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地理教學;教學手段;教學
情景;板圖;教學語言;多
媒體技術
〔中圖分類號〕 G633.55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9(A)—0050—01
在地理教學中,教師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不但能夠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提高教學效率,而且能夠充分演繹地理學科之美。
一、 注重地理教學的“過程美”
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互動的過程,也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有機結合的過程。地理教師在教的過程中展現獨特性是獲得教學“過程美”的基礎。如,在講“未名湖”觀賞月色的最佳位置時,我先背著手,像朱自清先生一樣走在“小煤屑路上”,眼睛則深情地凝視著“荷塘”,靜靜地欣賞著“荷塘月色之美”。接著我問學生:朱自清先生不親臨湖畔,能萌發“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的感嘆嗎?這樣就讓學生牢牢記住了荷塘月色的最佳觀賞位置:湖畔。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和積極情感,創設一種活躍的、生動的教學情景,為課堂教學過程注入美的因素。
二、 善于挖掘地理教材中美的因素
地理教材中有許多美的因素,其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應深入鉆研教材,把教材中各種美的因素充分挖掘出來,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如,在學習“我國三大石窟”一課時,我把敦煌莫高窟的壁畫、彩塑等藝術珍品的圖片展示給學生,在學生嘖嘖贊嘆聲中,我提問:如果沒有我國的石窟文化藝術,能產生經典歌舞劇《絲路花雨》和經曲舞蹈《千手觀音》嗎?華夏文明不就有了缺憾嗎?學生在自豪之余,形成了自我獲取相關知識的動力。
三、運用板圖、板畫、板書展示地理學科美
運用板圖、板畫、板書進行地理教學是地理教師展示地理學科美的基本手段。如,在“中國鐵路交通線”的教學中,筆者一邊講解,一邊用簡易的筆法把我國“關內”五縱三橫鐵路線、“關外”鐵路線、鐵路支線、出境鐵路線和運煤專線繪出來,這樣做,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記憶。筆者還嘗試用簡明、醒目、重點突出的表現手段——板畫去突出地理事物的形態特征,從而把不易觀察、抽象的地理事物和現象變成學生容易理解、具體、明確的內容。如,畫針葉林樹種的葉子時盡量把葉子畫尖一點,畫闊葉林樹種的葉子時盡量把葉子畫圓一點。教師對板書的設計要以“美”為基調,應做到布局合理、主題鮮明、字體規范、精煉醒目、美觀大方而又不失科學性。
四、 運用繪聲繪色的教學語言讓學生獲得美感
《禮記·學記》有云:“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謂繼志矣。”大意是說,一名優秀的歌手能使聽眾自然而然地跟著他唱;同樣,一名優秀的教師也能使學生自覺自愿地跟著他學。教材中的文字是無聲的,而繪聲繪色的語言講授則是“善教”的基礎,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錘煉語言表達藝術。如,用“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讓學生感受動靜結合的美;用“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鎖寒”、“烏蒙磅礴走泥丸”、“橘子洲頭,湘江北去”等詩詞加深學生對長江干支流的印象;用《中國農民調查》一書中的語句(“黨中央下文件,一層一層往下念。村糊鄉,鄉糊縣,一直糊到國務院。”),讓學生理解文化等級擴散的實質和內涵;用“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等詩句讓學生記憶月相及對應的日期。
五、運用多媒體技術升華地理學科美
多媒體技術,實現了文字、聲音、圖像等信息傳遞的一體化,其能為教學提供豐富的素材,也擴大了學生對客觀世界的認知范圍,為教育教學現代化注入了新活力。通過多媒體生動、直觀的演示,可引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增強其思維能力。如,在以地圖為核心的地理教學中,教師通過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設計教學過程,運用多媒體技術把大量精美的專業地圖、景觀圖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多動口、動手和動腦,積極主動參與學習,這樣可大大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并不斷優化地理課堂教學。