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幼兒教育;文明禮儀;行為
習慣;養成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17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9(A)—0041—01
幼兒是祖國的未來。在幼兒園中,加強文明禮儀教育,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不僅是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的需要,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一、創設寬松的環境,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文明禮儀教育
在幼兒園中,我們圍繞“文明禮儀”這一主題,選擇了活潑可愛而又熱情待客的小白兔、彬彬有禮的一群小雞、助人為樂的小花貓等圖案作為墻飾內容,并在教室里設置了“有禮貌的好寶寶”專欄。這些教學環境的創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幼兒。另外,教師也特別注意自己的言行,處處為幼兒作出榜樣。如,同幼兒一起用餐時,注意保持地面、桌面的整潔,不挑食,不隨意浪費糧食。
同時,我們非常重視家庭教育的作用。我們利用家長接送孩子的機會與家長進行交流,要求家長在日常生活中為孩子作表率,并主動帶孩子外出,讓孩子深入地體驗生活,以現實生活中的榜樣激發孩子的積極情感;我們把每周禮貌教育對幼兒和家長的具體要求告知家長,讓家長根據要求創設與之相適應的家庭環境,使幼兒園教育和家庭教育保持一致性、連續性,讓幼兒在和諧友愛的環境中健康成長;我們還向家長積極推薦有關幼兒禮貌教育的故事書、動畫片等,讓幼兒在講講、看看、玩玩等親子活動中學會運用禮貌用語,并樹立學習的榜樣。
二、注重行為訓練 ,有計劃地實施文明禮儀教育
1. 寓文明禮儀教育于游戲活動中。如,通過《熊貓的客人》《金花學說話》《小猴請客》等角色游戲,幼兒感受到了禮貌待人的好處;通過《今天我值日》《對不起,沒關系》《再見》等歌曲表演,使幼兒懂得與同伴、長輩交往的一般禮儀;通過《小羊過橋》《好娃娃》等講故事活動,使幼兒懂得同伴之間要互相謙讓,要與同伴分享快樂,要關心他人等。
2.制定系列化的文明禮儀工作方案,把文明禮儀教育貫穿到各項教育活動中。如,幼兒初入園時的熱愛集體教育;“三八”婦女節的愛媽媽教育;“六一”兒童節的好兒童教育;“七一”的愛黨教育;“十一”的愛祖國教育等。我們要求家長適當帶孩子進入自己的社交圈,在外出做客時,讓孩子觀察成人間的交往,家里來了客人,則讓孩子參與接待等。通過“客人到我家”、“學做小客人”和“我是小招待”等主題活動,使幼兒在真實自然的環境中學會簡單的社交禮儀。
三、寓文明禮儀教育于幼兒的日常生活 ,使習慣成自然
文明禮儀教育的過程是一個認識的過程,更是一個實踐的過程。幼兒年齡小,做事缺乏持久性,為使文明禮儀教育成果轉化為幼兒自覺的行為,教師和家長必須密切配合,把文明禮儀教育貫穿于幼兒談話、游戲、入園、離園、吃飯等日常生活的各個環節,并注重教育的一貫性和一致性。
1. 良好衛生習慣的養成教育。我們把幼兒衛生習慣的養成教育作為幼兒園德育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在幼兒的個人衛生習慣教育、集體生活環境衛生教育、公共衛生規范教育等方面,都有著具體的要求。如,讓幼兒勤洗手、不亂扔東西等,并將每周衛生檢查作為文明班級評比的內容之一,以督促幼兒注重衛生習慣的養成。
2. 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教育。幼兒的生活習慣教育主要包括睡眠、進餐、獨立生活能力等方面的教育。針對幼兒進餐和午睡習慣較差的問題,如,吃飯時不專心、挑食,睡覺時影響他人等,教師則適時地予以提醒并對其提出明確的要求。如,睡覺時不影響他人、進餐時不講話、遵守活動規則、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
3. 遵守集體規范的養成教育。幼兒園是集體性教育組織,幼兒在集體生活、學習環境中能否自覺遵守集體規范,是能否養成組織性、紀律性的重要前提。為此,我們對幼兒積極進行遵守集體規范的教育,使其能夠自覺地按照集體規范約束自己,把個人利益置于集體規范之下。如,積極參加值日生活動,出操時能自覺迅速地排隊,進出教室、上下樓梯時不大聲喧嘩等。
4. 文明禮貌的養成教育。幼兒期是養成文明禮貌習慣的最佳時機。因此,我們應該重視對幼兒文明禮貌習慣的培養。其培養內容應包括:說文明語言、待人接物要彬彬有禮、大人說話不打岔、要與人為善等。文明禮貌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常規訓練,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