了師生共讀。師生共讀的過程中,老師既是學生的伙伴又是引路的長者。老師會把一篇篇對學生有益的書展現在學生面前,指導他們閱讀,使他們開闊眼界,學會選擇。如,和學生讀完《小豬唏哩呼嚕》后,我們就一起敘述故事情節,孩子們爭著說,非常熱鬧。然后,我說:“只知道故事內容還不算讀懂這個故事,你喜歡小豬嗎?為什么?”孩子們一時回答不出來。于是,我讓他們再讀一讀,和爸爸、媽媽討論后再告訴我。幾天后,學生們陸續把自己的看法反饋給我。有的說小豬很善良,有的說小豬很勇敢,有的說小豬很可愛……他們的說法多種多樣,只要說得有道理,我就給予肯定,賞識他們富有個性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