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美術教學;創造性思維;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 G633.955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9(A)—0039—01
新課程改革凸顯了中小學教育的兩大變化:一是致力于建設更加完善的課程體系,二是更加注重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如何利用美術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呢?
一、創設創造性的學習環境
美術老師把自己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伙伴,與學生平等溝通,尊重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習過程變成學生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成為師生共同交流、共同發展的創造過程。如:在引導學生作畫前,首先要讓學生在心理上獲得自由,讓學生想到什么就說什么,想怎么說就怎么說,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這既是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的一種方式,也是激活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有效途徑。
情境創設是激發創造性思維的基礎,能夠喚起學生的創造興趣。學生有一個普遍心理特點,只要老師在乎他,他們都愛表現自我。他們有積極參與美術創造的欲望,希望能在參與活動中得到老師的認可,得到同伴的認同,從而獲得內心的滿足,在教學三年級“會變的顏色”一課時,為幫助學生快速理解和認識色彩,我設計了“找朋友”游戲和動手調色活動。學生們在游戲中非常活躍,邊玩邊練習了紅+黃=橙、黃+藍=綠、藍+紅=紫等色彩的變化過程。既掌握了兩原色變出間色的方法,也輕松地解決了本課的重點難點。
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人格
美術課中創造性人格的形成離不開勇氣、好奇、想象和嘗試四種非智力因素。
首先,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創新勇氣。成功的創新有三個不可缺少的因素,即創新態度、創新思維和創新技能,而這些因素的形成和發展都離不開富有勇氣的創新活動。為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勇氣,教師不能將自己的主觀想法強加給學生,要讓每個學生有個性,有專長,善于觀察,勇于表現,敢于標新立異。
其次,要保護好學生的好奇心。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學生的創造性學習主要來源于內在動機。每一次新內容的探究性學習活動的進行,都有利于學生形成對某一事物的興趣。作為教師,必須保護好學生的好奇心。它是形成學生美術創造性人格的重要因素,它絕不是教師用壓制的手段和責任感來促成的,它需要教師去激發它,更需要教師引導和保護它自由生長。
再次,要善于引導學生大膽想象和嘗試。小學中高年級學生已具備了比較細致深入地觀察事物與描繪事物的能力,能夠感知抽象的空間形象,能精細地描繪對象。此時,教師要做的是如何引導學生更大膽地仔細觀察事物,抓住事物本質特征,按自己的意愿創造性地發揮想象力,畫出自己喜歡的作品。如《多功能的車》一課的學習,在抓住車的基本特征后,學生在“多功能”上下功夫,畫出了“多功能清掃車”:車體上畫了多種裝置,集清掃、灑水、擦玻璃、搬運貨物、應急突發事件多種用途于一車,很有創意。
三、設計具有創造性的美術課
教學相長,要嘗試學生的創造性學習,要讓學生形成創造性思維能力,教師必須具備創造性教學的組織能力。
巧用教材差異調整教學。學生是比較喜歡美術教材的。但由于有些內容對制作材料、用具等有特殊的要求,學生無法準備,課堂效果不好。面對這種情況,教師必須適時調整教學思路和內容。如布貼畫,許多學生因缺乏碎布片等教學必需的材料,教學目標無法實現,其所謂創新思維的開發也無從談起。上完一節課,發現此問題,我讓其他班學生收集零食,如葵花籽、南瓜籽、黑瓜籽、松籽、黃豆、綠豆、黑豆等,利用各種籽皮和種子形狀、顏色的不同,指導學生做果皮、果實粘貼畫。學生樂意準備,課堂制作積極主動,畫面有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