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歷史教學;教學方法;直
觀材料;問題;史實;圖
表;歷史故事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9(A)—0049—01
高中歷史教學內容紛繁,且頭緒眾多,學生在學習時往往望而生畏。教師如何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構建系統(tǒng)、完整的知識體系呢?筆者根據(jù)多年的教學實踐,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對于抽象的教學內容,可從直觀材料入手進行講授
高中歷史教學中,思想史的部分教師比較難講,難就難在其非常抽象。教師如果能先從直觀材料入手進行講授,使學生獲得一定的感性認識,然后再由形象到抽象,學生往往更容易理解。
例如,戰(zhàn)國時期,墨子的思想,代表了小工商業(yè)者和平民的利益。教師如果一開始就從“兼愛”、“非攻”、“尚賢”等內容講起,會令學生感到難以理解。教師不妨先利用教材中的插圖,或從互聯(lián)網(wǎng)上收集有關文字、圖片資料,然后用生動的語言具體描述墨子的生活和墨子的服飾,說明其代表的社會階級,最后再轉入教材內容,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對于復雜的頭緒,可從某一個問題進行突破
同一個歷史時期,往往出現(xiàn)多個歷史事件,其頭緒錯綜復雜。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講課最忌多頭并進,倒不如先從某一個問題進行突破,然后逐個解決其他問題。這樣一來,無論頭緒多么復雜,也可讓學生一清二楚。
例如,“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一課的教學內容繁雜、頭緒眾多,其中所引用的史實相互關聯(lián),卻又不盡相同。如果教師將教學內容按課文編排順序進行講授,學生很容易張冠李戴。我在講授這一內容時,先全面講述英、法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的原因、經(jīng)過和結果,而后再講俄國如何“趁火打劫”。教材經(jīng)過這樣的處理,以英、法侵華為主線,輔之以俄國侵華的副線,則主次分明、史實清晰。
三、對于概念化的詞句,可用具體的史實予以補充說明
歷史教材中概念化的詞句雖然不多,但是仍然存在。對于概念化的詞句,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在講課時,則可以用具體的史實予以補充說明。
例如,中國古代史部分“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一節(jié)中,教材只簡單提及了莊子“鄙視富貴利祿”的處世態(tài)度,除了這一結論式的交代外,再無其他說明。為了進一步闡述這一結論,使學生真正掌握這句話的內涵,我是這樣向學生介紹的:莊子早年曾當過管理漆園的小官,過著貧困潦倒的日子,覲見魏王時穿著破衣爛衫,但卻嚴詞拒絕了出任楚國相國。通過介紹莊子的經(jīng)歷,說明了他不圖名利、不貪圖榮華富貴的處世態(tài)度。這樣一來,“鄙視富貴利祿”就不是一句令人費解的“空”話了。
四、對于紛繁的教學內容,可用圖表進行輔助教學
對于紛繁的教學內容,教師除了用語言講授外,還可以輔之以圖表,把一些內容列表進行橫向或縱向的比較。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期召開的重要國際會議,教師可以把會議的名稱、時間、地點、參加國家、主要與會人員和會議決議等內容列成表格進行比較。
圖表這一輔助手段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是非常靈活的:教師可在授課之后,將設計相關圖表作為練習,由學生動手完成;也可在復習時進行列表比較,防止學生知識的混淆;還可在進行新課講授時,通過列表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圖表的優(yōu)越性在于脈絡清晰、主次分明、以簡馭繁、直觀性強。因此,圖表的設計,一忌包羅萬象;二忌文字冗長。
五、對于嚴肅的史實,可通過穿插生動的歷史故事,變枯燥為生動
在教學中,教師使史實故事化,或者在史實講授中穿插歷史故事是歷史教學化難為易、化繁為簡的重要方法之一。由于高中歷史教學受到教學目的、教學任務和教學時間的限制,事實上不可能也不允許教師把歷史情節(jié)和過程任意鋪敘和描述。那么,這就需要教師在每一節(jié)歷史課上,至少要把握住一兩處重要的史實,適當?shù)赜枰匝a充具體的故事內容,從而變枯燥為生動,令學生對嚴肅的史實產(chǎn)生出濃厚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述“法國大革命”爆發(fā)的原因時,為強調波旁王朝的腐敗,教師可以引用路易十五所寫日記中的片段(日記中記載了有關王室成員荒淫無恥的生活內容),這樣做不僅能引起學生的興趣,降低教學的難度,而且對學生理解法國大革命爆發(fā)的原因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從而能夠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當然,穿插生動的歷史故事,絕不是指教師可以隨意編造一些情節(jié),歷史教學內容應忠實于歷史的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