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高考;歷史情景式選擇題;題型特點;解法
〔中圖分類號〕 G633.51〔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09(A)—0048—01
一、題型特點
高考文綜歷史情景式選擇題的特點是,通過材料設置新情景,將考察內容置于特定的歷史背景下,要求考生根據材料提供的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和方法,對問題作出準確的判斷。
二、解法舉例
例1 (2008年高考文科綜合全國卷Ⅱ第14題):馮桂芬在《校邠廬抗議》中提出:“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下列人物中,其主張與馮桂芬的觀點相似的是()
A. 龔自珍
B. 洪仁玕
C. 李鴻章
D. 嚴復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學生對洋務運動師夷長技以維護封建統治的理解。其中關鍵句是:“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其內涵是指利用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維護中國的封建專制制度。由于龔自珍、洪仁玕都是新思想萌發的代表,嚴復是戊戌變法時期《國聞報》的創辦者,李鴻章是洋務派代表,故正確答案為C項。
對策:考生在答題時先要全面閱讀題干材料,尋找能反映試題關鍵信息的語句,并理解其內涵,然后再聯系教材中的知識點有針對性地得出選項。
例2 (2008年高考文科綜合全國卷Ⅱ第20題):在英國,1811年從事農業、林業和漁業的勞動力占勞動力總數的l/3,1831年占1/4,1851年降至l/5以下。出現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是()
A. 城市化進程加速B. 農業機械化的實現
C. 對外移民的增加D. 工業化的快速推進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英國工業革命。相關數據說明在英國從事農業、林業和漁業的勞動力占勞動力總數的比例在不斷下降;關鍵時間1811年、1831年、1851年說明英國工業革命不斷進行進而完成;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英國的社會生產力,使得從事第一產業的人不斷減少。由于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根本原因只能是社會生產力,故正確答案應為D項。
對策:考生應先根據題干給出的時間,聯系此時間對應的歷史事件或歷史背景;而后根據數據找出變化(上升或下降)的規律;最后再結合歷史事件或歷史背景進行判斷。
例3 (2008年高考文科綜合全國卷Ⅱ第22題):韓國建立后,仿效歐美政治體制,經濟發展遲緩。20世紀60年代初,軍人集團執掌政權后實行威權政治,經濟高速發展。進入90年代后,韓國確立了政黨政治。這反映出在韓國()
A. 只有威權政治才能干預經濟
B. 歐美式政治體制不適合發展經濟
C. 經濟發展與推行政黨政治必須同步
D. 民主體制的確立需要相應的經濟基礎
解析:此題本質上考查的是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關系。通過閱讀題干材料,考生可以得知,題干所表述的是韓國隨著經濟的發展,民主政治制度得以確立的史實。考生結合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理論,經過推理可以得出下列結論:民主體制的確立需要相應的經濟基礎。由于A、B項表述錯誤,C項又太絕對,故正確答案為D項。
對策:考生應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知識;要讀懂材料各層之間的關系;綜合理解材料,并和有關理論相對照。
例4(2009年高考文科綜合全國卷Ⅱ第12題):關于中國姓氏起源,唐人柳芳說:“氏于國,則齊魯秦吳;氏于謚,則文武成宣……氏于事,則巫乙匠陶。”由此類推,王、侯、公孫等姓氏應源自()
A. 族號B. 邑號
C. 爵號D. 官名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中國姓氏的起源。通過閱讀題干,考生可以知道,中國姓氏起源于春秋戰國時的封國、帝王的謚號及當時人們所從事的職業等。根據這一規律,由于王、侯、公孫等是周朝分封諸侯的爵號,其也是中國姓氏起源之一,故正確答案為C項。
對策:綜合分析、理解試題所提供的材料前后之間的關系,從中尋找規律;豐富課外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